分享

石安通临《曹全碑》

 石安说 2020-08-14

汉代是我国书法史上的重要阶段。其中又以隶书的发展和成熟为重要特征,史书记载,秦狱史程邈于狱中创隶书,以求书写便利快捷。而从更早的楚简、秦简来看,隶书早在秦统一中国之前就已出现,只是在汉代尤其东代时期隶书才发展成熟,达其顶峰。

隶书大致分为秦隶、汉隶、唐隶、清隶、近当代隶书等几个发展阶段,其中以汉隶和清隶为发展高峰。汉隶作为隶书的发展顶盛时期,上承篆书,下启楷行,名作迭出,且风格各异,精彩纷呈。《曹全碑》《乙瑛碑》《礼器碑》《史晨碑》《华山碑》《张迁碑》《石门颂》等等,都是汉隶中的经典杰作。

石安于隶书名作,得闲时亦时有临习。近日抽空通临了一遍《曹全碑》,以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出版的7字一纵行的版本为临本(正文31页),以石安定制安书坊“礼”字兼毫毛笔、安书坊墨液、以四尺四开的半生熟宣纸裁切成23*34cm大小的单页纸,用2个晚上和1个早晨的时间,共计约10个小时临成。

《曹全碑》又名《汉郃阳令曹全碑》《曹景完碑》,刻于东汉中平二年,即公元185年,系东汉末年甘肃郃阳当地居民集资为表彰郃阳令曹全勤政为民的政绩和功德而立。两面刻碑,碑阳20行,每行45字;碑阴题名33行,分5横列,全碑共1165字。碑高253厘米,横宽123厘米。该碑于明代万历年间出土,现存于西安碑林。此碑笔力秀劲,笔画以圆笔为主,结体扁平,字势匀整,是汉隶中秀美风格的代表作,被后人称为“汉隶中的兰亭”。

石安以为,《曹全碑》的用笔在一定程度上承继了秦篆的笔法,行笔以中锋为主,辅以侧锋,圆起圆收,而笔力遒劲健挺、秀润劲逸,线条粗细变化丰富,具有古拙遒丽、圆融畅达的特点,有别样的篆籀之气和高古气息。故石安在临写时,运笔力求缓而不滞,快而不滑,多以逆锋起笔,中锋行笔,回锋收笔,在笔势圆起圆收(亦有方圆结合之迹)。

《曹全碑》虽然讲究横平竖直,但和篆书相比,其结体又有很大不同,比如化长为扁,化繁为简,化圆为方,化圆转为方折——概况而言,《曹全碑》结体扁平,横向取势,中官收紧,两边舒展,重心稳中有变,摇曳多姿——这也是隶书代替篆书的原因——大大提升了书写的便利性和快捷程度。

字形大小上,石安参照《曹全碑》原碑,所临的字大概4cm宽,坐姿悬腕书写。

而在章法布局和整体气息上,《曹全碑》是典型的纵横有序的隶书章法,整体工整匀称又萧散疏朗,静穆端庄又秀逸灵动,气息质朴自然,宛如翩翩仙女下凡,飘然灵动。

此外,石安在临习时,着意线条的丰富变化和书写的节奏感,以求近于原碑形神之质。

近代藏书家姚华认为《曹全碑》“用笔多圆劲如篆势,所以虽瘦而腴,且如以锥画石,此中锋之最显著也。转折兼用,而折兼有先提而后按者,有迤而下行者,有略断而续行者相参。皆因势而宽严为之,至纯用转笔者,殆极罕见,故能遒丽独书也......"。明末收藏家孙承泽评其:“字法遒秀,逸致翩翩......” 清代书法家万经更赞其:“秀美飞动,不束缚,不驰骤,洵神品也。”皆为可资借鉴之的评。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