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钝之:汉隶雁尾的形态与中实用笔

 Niuyulu1949 2020-11-12

《中国美术报》 第205期 美育

【东汉】曹全碑(局部)

【东汉】张迁碑(局部)

隶书由篆书演变而来,西汉的隶书结字和点画还带有篆书的痕迹,变篆书的圆笔为方笔,转折的圆转变为搭接或者延续篆书的写法。到了东汉,隶书发展相对成熟,尤其是桓帝至东汉末期,大多的著名碑刻集中在这 70 余年间,如《礼器碑》《郙阁颂》《石门颂》《乙瑛碑》《衡方碑》等。这时期的隶书有个显著的特点,即都具有装饰趣味的蚕头雁尾。我们通过观察《曹全碑》《张迁碑》《石门颂》《礼器碑》即能看出,其雁尾的形状有方有圆,其方圆的变化也随着起笔而发生变化。如《曹全碑》的起笔是圆笔,而收笔处也是圆笔;《石门颂》亦然;《张迁碑》和《礼器碑》的起笔和收笔多是方笔的形态,可谓首尾呼应。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起收都是这样的规律,书法艺术充满了丰富的变化,不可概念化地理解和书写。

秦篆相对点画均匀,没有过于强烈的提按变化,隶书基本承袭了这种笔法,故笔画中段饱满。但在写波挑时须两端顿按发力,笔画中段稍加提笔。笔画中段饱满,即所谓“中实”。“中实”的概念是由清代碑学派书法家包世臣所提出,发轫于邓石如。包世臣在《艺舟双楫·历下笔谈》中云:“用笔之法,见于画之两端,而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断不可企及者,则在画之中截。盖两端出入操纵之故,尚有迹象可寻;其中截之所以丰而不怯、实而不空者,非骨势洞达,不能幸致。更有以两端雄肆,而弥使中截空怯者。试取古帖横直画,蒙其两端而玩其中截,则人人共见矣。中实之妙,武德以后,遂难言之。”唐人用笔重视起收处,碑学讲求中实,实际是笔法的不同,唐代以后的笔法多是讲求提按的变化,中间充满了提按变化和节奏感,如褚遂良、颜真卿等诸家楷书颇为明显。汉隶的书写在头尾的起收也有着力处,故沈曾植云:“汉碑波掣,亦有两端之力过于中画者。”

【东汉】部曲将印

【东汉】西狭颂(局部)

“中实”笔锋在中间行,沈曾植又云:“篆画中实,分画中虚”,实指篆书点画一致,分画指隶书因为起收的按笔而产生虚。抛开这个由用笔而产生的点画形态,隶书的用笔实际也是“中实”,依然讲求中锋用笔。汉碑中所谓的中锋,实际碑刻双刀刻时的“V”形凹槽,如汉碑《西狭颂》原石“面”字中间的白线,即是书写中所谓“中锋”;“部曲将印”的“V”形凹槽亦然。而帖学一路的字,因古代起居方式和矮形家具的原因,不可能做到“笔笔中锋”。通过观察汉魏晋墨迹本即可看出,点画的边线并不是“实线”(即两边都是纯黑),很多笔画,边缘线有虚实的变化,或内实外虚,或上实下虚,呈现出有虚实变化的点画,和碑学派的“中实”线大为不同,其所反映出来的点画质感也不同。如王献之《鸭头丸帖》中的“丸”字的撇画左实右虚,“故”字的首笔上实下虚,右边的部分能看出点画笔锋运动的笔锋转换。■(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编辑  | 黄家馨
 制作  | 千   惠
 校对  | 王密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