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疸的艾灸治疗

 大发菩提之心 2020-08-14

​1病症概述

黄疸亦称“黄瘅”,疸与瘅通。它是以面、目、皮肤熏黄,小便黄赤为特征的一种病症。其中尤以目黄为本病的必备特征。黄疸之名早在《内经》中就有记载,如《素问·平人气象论》说:“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其后,《金匮要略》有黄疸、谷疸、酒疽、女劳疸、黑疸之分。《诸病源候论》将黄疸分为二十八候,《圣济总录》则有九疸三十六黄之说。本证多因时邪疫毒、湿热、寒湿之邪侵袭,或饮食不节,劳倦内伤,以致于肝胆脾胃功能失调,寒湿阻遏,湿热蕴蒸或气机郁滞,胆失疏泄,胆液渗溢于肌肤而发。

病毒性肝炎、胆石症、胆囊炎、肝硬化、蚕豆黄等病出现黄疸症状的,均可按本病灸法治疗。

2病理阐述

形成黄疸的病理因素,主要是湿。由于湿阻中焦,脾胃功能失常,影响肝胆的疏泄,以致胆汁不循常道,溢于肌肤,而发生黄疸。

(1)外感湿热疫毒:《素问·玉机真脏论》指出:“黄家所得,以湿得之”。如《丹溪心法》说:“疸不用分其五,同是湿热。”夏秋季节,暑湿当令,或因湿热之邪偏盛,从表入里,内蕴中焦,湿郁热蒸,不得泄越而发病。或因湿热挟时邪疫毒,则其病势暴急。

(2)饮食不节:《诸病源候论》说:“黄疽之病,此由酒食过度,脏腑不和,水谷相并。”过食肥甘油腻,寒凉生冷,或饥饱无度、酗酒,均可损伤脾胃,使脾失健运,湿浊内生,郁而化热,熏蒸于肝胆,胆汁不循常道,外溢肌肤,下注膀胱,从而表现为目黄、肤黄、小便黄的黄疸病证。由于致病因素不同,个体素质的差异,表现为湿热和寒湿两个方面。若因湿热所伤,或素体胃热偏盛,则湿从热化,湿热相交,由脾胃而熏蒸肝胆,胆热液泄,表现为阳黄证候。若因寒湿伤人,或素体脾胃虚寒,则湿从寒化,寒湿郁滞中焦,致使中阳不振,脾气壅遏不运,胆汁为湿所用,表现为阴黄证。

(3)热毒入内:《肘后方》提出“时行 发黄”病症,并认为是“热毒入内”所致,《沈氏尊生·诸疸源流论》明确指出:“又有天行疫疠,以致发黄者,俗谓之黄瘟,杀人最多,蔓延亦烈。”说明本病具有传染性,而且预后差。

(4)积聚日久:因气血阻滞胆道,胆汁外溢发生黄疸。

本病的受病脏腑,主要是脾胃肝胆。由于其受邪之先后和素体因素,有的以脾胃症状为主,有的以肝胆症状为主,并常常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在病程中出现各种不同的证候。

3灸疗辨证

肝胆湿热:症状表现——面黄目黄全身皆黄,黄色鲜明,胁肋胀痛,发热口渴,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口苦心烦,腹部胀满,倦怠乏力,皮肤搔痒,小便赤黄,大便秘结或溏泄,舌红苔黄腻,脉象弦滑或濡缓等。

灸疗方法:①艾炷灸:每穴3壮,每日1~2次,10天为1疗程。②艾条温和灸:每次选4~6穴,每穴灸10~15分钟,每日或隔日灸治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天。③灯火灸:采用阴灯灼灸法,每天灸1次,每穴1壮,连灸至黄疸消退为止。灸疗原则清热利湿,消炎祛黄。以取督脉、足太阳、足太阴、足阳明、足厥阴经穴为主。

灸疗处方大椎、阳纲、阴陵泉、足三里、期门、支沟、太冲。

随症加穴①皮肤搔痒者,加血海、三阴交;②热偏重者,加合谷、曲池;③湿偏重者,加脾俞、至阳。

方义说明大椎为六阳经之会穴,通阳达表,清泄阳邪;加合谷、曲池以清泄阳明经、腑而退热邪;脾经合穴阴陵泉与胃经合穴相配,健脾和胃而除湿;加至阳、脾俞助脾阳而化湿浊;阳纲、太冲疏调肝气而消炎;加期门、支沟,疏肝利胆,镇痛退黄;加血海、三阴交,活血祛风而止痒。诸穴协用,具有清热利湿,消炎祛黄之功。

肝郁气滞:症状表现——身目发黄,胁肋胀痛,脘痞腹胀,纳差,嗳气纳少,肢倦无力,头晕目眩,情志抑郁,女子月经不调,经期乳房作胀,大便溏泄,舌质淡、苔薄黄,脉弦细。

灸疗方法:①艾条雀啄灸:每次选4~6穴,每穴灸10~15分钟,每日或隔日灸治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5天。②针上加灸:每次选4~6穴,每穴灸5~15分钟,或2~3壮,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5天。③灯火灸:采用阴灯灼灸法,每天灸1次,每穴1壮,连灸至黄疸消退为止。灸疗原则疏肝理气,调和肝脾。以取肝、脾背俞穴和足少阳、足阳明、任脉、手厥阴经穴为主。

灸疗处方肝俞、脾俞、阳陵泉、足三里、中脘、内关。

随症加穴①胁肋胀痛者,加支沟;②大便不整者,加天枢。③舌蹇者,加廉泉。

方义说明肝俞、阳陵泉疏肝利胆;脾俞、足三里健脾和胃;内关、中脘宽胸理气,和胃消食;加支沟通调三焦气机,理气而镇痛;加上巨墟调整大肠而实大便。

寒湿困脾:症状表现——面目及全身发黄,其黄而晦暗,或似烟薰,头重肢困,倦怠乏力,饮食减少,胃脘痞闷,恶心呕吐,神疲畏寒,甚或腹胀,大便不实,小便黄短,口淡不渴,湿不欲饮,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缓或沉迟。

灸疗方法:①艾炷隔姜灸:每次选3~6穴,每穴灸3~6壮,艾炷如黄豆大或半枣核大,每日或隔日灸治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5天。②艾条温和灸:每穴灸10~15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③针上加灸:每次选4~6穴,每穴灸5~15分钟,或2~3壮,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5天灸疗原则温化寒湿,健脾和胃。以取足太阳、足太阴、足阳明、任脉经穴为主。

灸疗处方胆俞、阳纲、脾俞、阴陵泉、三阴交、气海、足三里。

随症加穴①胃脘痞闷者,加中脘、内关;②畏寒重者,加大椎、至阳。

方义说明胆俞、阳纲利胆退黄;脾俞、三阴交运脾化湿;阴陵泉分利小便而驱黄;气海、足三里调气和胃而去腹胀;加中脘、内关以宽胸和胃而消痞闷;加大椎、至阳以振奋阳气而驱寒。

热毒内陷:症状表现——黄疸突现,迅猛加深,身面均黄,其色如金,高热,可出现烦躁不安,口渴引饮,胸腹胀满,便秘,尿赤,极度疲乏,神昏谵语,或痉厥,衄血,便血,或皮肤出现瘀斑,舌质红绛,舌苔黄燥,脉象弦数等,症情急剧,并迅速恶化。

灸疗方法:①针上加灸:每次选4~6穴,每穴灸5~15分钟,或2~3壮,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5天。②灯火灸:采用阴灯灼灸法,每天灸1次,每穴1壮,连灸至黄疸消退为止。灸疗原则清热解毒,凉血开窍。以取督脉、手足厥阴、手足少阴、足太阳、足少阳经穴和十二井穴为主。

灸疗处方人中、百会、劳宫、涌泉、十二井、委中、阳陵泉、神门、太冲。

随症加穴①鼻衄者,加少商(刺出血)、鱼际;②皮肤瘀斑者,加膈俞、血海。

r />

方义说明劳宫、涌泉以清心热;人中、百会开窍醒神;取十二井、委中刺血以清血分之热邪;取阳陵泉、太冲以熄风舒筋而止抽搐。加少商、鱼际以清泄肺热,凉血止血;加膈俞、血海以凉血化瘀。

肝肾阴虚:症状表现——身目发黄,胁肋隐痛,遇劳加重,头晕目涩,低热时常发作或手足心热,少寐多梦,口干而苦,形体消瘦,腰膝酸软,舌红少苔,或尖边有刺,脉细弦而数。

灸疗方法:①艾条温和灸:每穴灸10~15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②针上加灸:每次选4~6穴,每穴灸5~15分钟,或2~3壮,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5天。灸疗原则养阴清热,柔肝软肝。以取督脉、手足厥阴、足太阳、足少阴经穴和奇穴痞根穴为主。

灸疗处方大椎、间使、肝俞、期门、太冲、章门、痞根、太溪。

随症加穴①胁肋剧痛者,加支沟、阳陵泉;②手足心热者,加涌泉、劳宫。

方义说明大椎、间使以清虚热;太冲、太溪以养肝肾之阴;肝俞、期门俞募相配,疏肝理气;章门、痞根活血化瘀,消肿软坚。此乃标本兼治之法。

4.文献摘要

古代灸疗文献

1.《针灸甲乙经》

卷之十一·五气溢发消渴黄瘅第六:黄瘅善欠,胁下满欲吐,脾俞主之。身黄,时有微热,不嗜食,膝内廉内踝前痛,少气,身体重,中封主之。嗜卧,四肢不欲动摇,身体黄,灸手五里、左取右,右取左。

2.《医学纲目》

胁痛用悬钟、窍阴、外关、足三里、支沟、章门、中封、阳陵泉、行间、期门、丘墟、涌泉。

3.《通玄指要赋》

胸结身黄,取涌泉而即可。

4.《备急千金要方》

卷八:腹满,身通黄,吐碱汁出者,尚可治,急灸脾俞百壮。

卷十·针灸黄疸法:覆面图第二:风府、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脚后根。……热府穴,在第一节下两旁,相去各一寸五分,侧面图第三:耳中、颊车、手太阳、辟石子头、钱孔、太冲。耳中穴,在耳门孔上横梁是,针灸之,治马黄黄疸寒暑疫毒等病;颊里穴,从口吻边入往对颊里去口一寸,针主治马黄黄疸寒暑温疫等病,颊两边同法,手太阳穴,手小指端,灸随年壮,治黄疽;辟石子头穴,还取病人手自捉臂从腕中太渊纹向上一夫接白肉际,灸七壮,治马黄黄疸等病;钱孔穴,度乳至脐中屈肋头骨是,灸百壮,治黄疸;太冲穴,针灸随便,治马黄温疫等病。

卷十五:身黄,腹满,食呕,舌根直,灸第十一椎上及左右各一寸五分三处,各七壮。

卷十八:灸黄疸法贰拾穴:第十一椎下侠脊两边各一寸半灸脾俞百壮;两手小指端灸手少阴随年壮;手心主灸七壮,胃管主身体痿黄灸百壮,治十,差,忌针;耳中在耳门孔上横梁主黄疸;上腭入口里边在上缝赤白脉上是针三锃;舌下侠舌两边针锃;颊里从口吻边入往对颊里去口一寸锃;上腭里正当人中及唇针三分锃;巨阙、上管,右二穴并七壮,狂言浪走者,灸之差;寅门从鼻头直入发际度取通绳分为三断绳取一分入发际当绳头锃;脊中椎上七壮;屈手大指节理各七壮;中管、大陵、劳宫、三里、然谷、太溪右八穴皆主黄瘅。

卷三十:黄瘅:然谷主黄疸一足寒一足热喜渴;章门主伤饱身黄;中封、五里主身黄时有微热;太冲主黄疸热中喜渴,脊中主黄疸腹满不能食;脾俞主黄疸喜欠不下食;胁下满欲吐,身重不欲动,中管、大陵主目黄振寒;劳宫主黄疸目黄;太溪主黄疸;脾俞、胃管主黄疸。

现代灸疗文献

1.退黄药灸灸神阙穴治疗黄疸30例 张立群 王科先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2007,15(3):200

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甘利欣注射液150mg,静脉滴注(静滴),1次/天;谷胱甘肽1.2g,静滴,1次/天。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退黄药灸(传统艾灸灸绒中加入姜黄、黄柏等药物粉末)灸神阙穴,1次/天。均45天为1个疗程。

治疗结果:治疗组30例患者,治愈28例,好转2例,未愈0例,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30例患者,治愈21例,好转7例,未愈2例,总有效率93.33%,疗效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2.蜡神灸治疗黄疸症60例 陈青松 严明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3,12(9):945~946

治疗方法:患者取仰卧位,露出肚脐,将古铜钱(外圆内方内有方孔者)1枚放在脐眼上,取蜡神灸管1根,竖直对准脐眼,用面团搓成长条状,紧贴在古钱之上的蜡神灸管周围,不使走气。点燃蜡神灸管上端,使之持续燃烧。待蜡神灸管燃烧到距离脐上约5cm时即取除,再按上法燃灸第2~3根,直至灸完医嘱之用量,1次/天,15~30天为1个疗程,每次灸用腊神灸管3~5支。脐眼中积有黄色粉末者为正常现象,用纱布揩去即可。蜡神灸管制作方法:黄草纸(15cm×25cm)若干张,大毛笔1支(涂蜡用),干面粉若干,备用。组方:黄芪100g、麻黄50g、附子30g、乌梅肉50g、百部60g、秦艽30g、乳香30g、没药30g等,碾为粗末,煎煮3次,去渣取汁,文火浓煎至400m1,乘热加入适量面粉调成干稀适中的药浆糊,将药浆糊适量均匀涂在黄草纸一侧,约4~6cm宽,随即卷成纸筒,晒干透,最后用蜂蜡(白蜡2份、黄蜡1份)放在铁锅里熔化,用毛笔均匀地涂布在纸筒外面即成,晾干,包装封好,防止受潮,备用。

治疗结果:本组多为黄疸难退者,疗程30~95天,平均42天。治愈2例占86.7%,好转8例占13.3%,总有效率为10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