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中国——秦砖汉瓦(上)

 老刘tdrhg 2020-08-15

汉时期是中国秦汉两朝大一统时期的合称。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首次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统一,秦王政改号称皇帝,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秦朝。秦始皇废封建,立郡县,开始实行全面的统一。然而由于缺乏历史经验,秦朝二世而亡。在经过短暂的分裂之后,汉朝继之而起,并基本延续秦的制度,史称“汉承秦制”。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统一时期。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古代中国——秦砖汉瓦(上)

陶马、陶俑矛秦 明器 1974年陕西省临潼市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土陶俑高度一为188.57厘米、一为190厘米,陶马长215厘米、通首高163厘米 除1974年以来相继发现的一、二、三号3个秦兵马俑坑外,还有尚未建成的四号坑。根据已发掘的部分资料推算,3个兵马俑坑总共约有兵马俑8000余件,其中战车130余乘,架车的陶马500余匹,骑兵的鞍马110多匹,各类武士俑7000余件。陶俑、陶马的大小犹如真人真马。3个俑坑埋藏的大量战车、骑兵和步兵俑,是秦国庞大军队的缩影。秦始皇即凭借着强大的武装力量,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兼并了六国,完成了统一大业。

琅琊刻石 秦 现存残石为竖直的长方体,高132.2厘米、宽65.8~71.3厘米、厚36.2厘米此残石为竖直的长方体,是中国最早的刻石之一,刻于秦代.在今山东胶南琅琊台。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于公元前219年年巡 游东地,登琅琊台时所立.刻石内容是对统一事业的赞颂,秦始皇热情歌颂了自己统一中国的丰功伟绩,强调了制定统一的法律制度作为办事的准则,重申了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以巩固国家统一的重要性。具有开国纪功的意义。秦二世东行郡县时又在石后增刻诏书。全文载《史记·秦始皇帝本纪》。秦二世在补刻的诏书中则强调统一度量衡是秦始皇的功绩,并表示将统一度量衡的法令继续推行下去。因历年久远现仅存13行,八十六字,前2行为公元前219年随秦始皇巡视的从臣最后二人的官职和姓名,后11行为公元前209年秦二世补刻的诏书及其从臣姓名,字已漫改。刻文据传为李斯所书,用笔劲秀圆健,结体严谨工稳,是秦代小篆的代表作,在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古代中国——秦砖汉瓦(上)

瓦当 秦(公元前221年—前206年) 辽宁绥中姜女石秦汉行宫出土这种夔凤纹瓦当造型十分特殊,既不是半圆,也不作整圆,而是介于半圆与整圆之间,并且形体硕大,堪称世界第一大瓦当。

古代中国——秦砖汉瓦(上)

瓜棱形青铜秤锤 秦统一六国后,鉴于战国时期不统一的度量衡制度给人们经济生活所带来的不便,秦始皇就在全国范围内颁布了统一度量衡诏书。秦二世即位后,重新颁布了统一度量衡的诏书。这些诏书有的直接刻在器物上;有的则刻在青铜版上,嵌钉在青铜、铁秤锤或木量上。除传世品外,秦代秤锤在陕西西安、咸阳、临潼、宝鸡和甘肃秦安、山东文登、江苏盱眙、河北围场、内蒙古赤峰等地也曾出土过。这些秤锤多为青铜质,少数为铁质,偶为陶质。秤锤的重量单位主要有1斤、5斤、8斤、16斤、20斤、24斤、30斤和1石。从这些出土文物的地点可知,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实现了统一度量衡的目的。

古代中国——秦砖汉瓦(上)

秦半两钱 秦 货币 直径3-3.6厘米

古代中国——秦砖汉瓦(上)

彩绘兵马俑 汉 西汉 明器 1965年陕西省咸阳市杨家湾长陵陪葬墓出土 步兵俑高48~50厘米,骑兵俑高54~68厘米该陪葬墓共出土彩绘兵马陶俑2500余件,包括步兵俑1800多件、骑兵俑580多件和战车模型。它模拟当时军阵的真实情况,反映出当时军队正由车骑并用向以步兵为主力的转化。这些彩绘陶兵马俑的服饰、铠甲、马的毛色及鞯、辔等均施彩绘,其描绘之细致,数量之多,配套之全,品类之繁新,步武之严整,为汉代出土文物所罕见。尤其是陶骑兵俑集中排列,自成方阵,已经是独立的有战斗力的兵种;陶骑兵俑一般的着装和不够完善的马具,说明骑兵还处于开始发展的阶段,但与战国时期的骑兵相比,又表现出其装备日益完备的趋向;而身披铁铠的重装骑士,则已经开始占据他们的位置。整批陶兵马俑生动反映了当时军队正处于从车骑并用向以骑兵为主力变化的关键时期。

古代中国——秦砖汉瓦(上)
古代中国——秦砖汉瓦(上)

“汉并天下”瓦当(左) 汉 西汉 建筑材料 陕西省西安市汉长安城遗址出土

“单于天降”瓦当 (右) 汉 西汉 建筑材料 1955年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召湾汉墓出土

古代中国——秦砖汉瓦(上)
古代中国——秦砖汉瓦(上)

金缕玉衣(金缕玉柙) 汉 西汉 殓服 1973年河北省定县八角廊村40号汉墓出土 长182厘米在汉代,人们深信玉能使尸体不朽,一些贵族死后常穿上一种形似甲胄的王制殓服,这种玉衣用各种形状的玉片和金属丝编缀而成。西汉玉衣使用制度未留下明确记载,编缀玉衣的缕线质料的等级规定不明。已发现的西汉玉衣既有金缕、银缕或铜缕,还可以用丝缕。东汉玉衣使用制度明确,规定皇帝玉衣用金缕,诸侯王、列侯、贵人及公主用银缕,大贵人、长公主用铜缕。曹魏黄初三年(公元222年)玉衣被禁用。这件金缕玉衣共用玉1203片,金丝2567克,墓主人为中山怀王刘修,死于公元前55年。此墓曾在盗掘中被火烧过,这件玉衣是受过焚烧后的劫余之物,但色泽却更为缤纷。

古代中国——秦砖汉瓦(上)
古代中国——秦砖汉瓦(上)


《仪礼.士相见之礼》木简 西汉 1958年甘肃武威磨嘴子汉墓出土《仪礼》是先秦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它详细记述了周代贵族阶层冠、婚、丧、祭、饮、射、朝、聘等各项礼仪和准则,反映了当时上层社会生活诸领域中的习俗、制度与道德规范,是贵族子弟入仕前的必修教材。1957年7月,甘肃省博物馆为了配合当地开荒工程,在武威磨嘴子发掘了6号汉墓。该墓共出土简469枚,其中《仪礼》共有398枚木简,简材质地与制作都很精细,大部分木简出土后光洁如新。这批木简的出土在文献学的研究上有着重大意义,它使人们看到了汉代写本《仪礼》和汉代诵习经书的式样,是研究汉代的简册制度的珍贵资料。

古代中国——秦砖汉瓦(上)

《四时月令诏条》壁书 西汉 1990-1992年甘肃敦煌悬泉置坞出土《四时月令诏条》全称为《使者和中所督察诏书四时月令五十条》,是西汉元始五年(公元5年,为汉平帝年号)太皇太后发布的诏书。为墙壁墨书题记,属于“国宝”级文物。月令五十条,分属十二个月,写明每月该干的事和不该干的事,所涉事项包括农林牧副渔各业,要求下级官吏尽力奉行。

古代中国——秦砖汉瓦(上)

陶坞堡 东汉(公元25年—220年) 1956年广东广州东郊麻鹰岗出土坞堡是一种防卫性建筑,也称坞壁。随着土地的不断兼并,体现在住所上的贫富差距现象也日益严重。东汉以后,很多失地农民被迫依附豪强,地方贵族纷纷建立私人武装,其宅第不仅面积广大,房舍众多,而且形态封闭,建有角楼、瞭望塔等军事设施。这样的宅第实际上已成为武装堡垒,称为坞堡。

古代中国——秦砖汉瓦(上)

绿釉陶楼 汉 东汉 (公元25年—220年) 1956年河南陕县刘家渠出土 通高98厘米此陶楼上有家兵持弩守卫,水塘周围有骑士巡逻警戒,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豪强地主拥有私家武装。

古代中国——秦砖汉瓦(上)
古代中国——秦砖汉瓦(上)

部曲陶俑 汉 东汉 明器 四川省崖墓出土 高38.8厘米此俑身穿短袖,交领右U,左手执箕,右手执铲,腰佩环首刀,是东汉豪强大族私家武装部曲或家丁的生动写照。根据崔颢《四民月令》记载,公元39年,东汉光武帝刘秀实行度田的新举措后,豪强大族的私家武装不再是岁月不解,而是定期召集农民组成,称为“部曲”。每当二三月青黄不接或八九月寒冻时,田庄主往往纠集一部分农民修门户,警设守备,来防御春饥草窃之寇,或者修缮五兵,练习战射,来防备寒冻穷厄之寇。后来豪强大族的这种私人武装规模逐渐扩大,按军队编制组成部曲,招兵买马,扩充军备,独霸一方,从而形成地方的分裂割据势力。

古代中国——秦砖汉瓦(上)

铁五齿耙(左下) 铁铧(右)、铁犁壁(上) 西汉其中的铁铧、铁犁壁为一级珍贵文物,1967年陕西咸阳窑店出土。西汉时期耕作技术有很大发展,铁U与铁犁壁组合在一起构成复合装置,能将耕起的土渣破碎和翻转,更适于耕翻土地和开沟作垄。大铁铧硕大沉重,与其配套的犁架必须加大加固,整架耕犁的重量也随之增大,通常需要两头或两头以上壮牛挽拉,用于开沟,也可用来窜垡、活地,是汉代铁器冶铸业和农业生产力提高的一种表现。

古代中国——秦砖汉瓦(上)


西汉U拖车复原模型我国古代的耧车,就是现代播种机的始祖,因播种幅宽不一,行数不同,汉武帝的时候,赵过在一脚耧和二脚耧的基础上,创造发明了能同时播种三行的三脚耧。一人在前面牵牛拉犊犊车,一人在后面手扶耧车播种,一天就能播种一顷地,大大提高了播种效率。汉武帝曾经下令在全国范围里推广这种先进的播种机,还改进了其他耕耘工具,加以提倡代田法,对当时农业生产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古代中国——秦砖汉瓦(上)

带辘轳水槽的陶井 汉 西汉 明器 1953河南省洛阳市烧沟出土 高47.8厘米

古代中国——秦砖汉瓦(上)

彩绘雁鱼青铜釭灯 汉 西汉 照明用具 1985年山西省朔县照十八庄出土 高53厘米汉代青铜灯具形式多样,铸造工艺精巧实用,造型多取祥瑞题材,如雁足灯、朱雀灯、牛灯、羊灯等。这件彩绘铜雁鱼灯采用传统的禽鸟衔鱼的艺术造型。此釭灯整体作鸿雁回首衔鱼伫立状,由雁衔鱼、雁体、灯盘和灯罩四部分分铸组合而成。雁颈修长,回首衔一鱼。雁体肥硕,其身两侧铸出羽翼,短尾上翘,双足并立。灯盘带柄,位于雁背。灯罩为两片弧形板。灯盘、灯罩可转动开合以调整挡风和光照,鱼身、雁颈和雁体中空相通,可纳烟尘,各部分可拆卸以便清洗,构思设计精巧合理,达到了功能与形式的完美统一,是一件难得的艺术珍品。

古代中国——秦砖汉瓦(上)


玉枕 西汉 1995年江苏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出土

古代中国——秦砖汉瓦(上)

玉璜 西汉 1995年江苏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出土玉璜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西周时期成为高级贵族复杂的组玉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多数玉璜两端有两个系穿用的孔,玉璜在组玉佩中多是水平佩戴,拱部朝下。春秋以后,多数玉璜在璜体中部拱顶处只钻一个孔,佩戴时璜拱部朝上,与早期正好相反。

古代中国——秦砖汉瓦(上)

玉龙 西汉 1995年江苏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出土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前身是一条从新疆向东西方运送和田玉的“玉石之路”。考古发现表明,早在商周时期,也就是丝绸之路开通1000多年前,新疆和田玉就通过玉石之路送往中原地区,成为王公贵族的宝物。从西周起,王室、贵族祭祀、朝觐和起居都要用玉,并有繁褥的规定,玉成为礼制的重要象征。徐州博物馆的馆标――狮子山楚王陵出土的龙形玉佩,就是这样一件文物珍品。

古代中国——秦砖汉瓦(上)

鎏金鸟兽纹铜尊 汉 西汉 盛酒器 高14.6厘米、口径19.7厘米、底径19.3厘米这件铜尊呈筩形,熊形足,盖上有环和三飞鸟,器底嵌银铭文,四身鎏金,虽磨落很多,却仍显示了汉代铜器制作中发达的鎏金工艺。鎏金是古代金属器物的镀金方法。起始于战国时期,西汉时更加兴盛。金不易氧化,且具有良好的防腐作用,因此被用于金属器物表面加工。

古代中国——秦砖汉瓦(上)

盛酒或盛粮器 1968年河北省满城县汉墓出土 高40.5厘米汉代铜器制造业规模很大,铜制品的数量和种类很多,其造型已摆脱商周铜器神秘、厚重、古拙的作风,显得灵便、轻巧,适应于现实生活的需要。纹饰虽简素,在铜器上鎏金、鎏银以及用金银、玻璃、宝石之类镶嵌花纹的技术却相当发达。这件鸟篆文铜壶周身用金银丝错出鸟篆文吉祥语共31字肩、腹部宽带纹上错出龙虎相斗的生动图案,制作极其精致美观显示了两千年前中国金属细工的卓越成就。

古代中国——秦砖汉瓦(上)
古代中国——秦砖汉瓦(上)

十二铁钉铁钉 汉 东汉 照明用具 1953年河南省洛阳市烧沟出土 高73厘米此灯是汉灯的一种,形似花树。灯柱有规律地分层伸出枝条,枝头托灯盘,盘中往往立灯芯。顶端或置灯盘,或加朱雀等装饰。人们常以灯盘数目为计,可称之为五枝灯、六枝灯、九枝灯、十二枝灯、十三枝灯、十五枝灯等。灯一般高1米左右。这盏十二支铁灯制作精美、装饰华丽,应是豪富家的用物。

古代中国——秦砖汉瓦(上)

错金银云纹青铜犀尊 汉 西汉 酒器 1963年陕西省兴平县出土 高34.1厘米、长58.1厘米中国古代做成动物形的酒尊不乏其例,如商时期铜器中的牛尊、象尊、豕尊等,周代铜器中的驹尊、兔尊、鸭尊等。到了汉代,肖形尊虽已不太流行,但仍为人们所钟爱。这件铜尊采用犀牛的造型,犀牛昂首伫立,肌肉发达,比例准确,体态雄健,为古代生息在中国的苏门犀的形象。

古代中国——秦砖汉瓦(上)
古代中国——秦砖汉瓦(上)

玉璧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 1994年—1995年江苏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出土

古代中国——秦砖汉瓦(上)

彩绘龙虎纹陶壶 汉 1953年河南洛阳烧沟汉墓出土 通高48.5厘米,口径18.8厘米,足径18.1厘米壶直口,长颈束腰,溜肩鼓腹,口上有扁圆,圈足,肩两侧有模制铺首。以数种色绘出不同纹饰,主题纹绘青龙、白虎各一,朱雀二,作宾士状,均以墨勾绘,涂朱、白和青彩。为西汉晚期风格。

古代中国——秦砖汉瓦(上)

双兽耳青釉硬陶瓿 西汉 1955年浙江宁波出土盛水器或盛酒器 。汉代南方地区盛行硬陶,它是承自当地新石器时代晚期以来的所谓“几何印纹硬陶”的余绪,在汉代陶器中自成一个系统。有的器物上往往施以黄、绿色釉,很接近瓷器。这件双兽耳陶瓿,器身上部有3圈弦纹,弦纹中间有水波纹,涂青黄釉,是一件西汉时期较典型的南方硬釉陶器。

古代中国——秦砖汉瓦(上)

锦鞋 汉 东汉 1934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楼兰遗址出土 长23.2厘米、宽7.5厘米汉锦是以彩色丝线织出斜纹重经组织的高级提花织物,一般可分为二色、三色和多色锦3类。西汉时,锦的最主要的产地是陈留郡襄邑(今河南省睢县一带),到东汉后期蜀锦开始出名。中原地区因为潮湿,这一时期的遗址和墓葬中很少出锦,但在新疆因为气候干燥,却屡有发现。汉代的锦曾远销罗马。这只锦鞋应当是内陆织造的高贵物品,在新疆出土,正好为当时存在的沟通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提供了具体物证。

古代中国——秦砖汉瓦(上)

彩绣云纹香囊 汉 东汉 服饰品 1934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罗布泊楼兰遗址出土

古代中国——秦砖汉瓦(上)

大豆万石陶仓(右二)、大麦万石陶仓(左二) 汉 西汉 明器 1953年河南省洛阳市金谷园出土

古代中国——秦砖汉瓦(上)

青铜染器 西汉 1956年河南陕县后川出土 高13厘米染指调味品。此染器中的耳杯用来盛酱、盐等调味品,染炉用来使之加热,满足当时人们喜欢用较烫的调味品濡熟肉食用的习惯。

古代中国——秦砖汉瓦(上)

石猪 汉 西汉 明器 1956年湖南省长沙市南门外出土 大者长18.3厘米,小者分别长4.9、4.5、3.7厘米汉代已普遍饲养猪,以圈养为主。一些地方官吏“劝民农桑”,要求每户养2头母猪、5只鸡,或者1头猪、4只母鸡。汉代丧俗中,往往在死者手中各握1件这种石猪。

古代中国——秦砖汉瓦(上)

陶灶 汉 东汉 明器 1955年广东省广州市东郊先烈路出土 高26厘米此陶灶似船形,一端上翘,灶面上有3个火眼,上置釜形炊具,灶身两侧附钵钵,灶门口堆塑狗、猫等动物。

古代中国——秦砖汉瓦(上)

献食陶俑

古代中国——秦砖汉瓦(上)

庖厨陶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