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劲在屈家岭文化发现6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鄂中京山 2020-08-15

(编者注:作者王劲,屈家岭文化首次发现亲历者、湖北省博物馆原副馆长)


解放前,湖北的文物考古工作是个空白点,屈家岭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考古发掘,拉开了我省文物考古工作的序幕。屈家岭古文化遗址是新中国建国后,江汉地区考古发掘的第一个古文化遗址,也是考古发掘第一个新石器时代遗址。同时还是长江中游建国后第一次考古发掘的古文化遗址,和第一个新石器时代遗址。屈家岭文化也是江汉地区和长江中游最早考古发现的第一支考古学文化。

“屈家岭文化”,因最先发现于京山屈家岭村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而得名。它是江汉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原始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一支考古学文化。“屈家岭文化”自1954年发现到现在已是60周年了,时间过的真快。我作为一名考古老兵,从1954在文物考古工作上起步,伴随着“屈家岭文化”的考古发现,在湖北的文物考古工作中也已走过了60周年。在今天纪念“屈家岭文化”发现60周年的会议上,不由得感慨万千。

1954年冬,湖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派我和已去世的程欣人同志配合我省跨钟祥、天门、京山三个县的石龙过江水库长水渠工程的考古调查中,发现了古文化遗址100多处,其中大多是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在京山国营五三农场附近的屈家岭村后已开挖的水渠两侧的断面上,首次发现了不同于黄河流域仰韶文化厚胎彩陶的、薄似蛋壳的蛋壳彩陶等的文化遗存。这一重要发现上报中央文化部文物局后,北京当即派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王伯鸿和张云鹏先生来湖北,在水渠屈家岭段工程线上进行了考古调查,确认此地是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此时已是年底。翌年(即1955年春),张云鹏先生带领我省考古工作人员,对暂停施工的屈家岭段干渠工程线路上,发现蛋壳彩陶等新石器文化遗存处,进行了抢救性的小型发掘。

1956年夏,张云鹏先生又来湖北,开始以探索长江中游史前考古学文化为目的学术课题,对京山屈家岭新石器时代遗址,进行了学术性的较大面积的考古发掘。张先生主持考古发掘工作,我省文物考古队先后有4人参加此次考古发掘,我有幸自始至终参加了前后两次的考古发掘。田野考古发掘工作历时半年多。

  

考古学文化是研究物质文化的学科。屈家岭新石器时代遗址上揭示的陶器组群,是一支以蛋壳彩陶小碗、蛋壳彩陶小杯、橙红陶喇叭形小杯、彩陶壶形器、盂形器、双腹鼎、双腹碗、双腹豆、大陶锅,彩陶纺轮、陶塑小动物等器物为代表的文化遗存。其中薄似蛋壳的彩陶,显然有别于黄河流域仰韶文化(当年也称之为彩陶文化)中的厚胎彩陶。由于这类文化遗存,在水渠工程线上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多有发现,分布有一定范围。已符合考古学文化定名的要求,故以其最先发现地的京山屈家岭村定名为“屈家岭文化”。

屈家岭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屈家岭文化下层,发现了一支早于屈家岭文化以薄胎黑陶为主,迥异于中原地区龙山文化(也称为黑陶文化)中厚胎黑陶的文化遗存(是夹碳陶在烧造技术上不如龙山文化先进)。

  

由于我国的考古工作基本上始于黄河流域,上世纪50年代以前,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工作重点和许多考古发现,都在中原地区,以致在建国后较长一段时间里,史学界和考古学界的学者们都认为,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地,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自黄土高原,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在黄河流域中心论的学术观点指导下,则认为其它流域的文化,都是由黄河流域的原始文化传播去后发展起来的,均晚于黄河流域的史前文化。当年,我们也囿于“黄河流域文化中心论”的认识,认为长江中游的新石器文化出现了彩陶,应是仰韶文化;出现了黑陶,就应是中原传播来的晚于仰韶文化的龙山文化,而彩陶文化遗存也应是早于黑陶文化遗存的。然而,在我省京山屈家岭、毛家岭遗址上,发掘发现的新石器文化遗存中,都是黑陶文化遗存早于彩陶文化遗存。且陶器的陶质和器物组群也不相同。看来,江汉地区的史前文化,不可能是由中原传播来的。长江中游屈家岭新石器时代遗址上,屈家岭文化和屈家岭下层文化的发现,动摇了“黄河流域文化中心论”的学术观点,此学术论点在长江中游的新石器文化中似得不到验证。特别是以后的碳十四测定年代,屈家岭遗址下层文化的年代,与仰韶文化晚期的年代基本相当,更说明这里的史前文化,不可能是中原史前文化的直接传播,应自有源头。

屈家岭出土的石钺

  

屈家岭新石器时代遗址里出土的生产工具中,有较多的石斧、石锛(其中不乏大型石斧和石锛),与许多有穿孔的石铲和石镰刀等农业生产工具,还出土有较多的石箭镞;从而得知,屈家岭文化氏族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兼营狩猎活动为经济来源的原始氏族。屈家岭遗址晚期文化遗存中有大陶锅、陶甑等炊器和大口深腹陶缸、小口高领深腹陶瓮……等盛储器,以及其晚期文化遗存的房屋建筑上,遗存的500多平方米的红烧土中,羼拌有密结成层的大量稻谷壳获知,其种植水稻的农业收入量是十分可观的,经中国农业学院丁颖专家鉴定,屈家岭文化先民种植的水稻品种是原始稻谷中的粳稻2。遗址里出土的不少已经腐朽的兽骨与陶塑红陶小动物中的陶兽,和大量的石箭镟说明,狩猎是其辅助性生产。出土的腐朽兽骨中可辨认出的有猪、狗的骨骼,遗址里也曾出土一具完整的狗骨架;加之出土的陶塑红陶小动物陶羊、陶鸡表明,屈家岭文化氏族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已随之发展了家畜饲养业。

 

屈家岭遗址上的文化遗存,张云鹏先生分为早晚两期,晚期分了前后两段。陶器的陶质特点是,早期以泥质黑陶数量居多,极少夹砂陶。(泥质浅灰陶次之,泥质红陶与橙黄陶很少),晚期前段泥质浅灰陶逐渐替代了黑陶,(泥质红陶与橙黄陶较前稍有增多),并有少量夹砂陶器;屈家岭文化晚期后段,仍以泥质浅灰陶为主,而泥质与夹砂的橙红陶较前增多,并出现了砖红色的粗砂陶器。屈家岭文化陶器陶系发展演变序列的特色,迥异于周边地区同期原始文化的陶系。

  

屈家岭文化早期,以球腹形带盖或无盖的细泥黑陶小鼎数量之多比较突出。中期的大口斜弧腹尖圜底厚胎大陶锅,和大敞口锅形扁锥足鼎;晚期呈盆形圜底的宽扁瓦状高足鼎,均不见于同期的原始文化。

  

屈家岭文化的陶生活用器,炊器与饮食器有双腹鼎、大口尖圜底锅(口径86厘米)、深腹圈足甑、平底或凹圜底罐,双腹碗、双腹豆、蛋壳彩陶小杯、蛋壳彩陶小碗、喇叭形小杯、(小三足碟、盘、缽、)彩陶长颈扁弧腹高圈足壶形器、小口扁弧腹高圈足盂形器,盛储器有小口高领深腹瓮、大口深腹缸、盆,还有加工工具研磨器和附件器座、器盖等。屈家岭文化的器形特点是,比较注重器形的对称美,如其中的喇叭形小杯、壶形器、盂形器等的器形都较美;有的器物已规范化,如敞口中部折弧成双腹的双腹鼎、双腹碗、双腹豆等。圈足器和凹圜底器之多,是屈家岭文化的特点之一,屈家岭文化是一支地域特色较强的考古学文化。(屈家岭文化先民,用他们的智慧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比较突出的是屈家岭文化不同于其它同期文化的彩陶),屈家岭文化的饰彩艺术运用范围广泛,不仅在生活用器中有彩陶杯、彩陶碗、彩陶壶形器、彩陶器盖……等,生产工具中还有彩陶纺轮,甚至在陶环和陶球上也有彩绘的。在器物的彩绘上比较注重色调谐调,为了突出彩色图案的艺术效果,多根据陶器不同的器表色调,绘以颜色谐调的图案。屈家岭文化晚期,胎壁薄似蛋壳的蛋壳彩陶碗和蛋壳彩陶杯,是在披有橙黄色或淡黄色或灰黄色光泽陶衣的器表,绘以红褐色和黑色彩纹图案;特别是在器表光泽的淡黄色陶纺轮上,以红褐色绘出的多种彩纹图案赏心悦目。也有的陶杯仅在器表饰以红色或红褐色陶衣的。(常见的彩绘色调有橙黄、橙红、红褐、褐色和黑色等,常见的彩绘图案花纹,有卵点纹、方框加卵点纹、涡纹、涡旋纹、树叶形纹、菱形格子式的网纹、条纹和方格纹等多种。彩陶纺轮上的彩绘图案,多采用四分之一对称式,或三分之一平分式,或同心圆辐射式和涡旋形等图案纹饰,个别彩陶纺轮上的彩纹颇似象形文字)。屈家岭文化制作精致、器形秀丽的彩陶器皿。和彩陶纺轮等的彩纹图案,在原始文化中表现了其别具一格的彩绘艺术特色;屈家岭文化的蛋壳彩陶与彩陶纺轮和陶塑的红陶小动物,为全国原始文化中所仅有,罕见于其它原始文化。

屈家岭文化中的陶鸡、陶羊、陶兽等红陶小动物等陶塑造型工艺品,是源于现实生活的艺术作品,丰富多彩的彩绘艺术和陶塑工艺,反映了屈家岭文化先民们的丰富想象力和艺术创造力。

  

屈家岭文化氏族是一个酷爱艺术,彩绘和造型艺术水平较高的氏族,它在与南北原始文化交融中,创造了具有自身独特的物质文化和艺术风格。

屈家岭文化晚期,在与沿着汉水南下的中原龙山文化交融促进下,孕育了一支具有龙山文化面貌,又含有浓厚的屈家岭文化因素的文化遗存。(这类文化的陶质特点是,以泥质灰陶与夹砂灰陶最多,泥质黑陶很少,而泥质橙红、橙黄陶和夹砂橙红、橙黄陶在屈家岭文化晚期增多的基础上,又逐渐有所增加,表现出江汉地区这类原始文化陶系的发展,与黄河流域原始文化中的龙山文化陶系截然不同的特点。在纹饰装饰上,多拍印有兰纹、方格纹和绳纹,早期以斜向与竖向的兰纹为主,中晚期方格纹与绳纹逐渐增多,晚期饰有横兰纹与弦纹、划纹、附加堆纹、锥剌纹和镂孔等多种纹饰;特别是)在其早期,屈家岭文化的彩绘艺术仍在沿用着且稍有发展,在承袭屈家岭文化彩绘用色上,新出现了紫色和紫红色。(彩绘图案纹饰有卵点、平行条纹、菱形格子、旋曲的尖条纹和弧纹等多种);饰彩的器物除陶杯和陶纺轮外,在陶罐和陶鬶上也绘有彩。延续的较多屈家岭文化的器物,盆形圜底的宽扁瓦状高足鼎、高圈足杯、喇叭形小杯……等器物,器形稍有变化,屈双腹鼎、双腹豆、双腹碗双腹间的折弧已下移接近消失。出现锅形小圜底甑;屈家岭文化中少见的器座在此期数量大增,并出现了陶鬶和陶盉,汉水上游这类龙山时代文化遗存的少数遗址中也见有斝。可以看出,由屈家岭文化直接发展的这支龙山时代的文化遗存,仍然有着屈家岭文化陶器的特质,在其早期陶器群中保留的屈家岭文化器形尤多。

  

这类承袭着屈家岭文化进入龙山时代的文化遗存中,彩陶纺轮的彩纹图案种类和数量有所增多,但个别器形变小。陶塑工艺品的红陶小动物,数量却大大增加,形象逼真的小陶鸟,似凤鸟美姿的陶长尾鸟,塑造出坐状、卧状、狂吠状和用嘴啃肉骨头……等多种动态的陶狗,陶猪,陶鸡、陶羊、陶猴、陶黾、陶鱼……等等泥质红陶的小动物种类繁多。在天门石家河邓家湾新石器时代遗址3里,由屈家岭文化延续发展的龙山时代文化层中,出土了上万件橙红、橙黄色体态栩栩如生的飞离走兽、水生动物俱全的陶塑小动物,制作精巧、多姿多态的众多陶塑造型工艺品,是江汉地区4,000多年前的原始先民们,兴旺的家庭饲养业和狩猎生活的再现,也是其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的写照。尤以其对造型艺术的创作,竟能达到各种动物的动作如此惟妙惟肖的高水平,其聪明才智让今人惊讶而钦佩。屈家岭文化孕育发展的这类龙山时代的文化遗存中的红陶小动物,在史前同期的原始文化中,堪称一绝。江汉地区的屈家岭文化原始居民,酷爱艺术的传统在时代的演进中,一直传承着并不断发展。

陶鸟、陶鸡和陶狗

江汉地区,屈家岭文化孕育发展的这支具有中原龙山文化面貌,又有别于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而仍有着本地域原始文化特色的龙山时代文化遗存,有人将其称之为“湖北龙山文化”。屈家岭文化发展演进至具有龙山时代文化面貌的这类文化遗存,在江汉地区的分布有一定范围,已符合考古学文化命名的原则,因其最先发现于天门石家河新石器时代遗址,故而被命名为“石家河文化”。

  

江汉地区新石器时代的屈家岭文化,和其孕育发展的石家河文化中丰富多彩的彩绘艺术,和陶塑造型工艺等作品,在同期的诸考古学文化中独树一帜。由屈家岭文化发展进入龙山时代的石家河文化,在时代的演进中,仍然延续传承着屈家岭文化的文化特质和艺术特色。

屈家岭文化具有较强的文化特色。它的蛋壳彩陶、彩陶纺轮、陶塑红陶小动物,是我国其它新石器时代文化中绝无仅有的。距今4.000多年前的屈家岭文化氏族的先民,竟能制作、烧造出陶胎薄如蛋壳的彩陶,其制作和烧造技术水平之高,让今人为之惊叹。(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京山屈家岭》考古学专刊,科学出版社1965年)。  

繁荣的屈家岭文化,源于江汉平原在其发展期间不断向江汉平原周边地区扩展,屈家岭文化沿着汉水上游发展扩张至鄂北的均县 (此县位于水库中心被淹没后迁丹江市)、郧县等地区,其影响所及到达了河南境内汉水支流的丹江淅川和唐河流域;向鄂南发展已达湘北澧水流域一带;向东发展到达了鄂东平原;向西已至鄂西的荆门、当阳、枝江地带。在上述广大范围内,都发现有屈家岭文化遗存或含有屈家岭文化因素的文化遗存。屈家岭文化的分布,几乎遍布长江中游的江汉流域。屈家岭文化是江汉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一支考古学文化,也是长江中游的一支具有代表性的考古学文化。

京山市档案局

为京山建档打造京山历史文化百科全书

欢迎提供稿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