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品茗话茶: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下,清泉绿茶,饮得半日之闲

 一切都因为缘起 2020-08-15

中国品茗文化的源远流长,应当追溯到2000年前。在唐代,出现了论茶的专门著述。到了宋朝,由于徽宗的倡导,贵族阶层嗜茶之风弥盛,为日本人津津乐道的饮茶风俗,便是在南宋的开庆元年由大庆禅师从浙江径山寺带回到东瀛本土,形成茶道,后传入他国,从而又光大了中华的传统文化。

茶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明代的顾元庆在其《茶谱》一书中谈到:“人饮真茶,能止渴、消食、除痰、少睡……人不可一日无茶。”国茶更是风雅墨客的珍物。唐人卢仝诗云:“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可谓极言品茗之妙了。

饮茶文化的内涵丰富,像品茗时应当注重人品、环境、用水和烹煮技巧之类,皆属我国古代茶道的范畴。

暑假,我南下鹏城看望女友,有幸见识了功夫红茶独具风格的茶饮方式。

冲沏时,头开滚水先烫茶具,之后将茶叶放入壶内,需七八成满,要恰到好处,不可太多。第二滚开水烧好之后,冲进茶壶,拂去泡沫,然后到掉,重新装入滚水,这才沏好了头遍所用的茶汤。沏时要“高冲低斟”,让茶叶上下翻动,充分受热,促使有效成分的溶解,并让水中的杂质迅速地溢出壶外。然后,壶嘴紧贴茶杯杯面将汤斟到杯内,一免声响,二免失去香味。沏茶前先要烫杯,然后按顺时针方向行茶。行茶过后,随着主人的一声请,同桌的长辈或尊者先拿,余者方可端杯。这是我头回感受如此考究的茶道,真是大开眼界,总算弄清了功夫茶中“功夫”二字,是指时间和技巧两者。

品茗文化中的茶,内涵的丰富,绝非三言两语可以道尽。单就茶具论,便有茶舟、茶角、茶鼓、茶鼎等繁多的种类。品茗必备的,当为茶杯和茶壶。一般地讲,茶杯以白色的薄胎瓷杯为最,茶壶数宜兴的紫砂陶壶为佳。

我曾于南充古玩市场购得一套正宗的紫砂茶具,非有上佳的清茗可品而不轻易使用,怕的是败了陶性。其上刻有诗文和山水丹青,光是闲暇之余的把玩茶具,便已自得其乐。我听收藏古董的行家介绍,刚刚出土的陶器,还不算上等品味的茶具,唯有常常沏泡香茗,方能靠茶汤的润泽养出好壶。此言虚实无缘验证,姑妄信之。

《贡茶·泉水》

茶道中的用水也很考究。一般来说,泉水、井水当为水中上品。还有江中之水。“扬子江中水,蒙顶山上茶。”三峡水急河段的江水的确可以烹出上佳的茶汤。遗憾的是,近年来长江环境污染严重,蒙顶山上的绿茶虽在,而扬子江中的流水却失去了先前的甘美和纯净,这也是大自然对于人类肆意破坏生态平衡的一种惩罚吧。

今人少有取雪烹茗的雅致了,但我亲眼见过成都青羊宫的道姑于菊花丛中采集晨露以备沏茶之用,可算是异曲同工吧。

煮茶时,燃料以炭火为佳,若用松木或橄榄核烧成木炭,靠文火慢慢煨之,则能去除异味而显茶叶本香。

沏好的茶汤,若是清中带黄,便算是茶色纯正了。但一泡的茶,香味不足,考究的茶客,往往将其倒掉不喝。而三泡的茶,其味儿太老,鉴赏家们的观点,亦觉不可复饮。倒是二泡的茶汤最妙,近人林语堂便曾在《茶道》一文中,将其比作年龄恰当的二八女郎。

品茗很重环境,像在日本的茶室,便多悬挂字画,并有插花装饰,给人以简朴幽雅之感。中国亦然,这样才能更多地得到茶的享受。《茶解》的作者曾经详细地描述过旧时文人于青萝挂壁的草庐中烹茶的情形:“山堂夜坐,汲泉煮茗。至水火相战,如听松涛。倾泻入杯,云光滟潋。此时幽趣,故难与俗人言矣。”也有在野外选择场所的。如魏晋的“竹林七贤”,便就常常在隐蔽的林间举行茶会,这倒也符合他们放浪形骸的豪放性格。

关于品茗的乐趣,周作人先生曾有精到的评述:“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尘梦。喝茶之后,再去继续各人的胜业……”此段见解,实可谓深得中国茶道的真髓。

《大唐贡茶院·茶师背影》

文/朱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