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环城古运河出了南长桥就进入了清明桥古运河段。 清名桥,原叫清宁桥,位于无锡市南门外的古运河与伯渎港交汇处,飞架古老的运河两岸。清名桥造型匀称,稳固雄伟,与运河沿岸民居和谐相处、相得益彰,是无锡市区规模最大,保存较为完整的一座古代石拱桥,被誉为是无锡古运河上最美的景点。
清名桥的美,是一种别样的美,它是需要细细地、静静地品味地......
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是“运河绝版地、江南水弄堂”,堪称古运河的精华绝品。桨声涟涟、灯影绰绰、古桥悠悠、庭院深深。这是对无锡清明桥古运河最好的描绘。 古运河两岸沿河民居粉墙黛瓦、漏窗小阁隔河相对,灯笼高挑、小船悠悠枕水人家。保持了绝对纯正的江南民居的水乡风格。
据说,当年无锡城南有三条古驿道,性质象今天的国道。一条水驿道,即南门古运河水弄堂,另外两条古驿道是南长街和南下塘街。
当年这里,前街后河,民宅临水而建,毗邻接茬,枕河相依,小桥流水,船儿荡悠,古刹钟声,妙光塔影,里巷纵横,老街古风,编织着繁华的市井和流动的故事。
清名桥为单孔石拱桥,桥长43.2米,宽5.5米,高8.5米,桥孔跨度13.1米,全系花岗岩堆砌而成。因两岸地势高低关系,东西石级不等,东有石级46级,西有43级。拱圈为江南常见的分节平列式,共11节,圈洞两面的圈石上,各有题刻。一立于清咸丰年间,介绍桥梁和更改桥名经过;一立于同治年间,介绍重建清名桥的始末。桥栏上没有雕饰,每侧立两个望柱,显得十分古朴。1983年在桥东西侧,发现清代石碑两方,一为邹一桂所书,乾隆三十一年立;一为同治九年九月立。
站在清明桥上看,伯渎河和伯渎桥在清名桥南侧,它流经梅村至常熟。伯渎河是无锡第一条人工开凿的河流,为3000多年的商末吴泰伯所开。沿河有大窑路,是无锡古老的开窑烧砖的所在地,如今窑地遗迹尚存。
无锡窑群遗址博物馆门前是一个新建的亲水码头,石制围栏、玻璃顶的遮雨棚,古朴清新,码头两侧建有仿江南民居风格的辅助用房。博物馆展厅二楼有连廊与码头一侧的两层楼相通。古运河水上旅游开通后,游客可以从水陆两路来到博物馆参观。沿途有中国丝绸博物馆、祝大春故居、南仙水庙等景观让你细细品味。
矗立在古运河边的运河纤夫组合雕像,让人想起了昔日古运河上的繁忙景象。听老人讲,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就开始了漕粮运输,将各地田赋收缴的粮食通过水运至京城,千百年来,封建时代的无锡运河上空,时常可以听到漕船上悲壮的号子和凄苍的歌声:
运河水,万里长,
千船万船运皇粮,
漕米堆满仓,
漕夫饿得荒,
姑娘不嫁漕船郎。
清初,康熙、乾隆两位皇帝,各有六次乘坐豪华的龙船,从北京来到江南,进行南巡。在古运河的无锡段多次上岸游览,流下了许多佳话轶闻。
几千年来,汨汨流淌的运河水载着无以数计的商船,将物资运送到南北各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也在运河两旁产生了大大小小的集市和城镇。新安、石塘湾、洛社等古街老镇就象一颗颗珍珠镶嵌在古老运河的玉带上。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许多古街老镇就只能成为人们心头永远的记忆了。唯有这清明桥历史古街得天独厚,还原了昔日繁荣的古街老镇风貌,一到这里一切记忆都鲜活了起来。
日本著名作曲家中山大三郎在1986年游览了清名桥后回国创作了歌曲《清名桥》,歌中唱道:“穿过清名桥,又过大公桥,小船悠悠向北行,只要有了你别无他求,远处惠山依稀可见,···”。如今的无锡市,已经成为外资企业投资的集中区域,据说,除了看中无锡的投资环境外,和这首歌的广为传唱也有很大的关系。
南长桥畔望湖楼

千年古寺妙光塔

南禅寺

南禅寺书城

清明桥水弄堂从这里出发



南长街头矮脚楼


南长街景


远眺清明桥


走近清明桥



佰渎桥

中国丝业博物馆



运河文化艺术馆

祝大椿故居

水码头

无锡古窑遗址博物馆





南水仙庙



古运河上的纤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