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善恶,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有些人认为善恶是天性自然,有些人认为善恶是后天养成。所以,有人认为善恶是不可改变,伴随人的一生;而有些人则不这么认为,认为善恶是可以改变的。在看待人性的善恶问题上,中国古代哲人有不同观点,比较著名的有三:一是有孟子提出的“人性本善”,在孟子的认知中,他认为人的本性都是善的,良善是与生俱来的,恶只不过是后天所学的。其二是荀子提出的“人性本恶”,另一思想家荀子这不认为人性是善的,反而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人性中存在欲望,饿了要吃,渴了要喝,劳了要休,这都是人性本来,只有通过教化之后,人性才弃恶趋善。其三是,明代哲人王阳明提出的“知善知恶是良知,去善去恶是格物”,这是王阳明心学著名的理论,格物、致良知。他认为人心是没有善恶的,有善有恶是思想在行动。初始本能无善恶,后天养成才有善良。人总是希望善的存在,但恶却始终存在。特别是人在情急之下,自己或别人的行为更能体现人性的问题。善恶是人的本性,关于思想,有无关于思想。或许人的天性中有善,又有恶,只在于什么时候,如何爆发吧。大部分人对善恶的本性应该是无意识的。就如出生的婴儿,他们是没有善恶是非的观念,亲近父母家人,饿了就哭,通过哭声讨要吃的,在抓取物件也是没轻没重,不会考虑伤害到别人,这就是本性。这本性是善吗?不是;是恶吗?同样不是;是心吗?还是不是。本性确实无所谓善恶,只是表现出来才有了善恶的区别。但这与后天的善恶却是不同。后天的善恶更多的是,思与行的结合。人的本性最容易暴露出来要么是无知无邪的婴儿和天真烂漫的稚龄儿童,要么是生死抉择及困难之际,此时的人性,不需要激发,不需要引导,自然而然就出来了。它没有一丝的伪装,没有一丝的做作,全都是真实表现。 我们看到过这样的事实,一个小男孩和小女孩在水边玩。小男孩是哥哥,小女孩一个不小心掉下去了,在水里挣扎,小男孩很急,却又不知道该怎么办,兜兜转转几圈,小男孩毅然不顾一切,跳下了水池。
我们无从知道小男孩的父母是怎么教育小男孩的,但此时的他必然没有那么多的心思。如果有,那他必然是去叫人;如果没有,那他必然会是若无其事。但小男孩都不是,而是选择跳下去救妹妹。这个本能,是人性,但没有善恶,而是来自血缘的本能情感。
还有一些人,在死亡的边缘,或者是战场中杀红了眼,或者是饥饿中迷失了心智,这个时候他们面对敌人(哪怕是弱小)是毫不留情,面对食物是没有抵抗力的。为何?因为此时的本性再也没有限制,彻底的激发。
如此,本性有善吗?没有;有恶吗?还是没有;有心吗?同样没有。善恶本是一体,何为善?何为恶?正是人为给予的定义,才有了善恶之分。牺牲他人成全自己,是恶;但如果那个人是所谓的恶人呢,这是不是善?
本能之中的行为,无关善恶。人的本性,也没有善恶。后天所思、所学、所做,加上人为定义的道德规范,才有了善恶。即便是这善恶,也不是随心,而是随着本性,特别是在无意识当中和危机存亡时刻,表现的更明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