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陆游晚年写了一首词,悲壮苍凉,不输词中之龙辛弃疾

 淋浴阳光书屋ch 2020-08-17

公元1127年,金攻取开封,掳走徽、钦二帝,北宋由此灭亡。赵构携遗民遗臣重建朝廷,定都南京应天府(河南),延续宋统,后迁都临安,史称南宋。

宋朝是一个非常繁荣的时代,陈寅恪说,华夏文化,历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家。文化的发展,与时代环境有着巨大的关联,北宋从立国之初,对于读书人非常优待,以至于时人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

同时,宋朝的百姓也非常富足,幸福指数非常高。或许是这个原因,宋朝臣民尤为忠义,读书人也好,武人也好,均立志收复故土,甘洒一腔热血。宗泽、岳飞、辛弃疾、文天祥、陆秀夫,还有爱国诗人陆游。

北宋灭亡的前两年,也就是公元1125年,一位叫陆宰的官员从水路回京述职,不料在船上,他的夫人为他生了个儿子,陆宰开心地为儿子取名为陆游。陆游的幼年时期,一直随家人颠簸流离,满面愁容的父母、和他们一起逃难百姓,给幼小的陆游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入仕之后,陆游一直主张北伐、积极献策,但没有得到朝廷的重视,这令陆游十分苦恼。公元1171年,朝廷似乎有让王炎带兵北伐的意图,并召陆游至幕府做事,陆游极为振奋,做事可谓尽心尽力,并且作《平戎策》。

可是没过多久,陆游的《平戎策》就被否定了,王戎的队伍也散了,大家各回各家。这段军僚幕府生涯,是陆游最为难忘的时期,能够亲临前线,这也是离陆游梦想最近的时期,楼船夜雪,铁马秋风,虽然只有短短的八个月。

陆游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并非夸张,流传下来的就有9300多首,其中成就最高的,就是他的爱国诗。作为宋人,陆游很少写词,并且有些轻视词,他在《长短句序》中说:“予少时汨于世俗,颇有所为,晚而悔之。”甚至对年轻时写词有些悔恨。

尽管如此,陆游的词也写得不错,比如著名的《钗头凤》,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只是有些不道德。晚年的时候,陆游回想往事,还填过一首《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班超曾经作文书类的工作,十分厌倦,于是说“大丈夫应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后来他果真安定西域,立功封侯,于是后世许多欲投笔从戎的人,都将班超看作偶像,并将他说的这句话当作座右铭,此话用现在的网络流行语做个不恰当的比喻,就是“人没有理想,和咸鱼有什么区别”。

陆游年轻的时候也有这个梦想,那时在王炎麾下,他曾骑着马在前线奔驰,好不快意。一个“万里觅”,一个“匹马戍”,足见陆游当年的豪情和自信。

然而封侯路还是被断绝,陆游只能在梦里见到曾经让他意气风发的关河防塞,当年的貂裘戎装,不断的被灰尘覆盖,陆游反复地擦拭,岁月流转,陆游终究是没有穿上的机会,只能任凭它在黯淡褪色。

当然,随着岁月黯淡的,不只是貂裘戎装,还有陆游的人生。写这首词的时候,陆游年近70,生命中的好的年华已经不再,可惜可叹,北伐无功,江山难复,而鬓发已斑白,身体行将朽木,只能对着北宋故土空垂泪。

满腔的激昂,化作悲凉之气,理想终究是败给了现实,望着镜中苍颜白发,更是浓烈的不甘与绝望。忆往昔挥斥方遒的意气,陆游怎么也想不到,此生就这样梦断天山,在沧州逐渐老去。

人固有一死,可陆游不想这样在无奈中老死,他宁愿死在天山前线,宁愿在北伐中,担任一百夫长,杀敌报国,哪怕北伐最终失败,他也不会如此痛苦。

这首词,没有多余的技巧和修饰词,直接抒发情感,语言通俗,明白如话,然而这首词,字字千钧,落在后世读者的心中,我们仿佛看到一个老人,每日望着北方垂泪,他苍白的发须和衣衫,在风中飘扬。

辛弃疾的命运,和陆游惊人的相似,他也曾有过戎马生涯,意气风发,但最终也是在不甘中老死。陆游以爱国诗闻名,辛弃疾以爱国词闻名,但陆游这首《诉衷情》,比之词中之龙辛弃疾也毫不逊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