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奇女子!拒绝诺贝尔奖,隐姓埋名30年,成为“两弹一星”功臣却少有人知道

 千冰室 2020-08-18

她,是一个奇女子!她,曾经轰动世界,不屑于“诺贝尔奖”;她,是邓稼先、杨振宁的同事。她,为祖国事业“抛夫弃子”,隐姓埋名30多年,成为“两弹一星”功臣,而她的名字却少有人知道。她是谁?

这个奇女子,名叫王承书。人们尊称她为“王先生”!

王承书,祖籍湖北武昌,1912年出生于上海一个书香门第之家。良好的家庭教育,使她在17岁的时候,就找到了自己毕生的“挚爱”——物理学。1930年,她作为唯一女姓,被保送到了燕京大学物理系。1934年,她“打败”了物理系所有人,以第一名的好成绩毕业并拿到了学校最高荣誉。不久,获得了美国巴尔博奖学金。

1951年,被认为奇女子的她,提出了一个影响世界物理学的观点:王承书----乌伦贝克方程。这个观点一发布便震惊世界。她,被载入世界物理学史册。

没有停止攻关的王承书,1952年,第一个证实了索南多项式。再次震惊了世界!

此时,让无数科学家青睐的“诺贝尔奖”正向她悄悄走来。但是,她并不感兴趣。她认为,新中国需要她回国效力比什么都重要!于是,她与丈夫张文裕准备回国。

1956年,王承书夫妇终于回到了祖国。1958年,我国创造热核聚变研究室。面对这个陌生领域,已经44岁的王承书没有退缩,7天7夜把一本新书翻译了出来,为国人学习提供理论支持。两年后,她成了我国热核聚变领域的顶尖专家。

那时,我国正在进行原子弹研究。一天,钱三强找到王承书,请她帮忙分离铀同位素。如果同意了,就要隐姓埋名参加我国核武研究,就要与丈夫和子女分离,远离城市。而且不是一年两年,可能要几十年。

为了祖国利益,不怕牺牲个人利益。1962年,王承书告别丈夫和年幼的孩子,独自来到了某工厂,开始秘密的科研工作。当时,整个厂只有她一个女科学家。

生活条件极其艰苦和工作任务的巨大压力,不到50岁的王承书已是满头白发。自从进入这个工厂,王承书便“查无此人”。就连前来视察的邓小平不禁感叹:“就连你丈夫张文裕都不知道你在哪呢!”

那时,王承书的丈夫作为我国某领域的专家组长,正在另一个科研岗位上为国家隐姓埋名地工作着。他们年幼的孩子只好在北京上寄宿学校。

两年奋斗,这个厂终于提取出了合格的高浓铀产品,为原子弹爆炸提供了燃料。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中国终于打破了强国的核垄断,中国人民真的站起来了!王承书不禁振臂高呼!

原子弹爆炸后的一天,钱三强找到王承书说:“你愿意留下继续工作吗?”“愿意!”王承书坚定地说。

1972年,王承书担任大型国产扩散机的总设计师。1973年,王承书主动提出研究激光分离法。1991年研究成功,为我国的激光分离技术奠基。

1992年,80岁的王承书有眼疾,仍然在科研一线,仍然在培养科研人员。一次,她去医院看白内障,医生建议打10针进口药,每针600元。她嫌贵幽默地说:“你看,我的眼睛还值6000元吗?”

王承书,一生不贪慕金钱。她的稿费和奖金,多半捐给单位购买书刊。退休后,她与丈夫约定,死后不留任何钱财。1992年,丈夫去世,她把丈夫一生的积蓄10万余元,全部捐给了希望工程,建了一所“文裕小学”。在她病重的时候,她立下遗嘱,将自己攒下的几万元也统统捐给希望工程。

现在,每当我们点赞为中国核武事业作出贡献的“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钱三强、钱学森等的时候,请不要忘记,还有一位奇女子:核物理学家,气体动力和铀同位素分离专家——王承书先生!

1994年6月18日,王承书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