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64年,邓小平视察兰州,看到一个女工,惊愕道:你怎么会在这里

 晴耕雨读天 2022-11-09 发布于广西

1964年,邓小平前往兰州视察,在众多陪同人员中,一眼就认出了其中一位女工,惊愕地问道:“你怎么在这里?”

这名叫王承书的女工满眼含泪,却什么话都没有说。

王承书是谁?这些年她到底去了哪里?为什么连邓公都会关切询问她的近况?

文章图片1

王承书离开丈夫和儿子,整整消失了30年。

这30年,她在大戈壁隐姓埋名,放弃一切功成名就,为祖国干了一件大事。

1964年,蘑菇云完美炸开,十几年后,人们才知道这个伟大事业背后,竟有一个女性大功臣,名叫:王承书。

王承书的名字虽然陌生,但她的影响力和邓稼先等人齐名,被尊称为“中国的居里夫人”。

1912年,她出生在上海,家境殷实。

因为父母亲的家族都是书香门第,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他们深知学识的重要,举家搬迁至北京,把孩子们都送进学堂。

王承书因为身体原因,曾经几次休学,但在学习上从来没有落下过,尤其在数理化方面有着超出同龄人的天赋。

文章图片2

成长在北京的文化浪潮中,王承书早早接触到新思想,明白科技救国的重要。

1930年,王承书凭借优异的成绩考进燕京大学,选择了自己热爱的物理系

只有13人的物理系中,王承书是唯一的女生。

大学四年,王承书两耳不闻窗外事,全身心投入在学习上,在宿舍里她永远是第一个出门,最后一个回来。

付出终有回报,王承书打破“女子学不好理科”的咒语,年年考试都是班级第一。

毕业时,王承书被保送硕士研究生,师从燕京大学著名教授张文裕。

硕士毕业时,她收获了自己一生的爱人,与导师张文裕步入婚姻的殿堂。

文章图片3

张文裕曾经在英国留学,受丈夫的影响,王承书在学业上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

当她得知美国密歇根大学招生的消息时,王承书兴奋异常。

密歇根大学有一项专门针对亚洲未婚女性的奖学金,王承书听说后非常不服气,她觉得这是赤裸裸的偏见。

为什么结婚的女性就不能申请,女子能否做事业,不能仅靠婚姻状态来决定。

不服气的王承书洋洋洒洒写了一封信,寄给了学校,希望学校能考虑给已婚女性一个学习的机会。

或许是王承书的勇敢打动了学校,又或许是她出色的学业成绩让学校珍惜人才。

信寄出去不久,密歇根大学就发来录取通知书,欢迎王承书前往美国进行深造。

文章图片4

身处异国他乡的日子艰苦无比,还好丈夫张文裕的留学申请也通过了,两人一同踏上求学之路。

在美国,王承书师从世界物理学权威乌伦贝克教授,在这里她不仅学习了先进的科研知识,还认识了一大批优秀的中国科学家,杨振宁、李政道都成了她的学术好友。

她深知此次留学机会得来不易,恨不得将时间掰成两半来用。

仅用3年时间,王承书就攻下博士学位,引得导师连连夸赞。

读博期间,她在物理学、气体动力学领域发表论文无数,她推验出的索南多项式,在国际上引起轰动。

有人说,她要是继续留在美国,是冲刺诺贝尔奖最有力的人选。

就在王承书向着科研巅峰努力时,一个天大的好消息传来:

新中国成立了!

文章图片5

王承书夫妇两人激动得彻夜难眠,他们心中有了一个坚定的信念:

回国,要把自己毕生的学识带回最爱的祖国去。

一个简单的心愿却被不讲道理的禁令打破:

美国政府限制中国科学家回国。

王承书更是被列入重点观察人员,处处受到限制。

导师反复劝说王承书,不要回到那个条件落后的地方,还开出优厚的待遇希望王承书留下。

面对种种诱惑,王承书断然拒绝,王承书知道一穷二白的祖国需要她,她一定要回去。

她和丈夫连续七年申请回国,寻找了很多渠道,依然无法摆脱阻挠。

1956年,美国迫于舆论压力,终于答应让中国科学家回国,王承书听到消息后欣喜万分。

文章图片6

然而,王承书早已被美国政府,列入中国制造原子弹的重点人物名单。

回国的路依然艰难无比,霸道的美国政府,不让王承书和家人带走任何物品。

为了回国,王承书默默接受了这些无理要求。

踏上国土时,一家三口除了身上的衣物,什么行李都无法带回。

当看到五星红旗的一刹那,44岁的王承书泪流满面,忍辱负重十几载,终于回家了!

回国后的王承书,进入中国科学院担任研究员。

她优秀的科研成绩引起钱三强的注意,希望她可以去填补国内热核聚变技术的空白。

为了祖国的需要,王承书果断放弃自己的研究方向,积极投身到工作中。

繁忙的工作,让她根本无法顾及到爱人和孩子。

同是国家科研人才的丈夫,太理解妻子一心报效祖国的迫切心情。

主动承担起家里的一切事情,把孩子照顾好,就是对王承书最大的支持。

没有后顾之忧的王承书,带领着团队远赴苏联学习。

文章图片7

这期间她昼夜不分,恨不得在短暂的时间里,把所有的技术都装进自己的脑子里。

学成回来的火车上,她更是做了一件让大家无法相信的事:

她7天7夜连轴转,硬是把所有带回来的学习资料都翻译成中文。

她说:“这样能节约出更多的时间,让大家早点看到学习资料。”

这份资料一经出版,就成为国内热核聚变技术权威教材,王承书也成为该领域的领军人物。

就在王承书拿出所有精力,要将国内热核聚变技术推向国际时,她却突然消失了。

文章图片8

王承书到底去了哪里,这样一个在国际上炙手可热的人物怎么就不见了踪迹?

这事还得从钱三强说起。

1961年,钱三强又一次找到王承书:

承书,国家要交给你一项秘密任务,这项任务,可能会让你放弃自己的姓名、放弃自己的家庭,你愿意吗?

王承书不假思索地回答:

“我愿意!”

又一次临危受命,王承书告别家人,来到偏僻的504研究厂。

文章图片9

这个时候,王承书才知道这个秘密任务,是国家要研制自己的原子弹,而且已经到了关键阶段。

但现在遇到难题,无法提取出原子弹需要的燃料高浓铀。

王承书再一次离开自己熟悉的领域,接手从未接触过的铀浓缩研究。

一切从零开始,时间紧迫、任务繁重,但王承书说:为了国家,我愿意从头学起!

接下来的日子,王承书和同事们全身心投入到这项重要任务中。

经过三年的努力,王承书带领的铀浓缩研究团队,终于提取出原子弹重要燃料浓铀。

这项研究成果,让中国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可以自主提炼高浓铀的国家之一。

这一年,邓小平来到504研究厂视察工作,在陪同的人群中他一眼就看到王承书,走上前去紧紧握着她的手:

“这5年都没有人知道你去了哪里,就连张文裕都找不到你,你过得怎么样?”

王承书知道自己工作的保密性,微笑着望着邓小平,什么话都没有说。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消息一出,轰动全球!

王承书功不可没,大家纷纷夸奖她是大功臣!

这个大功臣却依然无法恢复真身。

原子弹虽然研制成功,但我国核事业还需要持续发展下去,王承书继续为国家的核事业无声奋斗着。

曾在国际物理学舞台拥有盛名,诺贝尔奖最有竞争力的王承书,为了祖国的需要,在茫茫戈壁中,隐姓埋名生活了将近30年。

直到1978年,66岁的王承书才回到北京,进入核工业部工作,恢复了自己的姓名,慢慢被世人了解。

就在所有人都以为王承书会颐养天年时,她接受国家的召唤,担任我国分子运动的领头军、国家核工程负责人,在1980年,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随着年龄的增长,王承书的身体大不如从前,但她依然奋战在国家科研战场上,推动中国落后的科技水平向世界靠拢。

文章图片11

1994年,83岁的王承书因健康原因停下科研的脚步,住进了医院。

谁知这次住院,却已经到了王承书生命最后的时刻。

得知自己的病情的王承书,拿出早已写好的遗书,内容很短,却让人落泪。

遗书中,她要求自己的后事一切从简,名下所有财产全部捐献。

之后不久,王承书永远地合上双眼,走完了她激荡的一生。

文章图片12

为了褒奖她为国家做出的科研贡献,2015年,国家授予王承书核工业功勋奖章,她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女科学家。

王承书用一生报国,推动国家多项重大科研成果落地生花,却从未考虑过个人得失,用“我愿意”三个字为年轻一代做出榜样。

还有许多像王承书一样的前辈,他们用自己的一生为后辈照亮前路,期待他们走向自己的理想之路,驶向更远的前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