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64年,邓小平视察兰州时看到一女工,震惊道:你怎么在这里?

 城北十五里666 2023-01-06 发布于北京
文章图片1

“你的丈夫和孩子到处找你很久都没找到你!你怎么会在这里啊!”

1964年1月,身在中南海的毛主席收到了一封来自甘肃504厂的喜讯,很快便召开了会议点名表扬了504厂

时隔三个月后,邓小平前往兰州视察时,顺便去参观了被毛主席点名表扬的504厂。

就在邓小平刚抵达504厂时,他一眼就看到了夹在人群中的一位女工,连忙惊讶的走上前追问:你为何会在这里?

在场的很多人都好奇,这位女工到底和邓小平什么样的关系?

而这位女工为什么又会瞒着自己的丈夫和孩子“躲”在504厂内?

文章图片2

突然消失又意外出现在工厂的女科学家

1964年4月11日,为了更深刻的了解甘肃的经济情况,邓小平再次前往甘肃视察。

“听说504厂就在附近,等下我们顺便去那边看一看吧!”

在视察完各个主要工厂的情况后,邓小平决定前往毛主席刚表扬过的504厂参观。

504厂是之前苏联对我国援建的核工业重点工厂。

1960年,苏联突然撤走了在我国的所有专家,导致504工厂出现了很大的困难。

在我国科研人员和504工厂的干部工人们的齐心协力下,终于在1964年1月14日研制出了合格的高浓缩铀产品,这也就是毛主席所收到的那则好消息。

当邓小平到达504厂时,很多职工都已经兴奋的聚集在门口迎接他。

文章图片3

在路过人群时,邓小平一眼就看到了其中的一位头发半白的女工,惊讶的加快脚步走到女工跟前:“我认得你,自从那年群英会以后,就没再见到过你啦!你的丈夫和孩子到处找你很久都没找到你!你怎么会在这里啊!”随着邓小平的话音落下,众人都朝着女工望去。

大家都知道,这位女工是工厂所有科研干部中唯一的女性,但是都不太清楚她的真实身份。也就是因为这次邓小平前往视察,大家才隐约觉得她的身份不简单。

从邓小平的口中众人也得知两人的相识,是在1959年的全国群英会上,而这个名叫王承书的女人,也参加了那次的大会。

要知道,能参加全国群英会的人,都是在全国工业、财贸、基本建设和交通运输战线的劳模。

王承书到底是谁?

又为什么要瞒着自己的丈夫孩子,“躲”到504厂呢?

文章图片4

“女性不应该被婚姻捆绑”

王承书出生于1912年,在上海的一个书香世家中长大。或许就是因为从小生活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王承书对于学习有着非一般的执著与热爱。

在王承书青少年时期,因为身体不好的原因,曾经休学过一年。但即便是这样,王承书都没有落下过半点功课。病愈后重返校园的她,成绩依旧是遥遥领先。

重要的是,王承书在数学方面有着极高的天赋,不管是学校的老师还是家里的人都夸赞王承书在理科方面的优异。

在王承书17岁时,她首次接触了物理学,并深深地爱上了这门学科。在那时王承书的心中就认为:物理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自然科学,学好物理就可以更好的帮助祖国发扬光大!

由此可以看得出来,在那个封建社会,17岁的女孩能有这样的远见,想必是很多人都无法与之睥睨的。

当然,凭借着自己的想法和目标,王承书足心钻研自己挚爱的物理,如愿被保送到了燕京大学物理系。

在王承书入学的那一年,整个班只有她一个女生。

文章图片5

为了证明自己,王承书在大学期间依旧没有停止自己向着物理追逐的脚步,她的成绩不仅超越了班级里的所有人,还打破了物理系的记录。

1934年,连续三年夺得物理系第一名的王承书,顺利从燕京大学毕业了。这也是燕京大学物理系开办有史以来来,第一个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的女生。为此学校特地为王承书颁发了金钥匙——“斐托斐”名誉学位,这是燕京大学最高的荣誉。

毕业后的王承书并没有像同学一样直接投入到工作研发之中,而是选择了继续的深造。

1936年,王承书成功取得了燕京大学的硕士学位,彻底成为了燕京大学一个神话一般的存在。这也让世人都刷新了对新时代女性的印象和改变了世俗的偏见。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王承书与燕大的教授张文裕相爱了。

文章图片6

1939年,在吴有训的见证下,两人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在那个年代,女性一旦结了婚,不管婚前的成就有多高,都会选择在家相夫教子,可是王承书不认可这一“劣俗”。

婚后不久,王承书意外得知了美国密歇根大学,专门为亚洲的有志留学女青年所设立,王承书连忙申请,决定出国深造自己的学业。但是在申请时被告知,这项奖学金已婚女性不能申请。

“为什么已婚女性就不能申请?女性能不能干事业,不是由她结没结婚来决定的!”感觉不公的王承书写了一份说明,上交给了奖学金委员会,最终因为王承书的优秀,国际物理学权威教授乌伦贝克破例录取了她。王承书如愿获得了密歇根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当时很多朋友都劝王承书不要这么执著,只有王承书的丈夫张文裕在背后默默地支持着她,甚至还放下了国内的教授工作,陪着王承书一起前往了美国读书。

在这也不得不感慨一句,王承书能有如此高的成就,离不开她的丈夫在背后的支持。

文章图片7

“我的祖国需要我,我一定要回去!”

1951年,身在美国的王承书和自己的导师乌伦贝克教授,以他们两人的名字共同命名创建了“WCU方程”公式。一经发表就轰动了全球,还被载入到了世界物理学史册中。时至今日,在这个公式都在科学界非常有影响力。

没过多久,王承书又第一个证明了索南多项式,再次的震惊到了国际学术界的众人。

乌伦贝克教授就曾这样评价王承书:“她真的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下一个诺贝尔奖非她莫属!”

而就在这个大家都认为她前途大好的时刻,王承书一心决定要回国!

文章图片8

乌伦贝克教授

其实自从新中国成立的好消息传到美国后,王承书就一直想要回国去。但是朝鲜战争又突然爆发,美国还下令不许中国留学生回去:因为他们担心这些理工学科界的人才会帮助中国制造出原子弹!

为此美国联邦局还专门派人对王承书夫妇进行了监视。

1954年,在日内瓦会议上,周总理当面谴责了美国的这一强盗行为。在国际舆论的压迫下,美国才不得已的解除这一禁令。

1955年,在得知禁令解除后的第一时间,王承书夫妇便立刻将回国的申请交了上去。

为了避免美国对其进行检查,王承书陆陆续续的将自己这么多年在美国积攒的书刊和资料,寄回了北京,足足寄了300多个大箱。

文章图片9

但是回国的申请并没有立刻下来,美国政府不停的用各个借口驳回了王承书夫妇的申请,甚至还动用了金钱条件来挽留王承书。

对于这些,王承书并未动摇半分,她的心早就飞回了祖国,申请被驳回,她就再次提交。终于在1956年,王承书夫妇被允许回到了国内。

临别之前,乌伦贝克教授还非常痛惜的想要留下王承书。虽然感谢导师这么多年来的指导,王承书还是毅然决然的回绝了教授:虽然我的祖国目前的条件比较差,但是就因为这样我才更要加入到祖国建设的行列中,我不能等待着别人把条件创造好了,我必须要参加到条件创造的过程中。

文章图片10

三次“我愿意”

1956年10月6日,在飞机落地的那一刻,看着阔别已久的祖国,王承书的脑海中浮现了新中国未来的所有美貌。她暗暗发誓:即便是从零开始,也要比以前付出十倍百倍的精力和热情去工作!

回国没多久,有人问王承书是否要加入共产党时,王承书毫不犹豫的回答道:我就是为了共产党所建立的新中国而回来的,我当然要加入共产党!

自从回国以后,王承书对于科研工作更加认真,每次国家需要帮助时,王承书都会第一个冲出来加入到为国家效力的工作中。

1958年,我国计划筹建一个热核聚变研究室,但当时在国内几乎没有人懂这个。于是钱三强就找到了王承书:问她是否愿意加入到这项研究当中。

这项技术对于王承书来说,不仅是空白,甚至还是跨领域的研究。此时的王承书对于自己的学术方向已经算是定型了,如果接下也会是面临着巨大的风险。

但是王承书并没有拒绝,而是直接肯定的回答钱三强:“我不怕半路改行,我愿意加入!”这一年,王承书44岁。

文章图片11

在回答后的当天,王承书就进入到了研究室内,花了七天七夜的时间,将所有美国出版的有关热核聚变得到书籍进行了研究和翻译。

从小白变成专家,王承书用了两年的时。在此之间还为我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而就当她准备带着学生参加竞赛时,因为一个意外情况,让王承书一夜之间从国际物理学领域“消失”了。

1961年,中国和苏联的关系突然恶化,苏联直接撤走了在中国的所有高科技技术人员,一下子让我国即将面临尾声的研发项目陷入了困境。临走之前,苏联的专家还讥讽中国没有他们的帮忙,厂子就该倒闭了。

文章图片12

就在这个时候,钱三强又再次的找上了王承书:“我们现在正在秘密研究原子弹,但是现在苏联的人被撤走了,希望你可以来帮忙分离铀同位素。因为这个是秘密工作,所以一旦你接受这个工作,任何的公告场合你都不能再参加,几乎算得上是从此隐姓埋名的工作了。”

这又是一向王承书从未涉足过的领域,而这次不一样的是,如果王承书接下了这次的任务,不光意味着要重头开始,还意味着她前半辈子努力换来的荣耀,也会在一夜之间消失不见,从此物理学界将不会再有她的名字。

但即便是这样,王承书还是丝毫没有犹豫,并且坚定的告诉钱三强:“我愿意!”

因为王承书自始至终,从未想过要那些表面上的荣誉,而是想要为国家建设贡献出自己的力量,所以只要国家需要她,她都可以奋不顾身的去做。

这一年,王承书49岁。在决定投身到研发原子弹的行业中后,王承书直接收拾行李只身前往了504厂,连丈夫和孩子都没有做过多的解释,只是做了简单的告别。

文章图片13

当时整个504厂,只有她一个女科研人员,但是她的工作速度和认真劲,丝毫不差同研究室的男士。

进入504厂的王承书,像是在与时间赛跑一般,将时间完全用在了科研上面,塞满了一个又一个抽屉的数据和资料,都是王承书一字一句的核对出来的。

1964年1月14日,王承书带着自己的团队,比原计划提前整整113天取研制出了第一批高浓铀合格品,让中国成为了世界杀昂第五个掌握高浓铀研制技术的国家。

因为自从进入了504厂,王承书就杳无音讯。所以当邓小平前往504厂观察看到王承书时,都倍感震惊。

1964年10月16日,是中国人民举国欢呼的一天,随着一声巨响传来,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了!我们终于打破了核垄断,彻底的站了起来!

而此时,钱三强又找上了王承书:你愿意继续留在504厂为国家的核事业做贡献吗?

这一次,王承书依旧没有思考,直接坚定地回答道:“我愿意!”这一年,王承书51岁。

文章图片14

就是这三个“我愿意”,王承书奉献出了自己的余生。唯独让她遗憾的是,自己做到了所有对国家的承诺,却没有做一个合格的母亲。

但是对此,王承书的孩子并没有任何的怨言,并且向他的父亲张文裕一样支持母亲的每一项工作和决定。

1973年,60岁的王承书提出了激光分离法,在得到国家的准许后,带着团队进行了钻研。花了18年的时间,他们研究终于成功,为我国激光分离技术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1994年,王承书因病去世。

文章图片15

结语

从古至今,我国能被称得上是“先生”的女士并不多,而王承书绝对受得起这个称呼。

自她去世后,被后人们评价为“中国居里夫人”。她曾经的学生在记者面前都曾这样说:“如果没有她,我们至今都还是瞎子。”

是啊!我国会有今天,就是因为有这么多像王承书先生这样,为了国家在背后默默奉献的前辈们。他们用他们的一生,换来了如今崛起的国家。

虽然他们已经离去,但是他们将会一直留在后人的心中,不会被忘记。

再次的向这些前辈们送上崇高的敬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