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史克己 | 保定军校传奇 (第二集) 英雄当问出处

 卷小耳 2020-08-18

英雄当问出处

那么,这一切的缘起又是因为什么呢?

蒋百里,字方震,日后名满天下的兵学泰斗。一九一二年出任真正意义上的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二任校长。作为袁世凯的公子袁克定亲自选定的心腹,蒋百里早年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并曾获得该校当届毕业生考试的第一名,日本天皇亲自为其发奖。蒋百里到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上任时刚刚三十一岁,领少将军衔。甫一入校,血气方刚的蒋百里也曾这样对学员们剖白心迹:中国的新军人应该是把中国历史忠臣名将的忠诚、智勇和立己立人的不朽精神以及欧洲的骑士精神、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和中国的游侠精神熔于一炉,才能铸造出中国军人的精神!

蒋百里

但时隔不久,年轻的蒋方震校长就领略了中国官场和军界的腐败和低效无能。作为当时的陆军总长段祺瑞下属的保定军校,理应得到陆军部更多的人力物力的关照与支持,但出于门户之见,以陆军部军学司长魏宗瀚为首的一班军界蛀虫,处处挚肘,事事为难。蒋百里数次进京商议军校重大事宜,在人事、财物等事项上连遭碰壁之后,蒋百里连夜给母亲、部旧写下两封遗书,然后集合全体师生,拔枪自戕!他说:我到校一年多来,你们很守纪律,钻研功课,要求你们的,你们都做到了,你们对得起我,对得起国家,我却没有尽到应尽的责任,我要践行我的诺言:如果办不好军校,将自戕以谢天下!说罢,他深情环顾一周,然后向自己的胸膛扣动了扳机!

重大义轻生死的男儿本色,一个职业军人的操守与正义,震撼了在场的二千名师生。应当说,这是未来中国近代国防理论的奠基人蒋百里用身教重于言教的方式为军校学生们上的特殊一课!

段祺瑞

如果说,保定军校开创了中国军事教育的先河,那么自蒋百里执掌军校始,中国军人才被赋予了“军人以保家卫国,服从命令为天职”的职业意识,一改“兵为将有”的旧有传统。从这个意义上说,蒋百里是保定军校名实归的军魂所系。这不仅是他在任保定军校校长惊世骇俗的自杀一幕,还在于在他的煌煌巨著《国防论》,还在于他在抗日战争时期,发出的:“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中国是有办法的。”的战争宏论。他的“胜也罢,败也罢,就是不要同他(日寇)讲和”的独到见解同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一个回答“中国能不能打赢日本”,一个解答“中国怎样战胜日本”,在战略上完成了对日本帝国主义的逆袭。蒋百里料敌如神的谋略,在凇沪抗战中最为奇绝,他从日本天皇召见几位海陆军将军的报道上,准确地预见到敌人即将从海上增兵,改变战术的图谋,令人叹为观止。蒋百里,盖世英名,是保定军校永远的荣光。

保定军校的最后一站“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一共办了九期,共有八位将军担任校长(镜头提示:保定军校历任校长名单暨图片),第二任校长蒋百里留给保定的精神遗产最为丰厚,蒋百里的英雄形象始终活跃在军校学生们的记忆里:他全副戎装,骑着高头大马,在给全校师生训话;他到校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全校学生定制军服,要求学生们发必梳,纽必结,军容严整,从小事着眼养成职业军人的风纪。他迅即更换了老式方法照本宣科的军校教育长和各科教师,让一大批军教英才脱颖而出。他和官兵同甘共苦,日夜操练,连胡须都没空剃,把全部心思用在了带兵办好军校上,应当说,蒋百里的现代国防思想理论,已经在保定军校时期就初步形成。假以时日,蒋百里一定会把保定军校的教育水准再提升一个大的层次。但英雄气短,他担任校长仅仅不到一年,就不惜拔枪自戕,和军中旧势力以命相搏。这种气概和胆识,让保定军校这部厚重的军事教科书,增添了浓重的血色与风骨。虽然蒋百里自击时被老校工慌忙之中挡了一下胳膊,侥幸未死,但在一拥而上,把自己的恩师团团抱住的师生们心中明白了一个道理:保定军校,无论师生,骨头是最硬的!

保定,建国后命名的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从来没有一个城市与战争,与军事,与硝烟,与血与火有这样深刻的联系,甚至,它的名字本身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它的命运。保定,保卫护持,定国安邦。保定,自以来就是出产英雄的地方,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保定府地处古燕南赵北,荆轲刺秦王、大将军廉颇的故事流传千载。在保定城北,有一个村庄,叫东、西廉良村,传说就是赵国大将廉颇的故里,村里有一座廉颇庙,村外有一处亮甲石,故老传说是廉颇晾晒盔甲的地方,石上巨大的手印就是廉颇练功的留存。(镜头提示:廉良村故老现场同期)

保定城的建造者是元朝大将张柔,他的儿子张弘范把南宋皇帝赶下了南海,天涯海角处,张弘范大书:张弘范灭宋于此。为保定人在军事上书写了难以超越的传奇。在张弘范的故乡,保定定兴,后来就办有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的重要生源地——姚村陆军小学。尚武,是保定人千百年不变的基因。保定军校各期毕业生里,仅保定附近的小县蠡县就有36人成为将军。而来自保定安新白洋淀边的一个村子里,竟先后有一家六人都从保定军校毕业,成为将军。王氏一门六将军,成为保定军英雄之地最生动的注解。“上阵亲兄弟,打仗父子兵。”是保定人亘古不变的英雄情结。

曹锟

廉颇亮甲台,张柔墓地,是当年保定军校学生们最爱光顾的地方。近代,长期驻扎保定的北洋大帅曹锟别出心裁地把关羽和岳飞合祭在一起,盖起了一座全国独一无二的关岳庙。一再为保定军校注入着浓重的忠诚勇武的精神内核。(镜头提示:张柔墓地、关岳庙。)保定俗语说:京油子,卫嘴子,保定府的勾腿子。勾腿子,是保定古城传承了千百年的武术和摔跤要诀,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保定人的尚武品格深入骨髓。连保定的童谣都沾染着特殊年代的硝烟味道:一首儿歌这样唱:叮了个儿当,叮了个儿当,曹锟要打冯国璋,冯国璋,不出奇,骑着大马上前敌。就连女孩子们跳绳时都这样唱,对不对,葫芦脆,保定府,天津卫。曹锟要打段祺瑞。

保军军校开办二十一年,一拔又一拔的军校学生都爱来到廉良村,寻找亮甲台,到张柔墓地,寻找英雄的故事。到关岳庙礼祭,为自己的戎马生涯添声威,壮行色。

保定高阳人  孙岳

保定军校早期的陆军速成武备学堂里有一个叫孙岳的保定本土学生,仗义疏财,交游广泛。他在校期间认识了两个叫陈幼云、吴樾的师范学生,结为生死弟兄。这两人都是同盟会会员。他们启发孙岳说:你是明朝抗清阁老孙承宗的后代,孙阁老为保国保家,被满清所杀,难道你还为了仇人去疆场效命吗?一句话警醒了保定武备学堂炮兵科的高材生孙岳,自此,他剪去发辫,与腐朽的大清朝王朝决裂,不久就和吴樾等人怀揣自制的炸弹,赴京刺杀清廷出洋考察五大臣,喋血京城,视死如归。吴樾牺牲,孙岳逃难。日后,孙岳又策划滦州起义,南下投奔孙文黄兴,当上了五路联军总司令,重创辫子军张勋,最后终于与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把满清最后的废帝溥仪驱逐出京。一生功业,大略雄才。但孙岳最为流传的故事却是他讲述的家乡身世:他说,我的十一世祖孙承宗在被清军满门抄斩,白发苍苍身受绞杀时,大义凛然怒斥侵略者:后世灭大清者,必有我孙氏子孙!说也奇异,推翻大清王朝的孙中山,赶走小皇帝的孙岳,挖掉慈禧坟墓的军阀孙殿英,都是孙氏一脉子孙。在囚禁贿选总统曹锟、驱逐废帝溥仪的关键时刻,孙岳摆下鸿门宴,将大总统卫队军官一网打尽,宴席上,他高吟一曲来自保定家乡的“草昆”北方昆曲《林冲夜奔》中的“点绛蜃”——“数尽更筹,听残银漏,好叫俺有国难投——”唯大将军真本色,是大英雄自风流!(镜头提示:《高阳县志》中的孙岳像,孙岳墓(北京),孙岳为其父书写的墓碑。电影《直奉战争片段》)

辛亥革命

辛亥起义,保定军校教师、学生纷纷成为成为大清王朝的掘墓人,一个个英雄的故事,在保定,在军校,在军校师生所供职的部队和军营里上演。保定上空,一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李济深,保定陆军军官学堂的学生,闻听清朝大臣荫昌乘火车南下督军,联合一些热血青年密谋去保定北部,准备炸掉漕河铁大桥;武昌起义,主要领导人之一张廷辅,保定速成武备学堂毕业生。起义的作战地图、计划,火力配置,莫不出自他手;陕西西安,保定军校毕业生张钫任起义军总司令,身先士卒攻打军装局,激战三昼夜,迫使清将文瑞战败自尽;河南、山西、云南、上海、江苏、福建、广西的新军起义,莫不是以各个时期的保定军校的毕业生们为主要力量,一大批军校生成为驱除鞑虏、光复神州的骨干。

在改朝换代的历史烟云中,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学生万耀煌,他纵贯大江南北的奇功侠志,可谓为保定军校辛亥起义革命行动中的惊艳之旅。万耀煌,湖北黄冈士家子弟,曾先后入湖北陆军小学学习,湖北新军当兵,期间组织革命团体“群治学社”,考取保定军校第一期后,思想激进,在校时就与校长蒋百里交好,蒋校长离职后,曾发起为蒋校长印编印讲义和著作的行动,被校方视为重点监视对象。辛亥起义时,万耀煌热血沸腾,以湖北老乡的身份,独闯驻扎保定的北洋主力第六镇管带吴禄祯的营房,游说吴禄祯联合北洋军第二镇管带张绍曾联合举义,以图一举光复大清王朝的心脏腹地——京津保地区。万耀煌慷慨陈词,热血沸腾,吴禄祯激赏有加但游移不定。最后,吴禄祯被刺杀,张绍曾被缴械。假如当初吴、张二人听从青年才俊万耀煌的一番经略大计,辛亥革命的历史进程将被大大缩短。一计不成,万耀煌向同宿舍同学借了几块大洋,星夜买舟南下,参加上海陈其美的革命军,又受陈指派,赶往武汉,成为湖北都督黎元洪和义军战时总司令黄兴手下最得力的军事参谋。在南北战争最关键的节骨眼,义军被冯国璋的北洋军打压得抬不起头,节节败退,黎元洪携带都督大印自行脱离战线。又是万耀煌单枪匹马猛追不舍,终于在汉口葛店的卓刀泉,传说中关羽立马横刀之处,追上了失魂落魄的黎元洪,万耀煌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声泪俱下,终于说服了黎元洪留下来坚持举起武昌首义的大旗。万耀煌又连夜追回都督大印,在汉口与北洋军议和成功,保住了武昌首义的革命果实。

“葛店追黎大有功,昭忠祠畔留英名。”大战之夜,星云惨淡,保定军校生万耀煌手举火把,声嘶力竭策动起义领袖重返前线苦撑危局的历史性一幕,成为了保定军校生故事里最富代表性的英雄肖像。值得一提的是,万耀煌居功不自傲,民国建立后,又继续返回保定军校和陆军大学深造,完成了一个职业军官的全部课程,成为保定军校生中的人中龙凤。(镜头提示:《万耀煌回忆录》书影。万在国民党陆军大学担任多年校长,在台湾影响很大)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最末一期(第九期)的学员中,有一位来自直隶省新河县的学生,他叫董振堂。更是保定军校学生中燕赵英雄人物的佼佼者。董振堂在军校学习时,枪打得最好,后来参加著名的宁都暴动,参加工农红军,成为一名骁勇善战的飞将军,任善打大险仗恶仗闻名的红五军团军团长。老战友和老红军孙毅曾这样回忆说,董振堂军团长对射击最是心有神会,他对新战士常说的是,打枪不是随便一扣就打响的,要把枪机攥得紧紧的,攥出汗来,枪是用全身的力量攥响的。无疑,这是董振堂在保定军校学得的军事本领中最有体会的一种技能。凭借着“枪王”的美誉,董振堂在湘江战役中,勇冠三军,为中央红军殿后,打出了红军的威风,歼故5000余人。在抢渡金沙江战役中,他坚守阵地九天九夜。被中央军委命名为“铁流后卫”。在红军时代最为惨烈的西路军高台战斗中,董振堂和他的红五军团,杀出了保定军校生的血性和荣光,他和国民党军中最为残暴的一支武装——马家军拼死搏杀,最后弹尽粮绝身负重伤,他让警卫员帮助他完成自杀,警卫员不肯,董振堂用尽最后一点力气用自己心爱的手枪自尽。这位爱枪如命的保定军校走出的将星,让枪成为了自己英雄的符号。“董振堂,军团长,战士雄姿人敬仰,随身不离枪。”(镜头提示:老红军黄镇《长征日记》中的记载)在牺牲后,董振堂被马步芳部下残忍地割下了头颅,悬挂在高台县城示众,英雄仍怒目圆睁,威风八面,让敌人不寒而栗。(镜头提示:文史资料,董振堂头颅照片。)

马法五

这些文物(眼镜、功勋章、委任状)来自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八期毕业生,抗日名将,保定本土人马法五将军之子马锡珩的捐赠。军史爱好者提起马法五,不能不提到台儿庄大战中著名的临沂之战,马法五率部与日军七次肉搏惊心动魄的英雄一页。在太行山里,马法五任国军第四十军副军长,与日军打游击。军长庞炳勋投降日寇,马法五腹背受敌,宁死不屈,最后赤膊挥舞大刀片,杀出一条血路,历经万难千险,象野人一样在大山里与日寇周旋。一千多名来自燕赵之地,保定家乡的子弟兵跟在他的身边,誓死不降,杀得鬼子叫苦不迭。马法五的四十军,保定子弟兵,成为抗战时期最为骁勇善战的一支精锐铁骑。在日本侵华时的华北驻屯军司令部里,留传着这样一句话:小小的保定府,大大的军校生。

保军军校,让保定这块历史上兵家必争之地淌满了英雄的血渍,流也流不尽,擦也擦不干。当年,保定军校的北方学生们都爱往保定府里著名的同庆戏院里看戏,打茶围,他们最爱看,经常点演的是一出叫《关大王单刀赴会》的草昆戏,演唱者也是保定庆长昆弋社的大老板侯永奎。舞台上忠勇过人的关云长唱道:“这不是水,这是那二十年流不尽的英雄血!”在保定,也有一条府河水直通白洋淀,保定军校二十一年的血与火,同样染红了栖息在这方水土上的人们永不褪色的血色记忆。

保定军校的旧址上。军校东关大校场有一个大得有些空旷的射击场,尽头同样是一个大得令人惊奇的土堆,上面寸草不生,捧起一把风干的泥土,你还能闻出其中散发的烟火味,间或有子弹火药的焦黑色渗透其间。总有到此游玩的旅客和学生这样说:说不定这把泥土中就有蒋介石、陈诚、张治中、白崇禧射出的子弹呀!如今的军校广场旁,是一所河北省最大的大学。课余饭后,读书之暇,莘莘学子们自然与这所大名鼎鼎的军校神交日久,心向往之。尤其是春秋佳日,仨俩同学,沿着昔日军靴橐橐,马蹄得得的军校大校场散步野游,高谈阔论,指点江山,他们的脚下一定有逝去的英灵在倾听,他们也许沉默,也许会心地一笑,也许赞许地点头,但他们绝不会嘲讽与讥笑,因为这里也是他们青春飞扬、热血迸射飞溅的青春故地,这是穿越时空的对话,一种饱含着希望与机缘的期许吧?期许他们用热血换来的和平与安宁,永临这个亲爱的民族。

保定军校,英雄当问出处,英雄自古风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