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探寻遵化辉煌的历史

 遵化文史 2020-08-18

编者按:遵化,自古便以“风水宝地”而被世人所称道。“万里河山有燕塞,千年风气自荆轲”,充分展示了这里诱人的风貌。 险峻峥嵘的燕峰,繁星似的点缀在这肥沃的土地上;绵延巍峨的万里长城,巨龙般地展现着跃跃腾空的雄姿:奔腾的黎河之水舞绸般地飘荡在丘陵、平原之间;密集的村庄棋子一样地罗布在三山两川,辉映着勃勃生机的洞天福地,昭示着这里的物阜民丰,繁荣昌盛。遵化,境内三山两川,素有“畿东第一城”之称,被联合国评为千年古县。

遵化三山两川地形图

遵化被联合国评为千年古县

1、遵化二龙戏珠风水宝地

遵化是“风水宝地”,自古即被世人所称道。以城南珠山为分界,东边的以龙山为首,岳山尖、柏山等为龙身,景忠山为龙尾;西边的是以笔架山为首,大华山、明月山等为龙身,天台山为龙尾。东西两条巨龙在争夺珠山那颗名珠,辅以龙脉山北之沙河及龙脉山南之黎河,甚是壮观。

遵化城南二龙戏珠图

2、“遵化”之名历史悠久。

据旧志记载: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在今遵化境地建平州买马监(养马机构)。后唐(923—936年)在平州买马监地置遵化县(建年无考),属蓟州,遵化名称始于此。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因建清东陵升为遵化州,领丰润县;乾隆八年(1743年)升为直隶州,统领玉田、丰润两县,隶属直隶布政使司,由通永道分辖;中华民国2年(1913年)废州府,遵化改为县,隶属直隶省渤海道;抗日战争时期,县内建立起抗日民主县政权,为适应抗日战争需要,分属于丰玉遵、迁遵兴、蓟遵兴等联合县;抗战胜利后,各联合县相继撤销,仍为遵化县;1948年划为冀东区行署直属县;新中国成立后,属河北省唐山专署;1983年撤唐山地区,遵化划为唐山市管县;1992年设立遵化市(县级市),唐山市代管;2005年遵化市成为扩权县(省辖县级市)。“遵化”二字据《遵化县志》记载含义是:遵循孔孟之道,教化黎民百姓。

遵化畿东第一城

遵化畿东第一城

3、遵化古代辉煌历史

遵化工业的起源以冶铁为最早,在唐朝,遵化人就掌握了冶铁技术;在明朝,遵化已成为全国有名的冶铁中心。唐朝中叶,官办冶铁厂由唐初的5家发展到11家,其中就有遵化娘娘庄乡的小厂冶铁厂。

明代最大的冶铁厂,是永乐年间在遵化建立的,其山场分布在冀州、遵化、玉田、滦州、迁安等地。明弘治年间(1488-1506)遵化冶铁达到鼎盛,是明代中后期最大的冶铁生产基地,史称著名的“遵化冶铁”。

明铁厂冶铁炉遗址

     明代铁厂冶铁流程藏图

遵化在清朝时期由于在马兰峪建造陵寝升为直隶州,统领玉田、丰润两县170年(1743-1913年间)为地理面积较大的辉煌时期。

遵化马兰峪清东陵

4、新中国成立后,遵化人民谱写了改造山河的壮丽诗篇

五十年代西铺的“穷棒子社”,被毛主席称为“整个国家的形象”;六十年代沙石峪人“万里千担一亩田,青石板上创高产”被周总理誉为“当代愚公”和“中国北方农业的一面红旗”;七十年代,“五小工业”闻名全国。1992年遵化撤县建市,是唐山市第一个县级市。从2002年开始,连续五年跻身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行列,2006年位居第48位。在第三届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评比中名列第64位。2005年被省政府确定为第一批扩权的22个县(市)之一。2009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92亿元,比上年增长13.9%;全部财政收入19.61亿元,完成调整后任务的100.0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0.3亿元,比上年增长10.8%。2008年、2009年连续入选全国最具区域带动力中小城市百强。

新中国成立后,遵化人民谱写了改造山河的壮丽诗篇

5、各级领导与遵化发展

遵化的“驴”名声大,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西铺村23户“穷棒子”牵着三条驴腿走上了合作化道路,毛主席撰文颂扬过它,外国总统看过它,五湖四海、成千上万的宾朋参观过它。

“三条驴腿”办社

毛主席在为“穷棒子社”的报道作批示

遵化的“驴”再一次名声鹊起,吸引了全世界352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团及除台湾省外的国内所有县的参观团来学习取经。

阿尔巴尼亚客人在县钢铁厂

1984年8月24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来遵化,他在视察和了解了遵化的地形地貌和矿山资源后,对遵化的同志说:“遵化是‘五小工业’根据地,你们要继续带领人民勤劳致富,放开手脚搞翻番。”

胡耀邦和遵化四大家领导合影

后记:遵化,具有辉煌的历史,美丽的三山两川,这里,洞天福地、物阜民丰、繁荣昌盛。遵化,一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一场如火如荼的旅游开发正在遵化1521平方公里大地上火爆上演,76万遵化儿女将敞开怀抱迎接慕名而来的四海宾朋!

【遵化文史总第151篇】

编者:王亭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