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与郦道元齐名的大散文家,竟是遵化人!

 遵化文史 2020-08-18

杨衒(xuàn)之,姓一作“阳”,或“羊”, 北魏时代北平人,即今河北遵化市人。生年不详,约卒于北齐文宣帝天保中。初仕魏,魏末为抚军府司马。历秘书监,出为期城太守。曾亲去嵩山少林寺,请教佛法于达摩祖师。博学能文,尤精通佛典,擅长散文。

《洛阳伽蓝记》,北魏杨衒之撰,是中国第一部专门记载佛寺的志书,集历史、地理、佛教与文学于一身,此为明嘉靖时期如隐堂刻本(来源:书格)

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全国寺庙增至三万余所,僧尼二百万。魏都洛阳之佛寺,甲于天下。而永煦之乱(公元534年),洛阳寺院大都毁于兵火。东魏孝静武帝武定五年(公元547年),杨衒之经洛阳,见当年众多豪华的佛寺,而今大半毁于战乱,感怀兴衰,担忧后世不能知道往日洛阳佛寺盛况,于是作《洛阳伽蓝记》。记录洛阳及城郊各大寺之建寺缘起及建筑结构,寄托怀念故国的情思,表明自己对待佛教的态度。“伽蓝”是梵语,即佛寺的意思。《洛阳伽蓝记》以北魏洛阳城的大佛寺为纲领,依城内、城东、城南、城西、城北为线索,分别记述寺庙70多座。书中除了记述寺庙兴废,形制规模,作用特色等,还叙述有关历史事件、社会经济、民间艺术、名人铁事、传闻史迹等。内容极其丰富,文笔自由活泼,语言清新简洁、精彩动人。《洛阳伽蓝记》无论其历史研究价值,还是文学价值,都是非常巨大的。《洛阳伽蓝记》被誉称南北朝骈体文范本。《洛阳伽蓝记》五卷,历叙佛寺兴废,寄托亡国悲慨;语言洁净明快,描写生动精致。

《洛阳伽蓝记》,北魏杨衒之撰

《水经注》奠定了郦道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同样,《洛阳伽蓝记》也使杨衒之跨入了古代优秀散文作家的行列。

附1:杨衒之的籍贯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关于杨衒之的籍贯问题,历来有两说。一是“满城说”,一是“遵化说”。现在多数学者、专家认为“满城说”不能成立,而倾向于“遵化说”。据唐.释道宣《广弘明集》卷六《王臣滞惑篇》说杨衒之是“北平人”。而问题恰恰就出在这里。北魏时有两个“北平郡”,其一在今河北遵化一带,属平州;其一在今河北满城一带,属定州。为什么北魏时会有两个“北平郡”?杨衒之属于哪个北平郡呢?如果这问题能够解决,杨的籍贯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著名古典文学研究专家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曹道衡先生经过考察、研究后认为,“北平”之名起于汉代的右北平郡,在今河北省东北部,因此平州的“北平郡”当沿自汉魏,是本名。后来由于战乱和政权更替,平州的人曾大量来到定州。北魏当局因定州多有平州北平人,故设一“北平郡”。因此多数定州北平郡人祖籍即为平州。而“阳”乃平州著姓,所以杨衒之的祖籍为平州(今遵化附近)人。好多著名学者如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周祖谟(《<洛阳伽蓝记>校释》)等,也都认同“杨衒之”籍贯“遵化说”。

《洛阳伽蓝记》,北魏杨衒之撰

附2:《永宁寺》原文:

永宁寺,熙平①元年灵太后胡氏②所立也。在宫前阊阖门③南一里御道西。

其寺东有太尉府④,西对永康里,南界昭玄曹⑤,北邻御史台⑥。阊阖门前御道东有左卫府⑦,府南有司徒府⑧。司徒府南有国子学⑨,堂内有孔丘像,颜渊问仁、子路问政在侧。国子南有宗正寺⑩,寺南有太庙⑾,庙南有护军府⑿,府南有衣冠里。御道西有右卫府,府南有太尉府,府南有将作曹⒀,曹南有九级府,府南有太社⒁,社南有凌阴里,即四朝⒂时藏冰处也。

中有九层浮图⒃一所,架木为之,举⒄高九十丈。上有金剎⒅,复高十丈,合去地一千尺。去京师百里,已遥见之。初,掘基至黄泉下,得金像三十躯,太后以为信法之征,是以营建过度也。剎上有金宝瓶,容二十五石。宝瓶下有承露金盘三十重,周匝皆垂金铎。复有铁锁四道,引剎向浮图四角,锁上亦有金铎。铎大小如一石瓮子。浮图有九级,角角皆悬金铎,合上下有一百三十铎。浮图有四面,面有三户六窗,户皆朱漆。扉上各有五行金钉,合有五千四百枚。复有金环铺首⒆。殚土木之功,穷造形之巧,佛事精妙,不可思议。绣柱金铺,骇人心目。至于高风永夜,宝铎和鸣,铿锵之声,闻及十余里。   浮图北有佛殿一所,形如太极⒇殿。中有丈八金像一躯,中长金像十躯,绣珠像三躯,金织成像五躯,玉像二躯,作工奇巧,冠于当世。僧房楼观,一千余间,雕梁粉壁,青琐绮疏(21),难得而言。栝、栢、椿、松,扶疏檐霤(22);丛竹香草,布护阶墀(23)。是以常景(24)碑云:须弥(25)宝殿,兠率(26)净宫,莫尚于斯也。外国所献经像,皆在此寺。    寺院墙皆施短椽,以瓦覆之,若今宫墙也。四面各开一门,南门楼三重,通三道,去地二十丈。形制似今端门(27)。图以云气,画彩仙灵;列钱(28)青琐,赫奕(29)华丽。拱门有四力士、四狮子,饰以金银,加之珠玉,庄严焕炳(30),世所未闻。东西两门,亦皆如之,所可异者,唯楼二重。北门一道上不施屋(31),似乌头门(32)。   

其四门外,树以青槐,亘(33)以绿水,京邑行人,多庇其下。路断飞尘,不由渰云(34)之润;清风送凉,岂藉合欢(35)之发?

装饰毕功,明帝与太后共登之。视宫内如掌中,临京师若家庭。以其目见宫中,禁人不听升之(36)。衒之尝与河南尹胡孝世(37)共登之,下临云雨,信哉不虚!时有西域沙门(38)菩提达摩(39)者,波斯国胡人也。起自荒裔(40),来游中土。见金盘炫日,光照云表;宝铎含风,响出天外,歌咏赞叹,实是神功。自云:年一百五十岁,历涉诸国,靡不周遍,而此寺精丽,阎浮(41)所无也。极佛境界,亦未有此。口唱南无,合掌连日。   至孝昌二年(42)中,大风发屋拔树,剎上宝瓶,随风而落,入地丈余。复命工匠,更铸新瓶。

永熙(43)三年二月,浮图为火所烧,帝登凌云台(44)望火,遣南阳王宝炬(45)、录尚书长孙稚(46)将羽林一千救,赴火所,莫不悲惜,垂泪而去。火初从第八级中,平旦大发。当时雷雨晦冥,杂下霰雪。百姓道俗(47),咸来观火,悲哀之声,振动京邑。时有三比丘(48)赴火而死。火经三月不灭。有火入地寻柱,周年犹有烟气。

    …… ……  

洛阳永宁寺佛塔复原图(网络图)

  注释:

①熙平:北魏孝明帝(516—528)的第一个年号。 ②灵太后胡氏:孝明帝元胡之母。《魏书》卷十三有传。 ③阊阖门:皇宫南门。 ④太尉府:武官的最高元帅的官署。⑤昭玄曹:管辖僧尼的官署。 ⑥御史台:中央最高检察机构。 ⑦左卫府:左卫将军的官署。当时有左右卫将军,为皇帝的亲兵。 ⑧司徒府:职责为统辖官吏。 ⑨国子学:国家的教育管理机构和最高学府。汉有太学,晋立国子学,北魏沿用晋制。 ⑩宗正寺:管理皇族系谱的官署。寺,指官舍。 ⑾太庙:当朝历代天子的祖庙。 ⑿护军府:《魏书.官氏志》中有中护军,为武官之职。 ⒀将作曹:官署,掌管修筑宫室、陵园等土木工程。 ⒁太社:天子祭土神之处。 ⒂四朝:指东汉、魏、西晋、北魏四个朝代。 ⒃浮图:佛塔。 ⒄举:全。 ⒅剎:塔上部安放佛骨的柱形尖顶。 ⒆金环铺首:衔着金环的铺首。门上兽面形铜制底盘,用以衔环。有时饰以金银。 ⒇太极殿:皇宫中的正殿。 (21) 青琐绮疏:门窗上刻有美丽的花纹。琐,连环的花纹。绮,有花纹的丝织品,此指花纹。疏。刻镂。(22) 扶跊檐霤:扶跊,枝叶四布。檐霤,屋檐。(23)墀:阶。 (24)常景:曾官中书舍人、黄门侍郎、幽州刺史。 (25) (25)须弥:梵语宝山名。 (26)兠率:梵天之名。 (27)端门:洛阳城南正门。 (28)列钱:在墙壁中横木嵌以金属环形装饰物,如排列成行的铜钱,故称列钱。 (29)赫奕(yì):光明显盛的样子。 (30)]焕炳:鲜明灿烂。(31)上不施屋:大门之上没有修建门楼。 (32)乌头门:一名乌头大门,门设双表(高大的立柱),门之两扉,与双表同高,于上腰中心分作两分,腰上安棂子(以木条或铁条做成的格子),故亦称棂星门。 (33)亘:横贯。 (34)渰(yǎn)云:含雨的云。此连上句意谓,由绿水环绕,绿树交荫,所以不待雨水润泽,而飞尘自绝。 (35)合欢:指团扇。班婕妤《怨歌行》:“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连同上句是说行旅在途,清爽宜人,无烦纨扇在握,而凉风自至。 (36)禁人不听升之:禁止人们随便登上。听,任凭。 (37)河南尹胡孝世:尹,府尹。胡孝世,生平不详 (38)沙门:和尚。 (39)菩提达摩:《续高僧传》谓其为南天竺人。为中国佛教禅宗之祖。相传他于梁武帝普通元年(520)泛海至广州,后渡江来北魏,在嵩山、洛阳一带游历,最后住在嵩山少林寺。死于北魏孝明帝武泰元年(528)。 (40)荒裔:未开化、偏远之地。 (41)阎浮:五天竺,古印度。 (42)孝昌二年:公元525年。“孝昌”,肃宗的年号。 (43)永熙:魏孝武帝的年号(532—534)。 (44)凌云台:在宫城西北角,高二十丈。「凌」当作「陵」。 (45)南阳王宝炬:庄帝时封。宇文黑獭杀害孝武帝,立宝炬为帝,即西魏文帝。 (46)长孙稚:孝武帝时官太傅、录尚书事。 (47)道俗:出家人和世俗人。 (48)比丘:译音字,乃行乞之义,指出家人或修道人。

洛阳汉魏故城复原图(网络图)

 附3:原文翻译如下:

永宁寺是熙平元年(公元五一六年)由灵太后胡氏所建的。在宫城正南面的阊阖门南一里御道的西侧。   这寺的东侧有太尉府,西与永康里相对,南与昭玄曹交界,北与御史台相邻。阊阖门前御道东侧有左卫府,左卫府南有司徒府。司徒府南有国子学,学堂内有孔子像,两侧是向孔子问仁的颜渊和问政的子路。国子学内有宗正寺,宗正寺南有太庙,庙南有护军府,护军府南有衣冠里。御道西侧有右卫府,右卫府南有太尉府,太尉府南有将作曹,将作曹南有九级府,九级府南有太社,太社南有凌阴里,也就是四朝时藏冰之处。

寺院内有一座九层佛塔,用木材构筑而成,总高度达九十丈。顶上还有金色宝剎,又有十丈高,合计离地一千尺。在距京城百里之外,已能遥遥望见。当初,地基挖掘到地下水时,获得三十尊金佛像,太后认为这是信仰佛法的先兆,所以建筑规模过分出格。剎上有金宝瓶,容量达二十五石。宝瓶下有一个三十层的承露金盘,四周都垂着金铃。另外还有四根铁索,从剎伸向佛塔四角,铁索上也有金铃。金铃的大小就像一个小口大腹的陶瓮。佛塔有九层,每一转角都悬着金铃,上下合起来有一百三十个。佛塔有四面,每面有三扇门、六扇窗,门都涂着红漆。每扇门面上各有五行金钉,一共有五千四百枚。另外还有衔着金环的铺首。竭尽了建筑造形的工巧,这种佛教设施的精妙,令人感到不可思议。如锦似绣的柱子和金光闪闪的铺首,使人心惊目眩。每当秋夜深深秋风阵阵,金铃也应和鸣响,铿锵有力的声音,能传到十几里以外。   佛塔北面有一座佛殿,形制象太极殿。殿内有一丈八尺高的金佛像一尊,中等高度的金佛像十尊,用真珠镶嵌的佛像三尊,用金线编织的佛像五尊,玉佛像两尊,做工的精巧,达到当时的最高水平。僧房与楼阁,共有一千多间,雕刻着图案的屋梁,雪白的四壁,刻有青色花纹的门窗,这些都难以用语言表述。栝、柏、椿、松,枝叶繁茂,遮蔽着屋檐;竹丛香草,布满台阶。因此常景的碑文中说:「须弥山的宝殿,兜率天的神宫,也不能超过这座寺庙的美妙。」外国进献的经卷和佛像,也都收藏于此寺。   佛寺的院墙都安上短椽子,再用瓦盖上,如同现在的宫墙。四面各开一门。南面的门楼是三层,可通三条阁道,距离地面二十丈,它的构架就像现在的端门。门楼上画有缭绕的云雾,画出了仙人的灵异;在墙壁中的横木上嵌以金属环形装饰物,如排列成行的铜钱,门上是青色的图案,极其光彩而华丽。拱门下有四个大力士和四头狮子,以金银作装饰,再镶上珠玉,庄严而灿烂,是世人从未听说过的。东、西两门也都如此,所不同的,只是门楼为两层而已。唯独北面这一道门上没有设置楼阁,就像乌头门的样子。   这四道门之外,种上了颜色深青的槐树,环绕着碧绿的流水,来往于京城的行人,大多在树荫下乘凉。路上没有飞扬的尘埃,这不靠湿云润泽;清风送来凉爽,也无需手摇团扇。

营建装饰完成后,明帝与太后一起登上此塔。看宫内景物如同在掌中之中,京城眺望起来就奸像一个大庭园。因为可以清楚地看见宫内,所以禁止任何人登塔。我以前曾与河南府尹胡孝世一起登上此塔,向下一看,接近云雨,确实是这样啊,一点不假。当时有一位西域和尚叫做菩提达摩的,是波斯国人 ,从边远之国出发,来到中国来游历。见塔上的金盘被日光照耀,光芒照射于云层;听金铃被风吹动,声音远传于天外,他歌咏赞叹,认为一定是神功。自己说,活到一百五十岁,遍游各国,足迹所历,没有遗漏,可是此寺的精丽,在五天竺是看不到的,在佛国境界里,也没有比得上它的。口唱南无,连续数日合掌拜敬。   到了孝昌二年(公元五二六年) ,有一场大风掀开屋顶,拔起树木,剎上的宝瓶被风吹落,进如地下一丈多深。于是又吩咐工匠铸造新瓶。   永熙三年二月,浮图被火烧毁,孝武帝登凌云台观望大火的情况,派遣南阳王宝炬、录尚书长孙稚率领羽林军一千人前往救火,他们无不感到悲伤痛惜,流泪前往。火最初是黎明时从第八层开始的,当时有雷雨,天色昏暗,还夹杂着落下雪珠,市民无论是出家人还是世俗人都来观火。悲叹哀哭的声音振动京城。当时有三位僧人投身火中自尽。大火经过三个月还没有熄灭。甚至有余火进入地下基柱,整整一年以后还有烟气缭绕。

《洛阳伽蓝记》之城内寺庙分布图(网络图)

附4:原文探析如下:

这篇《永宁寺》是《洛阳伽蓝记》的第一篇。主要记述了永宁寺雄伟豪华的建筑规模及有关人事活动,描画十分具体。尤其对于宝刹、佛殿的奢华建筑的描绘,细致入微,读之如在目前,给人印象具体而深刻。

文章在写永宁寺的规模之前,开篇先交代了永宁寺的来历和具体方位——“熙平元年灵太后胡氏所立也。在宫前阊阖门南一里御道西。”。永宁寺是胡太后修建(建寺人不一般),而胡太后是世宗肃宗孝明帝之母。当时肃宗年幼,太后是实际掌权人,她平时崇佛问禅,因此才有这浩大的工程,才能使永宁寺成为当时洛阳最大的一所寺院。可以说,这一句交代,为下文写永宁寺的规模之宏大、建筑之豪华做了极好的铺垫。

接下来,作者以佛寺为中心参照点,按照方位顺序详细描写了永宁寺内及其周边相关建筑、景物。是按着“寺外—寺内——寺外”的顺序描写的。在介绍寺外的建筑物时,作者用笔简练,只交代每座建筑的方位,并不涉及其他,“其寺东有太尉府,西对永康里,南界昭玄曹,北邻御史台。阊阖门前御道东有左卫府,府南有司徒府。司徒府南有国子学,堂内有孔丘像,颜渊问仁,子路问政在侧。国子学南有宗正寺,寺南有太庙,庙南有护军府,府南有衣冠里。御道西有右卫府,府南有太尉府,府南有将作曹,曹南有九级府,府南有太社,社南有凌阴里……”。顶真手法的运用,使得行文环环相扣,干净利索,文气顺畅,方位感强,给人以一气呵成之感。我们不妨把这里的描写看作是一幅北魏时洛阳古都的建筑图,布局多么合理,多么精妙啊!同时,写环境的绝妙(建寺地不一般),很好地衬托出了佛寺的不同一般。

洛阳永宁寺塔基遗址,来源:醒茶斋主

介绍完永宁寺的周边建筑物之后,作者立刻就把目光集中到寺内景物的描写上了,先后描写了寺内的九层浮屠、佛殿、僧房、寺院墙及寺门等建筑(由中间写到周边)。写九层浮屠,既有概括描写,也有细致刻画。作者用“中有九层浮图一所,架木为之,举高九十丈。”来概写浮屠“高大”的总体面貌;再用“上有金剎,复高十丈,合去地一千尺。去京师百里已遥见之”来进一步突出其高大。用“殚土木之功,穷造形之巧”来概括浮屠精妙、豪华的特点,然后从多方面对有三十层的承露金盘、四道铁索、塔的四角和四面等进行了细致描写:“宝瓶下有承露金盘三十重,周匝皆垂金铎。复有铁锁四道,引剎向浮图四角,锁上亦有金铎。铎大小如一石瓮子。浮图有九级,角角皆悬金铎,合上下有一百三十铎。浮图有四面,面有三户六窗,户皆朱漆。扉上各有五行金钉,合有五千四百枚。”,这段文字中对“金铎”和“金钉”的描写精确到了数字,写出了“金铎”和“金钉”数量之多,令人甚感绝妙无比。总之,概括描写和细致刻画结合运用,既可以使读者对永宁塔有一个总体印象,便于把握其特点,又可以使读者真切、形象地感受到塔的富丽、精妙,从而留下深刻的印象。

写佛殿建筑,作者一一列举了五种佛像,并用“作工奇巧,冠于当世”概括其特点,显得干净利索。写僧房,“一千余间,雕梁粉壁,青琐绮疏,难得而言。栝栢椿松,扶疏檐霤;丛竹香草,布护阶墀。”写的清幽雅致,令人神往。描述至此,作者觉得意犹未尽,于是又引用常景为永宁寺写的碑文中的“须弥宝殿,兠率净宫,莫尚于斯也。”几句文字,来突出佛寺建筑的精妙、华美之无与伦比。

写寺院墙,作者用“寺院墙皆施短椽,以瓦覆之,若今宫墙也”一笔带过,却写出了寺院墙不同于普通墙的特色。写寺门,则又不惜笔墨,从容道来。重点抓住“四门”来细描,按“南门—东西门—北门”的顺序一一描述,在比较中写出了四门各自的特点及其建制上的不同。当然,作者写“四门”也并不是平均用墨的,而是重点精雕细刻了南门:“南门楼三重,通三道,去地二十丈。形制似今端门。图以云气,画彩仙灵;列钱青琐,赫奕华丽。拱门有四力士、四狮子,饰以金银,加之珠玉,庄严焕炳,世所未闻”,这样的细描,字里行间充满着对永宁寺绝妙、高超的建筑艺术的赞叹。对东西门和北门的描写,则侧重交代它们与南门的不同之处:“东西两门,亦皆如之,所可异者,唯楼二重。北门一道上不施屋,似乌头门”,虽用简笔,然其特色亦得以彰显。再渲染以四门外的景物——青槐、绿水、行人、道路、清风等做衬托,更见出寺院的引人之留连、意趣之无穷。

洛阳永宁寺遗址石佛残件,来源:醒茶斋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