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兴文僰人后裔?

 东方欲晓10 2020-08-18

最近,我的朋友徐正荣先生从北京到兴文来,告知我一个消息,云南丘北县可能有僰人,并粗略介绍了情况,回京后给我寄了一些资料来。县文体局领导知道此事后非常重视,即派“石海僰苗研究会”僰人专题组陈建刚老师和我前去调查考察,历时半月,获得了不小收获。

据史料记载:僰人是西南较早的游牧民族,是夏朝的遗民,商朝的俘虏,参加周武王伐纣,立下赫赫战功,在四川宜宾建立僰候国。从此僰人日趋强盛,从游牧逐步转向农耕,成为历史上经济最发达的民族之一。汉朝张骞出使西域,在印度和阿富汗见到僰人对外销售的商品,才知道有一条南方丝绸路通往东南亚。唐蒙出使南越吃到僰人蒟酱,才知道“夜朗国”旁有僰人国,随即汉武帝派人修五尺道,侵略西南。

历史上僰人秉性善良、勤劳温顺。东汉应邵著《地理风俗记》叙:“僰人夷中最仁,有仁道”。但善良的民族时常受欺负,从古蜀国开始僰人就被贩卖,造成僰人的社会和生活都不得安定。汉书《西南夷传》载:“巴蜀商贾窃出僰僮和马贩卖,以此巴蜀殷富。”而僰人的日子却过得艰难,加上统治者强权奴役,使温顺的民族走投无路,“时服时叛”,而遭受各朝各代派兵剿杀。

明朝时期,僰人在兴文县九丝山建立僰人王城。朝庭多次派兵征剿。最后一次战争发生在公元1573年,时为明神宗万历元年,朝庭派总兵刘显率14万大军,对川南兴文和珙县的土著僰人进行空前围剿,农历九月九攻破九丝城,擒奠首,缴铜鼓。“拓地四百里,都蛮尽灭”。这支使用铜鼓,擅长岩画,行悬棺葬俗的民族,从此消声诺迹,至今430余年。找不到他们存在的任何记载和踪迹。在兴文和珙县留下无数悬棺和人工凿龛棺穴。

僰人究竟消忘没有?如果真有僰人,他们什么长像?生活在什么地方,过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他们还行悬棺葬吗?是不是我们兴文僰人后裔?我们又凭什么来确定他们的僰人身份?带着一连串的问题,我们来到云南省丘北县。

一、丘北确实有僰人

丘北县志办范主任和丘北县僰人研究专家管鹏同志,听说我们是从川南僰人故里来,他们热情接待我们,一直陪同我们到僰人村寨调查,向我们提供查阅当地与僰人相关的史籍和文献资料。

经调查,2005年底,丘北县有僰人1235户5902人,他们自称“僰人”或“锅仆”。其他民族称他们为“僰族”或“海巴族”。1956年划分民族成份时,将其划归“彝族”,属白彝支系。丘北僰人与彝族语言不相通,生活习俗不相同,他们至今保留着自己古老的语言和服饰,独特的生活习贯和神秘的洞穴葬。

二、僰人生活

丘北僰人居住在2000米至2600米的山区,在当地属于最高、最边远的地方。他们生活的村寨,都是过去人迹罕至,野兽出没的高山深谷间,石崖、石洞、石缝密布的喀斯特地貌,石头多,土地少,自然环境恶劣。僰人的住居都是用石头垒砌成的石房子,盖瓦也用石头压,与兴文石海僰寨的房子几乎一致。全县纯僰人居住的自然村26个,占总人口的70%左右。僰人住地缺水无田,他们的主食靠自己生产的玉米和洋芋。僰人90%以上的青壮年是文盲,95%的人口生活在绝对贫困中,属于整体贫困,是贫困程度最深的人。村寨卫生条件极差,家中没有值钱的家当。很多家庭没有灶头,三个石头顶口锅,窜点柴火就做饭,可以说生活的贫穷和窘迫使僰人成为当今丘北、云南乃至整个中国最贫穷的民族。

从居住环境可以看出今天的僰人依然居住在喀斯特地区,其建筑物多数采取石块砌成,与目前我县石海景区内的僰寨建筑风格有着惊人的相似。

由于历史等多个方面形成的原因,目前云南丘北僰人生活条件非常落后,卫生条件极差。

三、丘北僰人即是兴文僰人后裔

通过对丘北僰人半个月的考察,同时走访了邻近的文山、泸西、师宗、罗平等县,拜访了当地僰人研究专家,我得到两个结论。

(一)丘北白彝族确实是僰人

(二)丘北僰人即是兴文僰人后裔

我国的民族识别工作,起始于建国初期,1950年至1952年,中央政府先后派出访问团奔赴全国各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慰问,既是对民族平等团结政策的宣传,也是对民族识别工作的初步摸底和探索。

1953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时,丘北僰人报的族称为“僰人”。当年全国人口普查汇总有400多个族称,仅云南就有260多个,占全国50%以上。1954年,中央委派云南民族识别调查小组,把在云南操彝语而拥有数十种不同族称的大约300万人,通过做各层次代表人物的思想工作,把他们归属于彝族的不同支系。云南的壮族、傣族、白族、瑶族、苗族、布依、仡佬、景颇、傈僳、拉祜等民族也通过这种族称的归属处理。把1953年云南所报260多个族称压缩归属于22个民族,通过法律程序认定,由中央人民政府公布。其时丘北僰人仍然是22个民族支系外的僰人。直到1956年,中央又开始组织民族调查,通过做工作,将丘北僰人划入彝族的白彝支系。

今天,丘北僰人的民族成份为“彝族”。这仅有半个世纪的时间,它是人为因素和政策性的民族归属的结果。这个族称,可能永远都不会改变。然而丘北的白彝族在当地他们却一直自称自己为“僰人”,其他民族称他们为“僰族”。2005年出版的《文山民族志》在民族肖象排列榜中出现两幅照片,均称他们为“僰人”和“丘北僰人”。因而,我认为,丘北白彝族确实是僰人。

丘北僰人即是兴文僰人后裔。从以下几点可得印证。

(1)丘北僰人灵魂洞穴葬,带有浓厚的敬祖意识,其实质是祖先崇拜和祖灵信仰。灵魂洞穴葬与古代僰人悬棺葬极为相似,丘北僰人古歌有“祖先在崖上,祖公在崖中,老人在供桌上,朋友在桌子旁”的歌词。僰人说:“他们的祖先很富有,很强大,后来与外族发生战争战败被迫逃亡,祖先尸骨不便迁移,便想出用祖棺代替笨重的棺材,用灵魂片代表祖先的尸骨,这样便于携带”。据兴文和丘北相关文献记载:僰人悬棺葬,以430年前兴文县九丝山僰人王城被攻破而终止,丘北洞穴葬也有近400年左右,古代僰人悬棺葬俗消失之时,就是丘北僰人洞穴葬形成之日。今天僰人的洞穴葬与古僰人的悬棺葬不仅有其文化内函的共同之处,而且具有一脉相承的渊源关系。是一个强盛的民族,走向衰败的无奈和挣扎,是为了一线生机而采取的变通。

(2)洞穴葬和悬棺葬都是要有一定资格的人才能享受。

(3)古僰人有凿牙习俗,丘北僰人有镶牙为美的习惯,人死后还必须将金牙打去。

(4)丘北僰人认得悬棺出土器物。在考察期间,我们将曾水向先生根据悬棺随葬器物编著的《悬棺与岩画》服饰部份,拿给丘北僰人长老们辩认,他们主动说:“这些是我们的服装,过去穿的就是这种,今天也没有多大变化,服饰上吊缀饰海贝,与现在我们带在头上的完全一致,”当看到“指掌形木雕板”我们把它叫做“火焰板”,他们很肯定的说:“这是木刻,是我们过去使用的离婚证。当男的不要女的时,男的就刻这么一块板交给女方,任其女方改嫁。”

珙县考古中发现一支刻有“阿旦沐”三个字的筷子,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都不解其内容,当我们问他们“阿旦沐是什么意思?”他们很快回答:“是首领(头人)的意思”。

(5)兴文苗族与僰人相关联得到佐证。明朝万历元年,兴文县九丝僰人与明军作战,当僰人处在生死存亡之际,一部份苗族曾去支援僰人战斗,后被朝廷杀害。苗族与僰人既有同被压迫民族的同情,也许有婚姻上的亲缘关系,还有就是兴文苗族男女与僰人一并逃亡,融入僰人之中。今天,丘北僰人妇女服饰花纹有20多种,有近三分之一的图案与兴文苗族标致性妇女服装图案相一致,这些图案是:港苟花,吊蓝子,八角花、擂子脚、锯齿花、花满地、人字路等。不同民族,天遥地远,穿着相同花纹的服饰,这不是偶然的巧合,是历史上民族友好的记忆。

(6)丘北僰人祖先在那里?

我们走到那里问到那里,回答多种多样,他们说:“我们的祖先有大王、二王、三王,我们是跟二房来的”。“我们是从罗平县白腊山迁来的”。于是我们又到罗平县白腊山,找到当地僰人,他们说:“我们是从贵州来、从草海子(地名)来”。据《西蜀平蛮碑》载:明神宗万历元年,九丝城破,阿大王、阿三王(方三)被擒,“阿二穷蹙远遁,显麾诸军追至贵州大盘山擒获之”。

我们翻开地图,由兴文往南即能看出僰人从兴文九丝山逃亡路线。九丝王城攻破时,大部份僰人被擒杀,余部在阿二王的带领下,向南方逃亡,途径云南威信、镇雄、贵州威宁、到盘县与富源县之间的大盘山,阿二王被擒,余部继续向南进入罗平县,随即迁往驴西,弥勒、过南盘江到丘北等地,在人迹罕至的高山深谷间落脚,躲过朝廷追杀,然后定居下来,至今400多年,僰人在这一带已发展到近三万人口。

尽管今天他们的户口薄和身份证上写着“彝族”,他们却依然自称自己是“僰人”,说着自己僰人的语言,按他们的习俗顽强地生活着。

不久的将来,僰人就要到我们这里来寻根,当离开我们430年的民族来到我们面前时,不管他们是贫穷还是富裕,我们都将张开双臂去拥抱这个历经苦难而获得新生的兄弟民族。

特别说明:丘北僰人究竟是不是兴文僰人后裔,不是我个人说了就算的,除了专家学者考察论证之外,关键还要丘北僰人自己说了是不是才算数。相信不久丘北僰人就会到兴文来寻根。以上为个人考察观点,谨供参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