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抗痛风药,总结

 钱首相小泉 2020-08-19

抗痛风药

概述

痛风:血尿酸增高及尿酸盐结晶在关节和组织沉积而引起的综合征。临床表现为急性或慢性痛风性关节炎、痛风性肾病、尿酸性肾结石、痛风石和高尿酸血症等。

抗痛风药,总结

一、药理作用与临床评价

引起痛风的原因为体内嘌呤代谢紊乱而最终产物尿酸过剩,高于正常值。尿酸可因尿酸氧化酶的缺乏使尿酸不能被氧化而增多,也可因肾功能不全使尿酸排泄减少而增多。

1.选择性抗痛风性关节炎药:秋水仙碱

2.抑制尿酸生成药:别嘌醇、非布司他。

3.促进尿酸排泄药:丙磺舒、苯溴马隆。

4.促进尿酸分解药:拉布立酶和聚乙二醇尿酸酶

(一)作用特点

1.选择性抗痛风性关节炎药:秋水仙碱控制关节局部疼痛、肿胀及炎症反应。用于痛风急性期、痛风关节炎急性发作和预防。

机制:

(1)抑制粒细胞浸润和白细胞趋化。

(2)抑制磷脂酶A2,减少单核细胞和中性白细胞释放前列腺素和白三烯。

(3)抑制局部细胞产生IL-6。

2.抑制尿酸生成药:别嘌醇,非布司坦

抗痛风药,总结

(1)抑制黄嘌呤氧化酶,阻止尿酸生成。降低血尿酸和尿尿酸。适用于痛风缓解期。

(2)防止尿酸形成结晶并沉积在关节及其他组织内。有助于痛风患者组织内尿酸结晶重新溶解(减少痛风结石生成)。

(3)抗氧化,减少再灌注期氧自由基的产生。

(4)非布司坦对氧化型和还原型的黄嘌呤氧化酶均有显著抑制作用,因而抑酸和降酸作用更为强大和持久。

3.促进尿酸排泄药:丙磺舒、苯溴马隆。

抗痛风药,总结

(1)丙磺舒:抑制肾小管对尿酸盐的重吸收,使尿酸排出增加;降低血尿酸,升高尿尿酸。亦促进尿酸结晶的重新溶解。口服吸收好。

(2)苯溴马隆:需在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症状控制后方能使用。

4.促进尿酸分解药

人体内没有分解尿酸的酶,外源性拉布立酶和聚乙二醇尿酸酶

(二)典型不良反应

1.抗白细胞趋化药:秋水仙碱

口服较静脉注射安全性高。

(1)常见尿道刺激症状,如尿频、尿急、尿痛、血尿,严重者可致死。

(2)晚期中毒症状有血尿、少尿、长期应用可引起骨髓造血功能抑制等。

(3)老年人、胃肠道疾病、心功能不全者减少用量。

2.抑制尿酸生成药:别嘌醇

皮疹、过敏、剥脱性皮炎、血小板计数减少、少尿、尿频、间质性肾炎。黄嘌呤肾病和结石。

3.促尿酸排泄药:丙磺舒、苯溴马隆

尿频、肾结石、肾绞痛、风团、皮疹、斑疹、皮肤潮红、瘙痒、脓疱、痛风急性发作。

(三)禁忌证

1.妊娠及哺乳期禁用。

2.骨髓增生低下及肝肾功能不全:禁用秋水仙碱。

3.肾功能不全者,伴有肿瘤的高尿酸血症者,使用细胞毒类的抗肿瘤药、放射治疗患者及2岁以下:禁用丙磺舒。

4.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期,有中、重度肾功能不全或肾结石者:禁用苯溴马隆

二、用药监护

(一)坚持按痛风的分期给药

(1)急性发作期:控制关节炎症和发作:非甾体抗炎药(阿司匹林及水杨酸钠禁用)和秋水仙碱,效果差或不宜应用时考虑糖皮质激素。

(2)缓解期:别嘌醇。

(3)慢性期:长期(乃至终身)抑制尿酸合成,并用促进尿酸排泄药(苯溴马隆和丙磺舒)。

(二)谨慎选用秋水仙碱

(1)尽量避免静脉注射和长期口服给药,即使在痛风发作期也不要静脉和口服并用。静脉注射只用于食患者,如手术后痛风发作。药物一定要适量稀释,在10~20min内注入,否则会引起局部静脉炎

(2)肾毒性、经肝脏解毒:老年人及肝肾功损害者应减量

(3)过量用药可出现严重毒性反应,甚至导致死亡。

(4)长期服用可致可逆性维生素B12吸收不良;与维生素B6合用可减轻毒性。

(三)痛风关节炎急性发作期禁用抑酸药:别嘌醇

抗痛风药,总结

(1)别嘌醇本身无抗白细胞趋化、抗炎或镇痛作用,在急性期应用无直接疗效,且使组织中尿酸结晶减少和血尿酸水平下降速度过快,促使关节痛风石表面溶解,形成不溶性结晶而加重炎症,引起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

(2)别嘌呤可能诱发痛风,可与小剂量秋水仙碱联合应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