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讲案|第二篇为政之第13章

 泪眼问花华不语 2020-08-19

为政之第13章

原文

2·13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译文

子贡问怎样做是君子。孔子说:“先履行自己要说的话,然后才照做的说。”

探究

孔子为何要说“先行而后从”?

本章孔子答子贡问君子的标准。

孔子以为,君子当言行相副,且行在言先,言随行后。为何其言当以其行作取舍呢?无非是杜绝大话空话,说则须兑现。孔子说:“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宪问》)孔子的说法是:先大言不惭了,再实行这话就难。故君子当“讷(nè)于言而敏于行”(《里仁》)。《孔注》也说:“疾小人多言,而行之不周。”

孔子大抵表达了三层意思。其一,行先于言。如此,可避免只说不做。其二,言从于行。如此,可保证言行一致。其三,做而后说。如此,可示人诚信。

后儒揣度,孔子此语当有一定语境。《邢疏》说:“此章疾小人多言,而行之不周也。”《集注》引范氏语,说:“子贡之患,非言之艰,而行之艰,故告之以此。”夫子此言,深味世情,不耻于小人言多无行,转而对子贡有所告诫:君子当知言易行难;出言尤当慎重,所谓言多必失。

孔子曾说:“人有五仪: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有贤人,有圣人。”(《家语·五仪解》)自庸人而至圣人,孔子指为五等。

何谓庸人?庸人即庸碌之人,或有近同于小人、众人处。孔子说:“所谓庸人者,心不存慎终之规,口不吐训格之言;不择贤以托其身,不力行以自定。”(《五仪解》)孔子说庸人,其语涉及言行,即心不存慎终如初的规约,口不讲奉为准则的教诲;不择贤处身,不力行自安。在孔子看来,言不当,又行不力,终为庸人。

何谓君子?孔子还说:“所谓君子者,言必忠信而心不怨,仁义在身而色不伐,思虑通明而辞不专。笃行信道,自强不息。”(《五仪解》)孔子说君子,其语同样涉及言行。君子言语忠信,而内心无怨尤;自身仁义,而容色不夸耀;思想通明,而用辞不独断。切实践行,信奉正道,而自强不息。言忠信,又行笃诚,终为君子。无论庸人君子,孔子都从言行上论人说事,且更重行。先行而后言,内里有个诚信在。

又,孔门四科,德行第一,言语第二。弟子师从孔子,当懂得如何修为成君子,求仁得仁,“文质彬彬”,而不“巧言令色”(《雍也》)。有若曾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有若指君子当从身边做起,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这就是“仁之本”。他看重君子的,不是口头上的然诺,而是行为上的孝悌。居家孝悌,出仕必不犯上作乱。内在修养,曰忠;外在作为,曰信。如此,已然谦谦君子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