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讲案 | 第二篇为政之第20章

 泪眼问花华不语 2020-08-19

第二篇为政之第20章

原文

2·20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译文

季康子问道:“用劝勉之道使百姓敬重、忠纯,怎么样?”孔子说:“持以庄敬临朝,民众就会敬重;示以孝慈化民,民众就会忠纯;举以良善施教,仍有不能,再行劝勉。”

探究

“使民敬”在于“临之以庄”,道理何在

季康子,鲁哀公时正卿,季平子之孙,季桓子之子。季桓子把持鲁国国政时,曾被家臣阳虎所囚(参《阳货》第1章),由此可窥季康子所以问“使民敬”。

《孔子世家》载:“定公立五年,夏,季平子卒,桓子嗣立。桓子嬖臣曰仲梁怀,与阳虎有隙。其秋,怀益骄,阳虎执怀。桓子怒,阳虎因囚桓子,与盟而醳之。阳虎由此益轻季氏,季氏亦僭于公室。陪臣执国政,是以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于正道。”——鲁定公在位第五年(公元前505年),夏天,季平子去世,季桓子继立。季桓子宠臣叫仲梁怀,和阳虎有仇隙。那年秋季,仲梁怀日益骄横,阳虎拘捕仲梁怀。季桓子发怒,阳虎乘机囚禁季桓子,逼他盟誓才释放他。三桓自佐政鲁国,历经数代早已坐大,季文子之后的季武子、季平子、季桓子,皆僭越鲁公室之上。季氏家臣阳虎与仲梁怀有隙而囚禁少主季桓子,逼其盟誓而代为执政,不过是上行下效。阳虎执鲁政三年,后因起兵谋去三桓(参见《八佾》篇),败而出逃。孔子所谓“陪臣执国政”。

鲁定公用孔子,又用子路为季氏宰。公元前498年,孔子用子路“堕三都”,三桓鉴于阳虎之乱,初均同意。而孔子实为削弱三桓,加强公室。堕两都后,三桓联手反攻,使功亏一篑。定公“不朝”,孔子被迫周游列国十四年。公元前484年,因弟子冉求率师迎击齐兵而获胜,季康子迎回孔子,并多次问政于孔子。

《邢疏》说:“季康子,鲁执政之上卿也。时以僭滥,故民不敬、忠、劝勉,故问于孔子曰:‘欲使民人敬上尽忠,劝勉为善,其法如之何?’”邢昺以为,时鲁国季氏专执国政,季康子忧患国人不敬、不忠、不知劝勉,故有此一问。孔子推己及人,以“庄”“孝”“善”奉告季康子施行德治。

然季康子之问,似重在劝:“用劝勉之道使百姓敬重、忠纯,怎么样?”孔子如此作答:“持以庄敬临朝,民众就会敬重;示以孝慈化民,民众就会忠纯;举以良善施教,仍有不能,再行劝勉。”如此解读,或许更有深意:民众非不事敬忠,关键是在上位的卿大夫如何行政,举手投足之间先为示范,劝勉所至则民众无不感化。而这,似更合乎夫子本意。

基于鲁国三桓执政的现实,孔子此言或许有意以“恕”道教示季康子。《卫灵公》篇载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何谓“恕”?孔子此话或可正说:己所欲,施于人。《集注》进一步解释:“推己及物,其施不穷。”行恕道,使仁爱精神得以倡行。在孔子看来,上位者能以庄敬态度执政临民,则民众自知敬重上位者;上位者能垂示孝顺恩慈使民各自孝老爱幼,则民众自能忠实上位者;上位者能选拔良善之人并以此教化暂时不能的人,则民众自会相互劝勉,努力奉事上位者。

“恕”的思想推己及人,还有一个顺次与等差问题。在上位者临民执政,君主在上,处尊位;民众在下,处卑位。而家国一体,家中父在上,子在下。故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作答。(《颜渊》)

孔子以为,君主当恪守“恕”道,己所欲,而施于人。君主居上处尊,先自庄重了,民众处下为卑,就有所效仿而敬重君主。孔子发乎德、行乎仁、止乎礼的执政思想,要求君民有双向的互动,也对他理想中的社会体制作了勾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