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讲案|第二篇为政之第21章

 泪眼问花华不语 2020-08-19

为政之第21章

原文

2·21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译文

有人对孔子说:“先生为什么不参与政治呢?”孔子回答说:“《尚书》上说,‘孝啊,孝敬父母,进而友爱兄弟,推行到施政中去。’这也是参与政治,还要怎么做才算参与政治呢?”

探究

孔子说孝悌“亦为政”,如何理解

孔子非不为政。他一生周游列国,辗转颠沛,皆为从政,然此问话颇为突兀,或为设问也未可知。故孔子此言背景,多有推测。一说,在昭公末年,定公初年。《集注》:“定公初年,孔子不仕。”鲁昭公二十五年,昭公攻打季平子,失利而出奔齐国,三桓以季平子为首执国命。八年后昭公卒于晋,季平子不立昭公之子姬衍,而立昭公之弟姬宋,即鲁定公。“盖孔子之不仕,有难以语或人者。”朱熹以为,孔子不仕,是对定公欣然接受逐其君兄的不满。又,《稗疏》:“在昭公之世。”定公九年,孔子为鲁司寇,次年相定公于夹谷。“其九年以前为不孝不友之定公,九年以后为孝友之定公乎?意此问答在昭公之世。”王夫之以为,在昭公末年,其失国之前。一说,在哀公之时。《孔子世家》:“冉求为季氏将,与齐战有功,康子乃召孔子,而孔子归鲁,实哀公之十一年丁巳,而孔子年六十八矣。然鲁终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司马迁就以为,在应季康子召,结束十四年周游列国返鲁之后。

《新解》说得较详:“或定此章在定公初年。定公为逐其君兄者所立,而定公不能讨其罪,是定公为不友,即不孝。孔子引《书》,盖亦微示讽切以晓鲁人,非泛然而已。其后孔子终事定公,则因逐君者已死,逐君者非定公,故孔子无所终怼于其君。又或说此章必发于定公母兄尚在之时,应在昭公之末以前。两说相较,当从后说。”

孔子此言的背景,实难定考,而理解孝亦为政,似更为重要。孝行,从人伦应有之义,变而为直接与政治关联的孝道,甚至在后世成为人们极其看重的官德标准,进而作为一种政治文化,贯彻于家国宗亲社会始终。其始得倡行,孔子功不可没。

《正义》说:“夫子定五经以张治本,而首重孝友。孝友者,齐家之要,政之所莫先焉者也。”大意是,孔子修订五经,以此张设治道根本,因而首先推重孝、友。孝、友是齐家而后治国的要义,施政没有相比更在前面的。[清]刘宝楠此说有其代表性,后世多以为本章反映了孔子从政主张。其一,为政当以孝为根本;其二,为政非只直接施政一途。

孔子为政,常以人道为政治之一端,所谓家国一理。政者,正也,执政行事归于正。孝道是农耕文明时期家国天下的伦理支柱,孔子讲德治,以孝为核心内容。在家行孝悌,得其正,此亦为政,所谓推而广之家风民风而后国政。孔门重政理,然更重人道。苟失为人之道,又何以为政?

孔子从政,自有原则。鲁、卫均为姬姓,孔子说:“鲁卫之政,兄弟也。”(《子路》)周游列国,卫国始终是中转站,也是首选地。孔子前后三次滞留卫国,曾见南子。卫灵公欲予孔子较高俸禄,或等同于在鲁的待遇,但当“卫灵公问陈(阵)”(《卫灵公》),因其时正值卫国支持晋国内乱(赵鞅与中行氏、范氏之争)而有边患,孔子一语不合,或故意不对军阵事,“遂行”,离开了卫国。至卫出公召,才第三次入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