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讲案|第二篇为政之第23章

 泪眼问花华不语 2020-08-19

为政之第23章

原文

2·23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译文

子张问孔子:“往后十世的礼制可以预知吗?”孔子回答说:“商朝沿袭了夏朝的礼制,所增减的是可以知道的;周朝沿袭了商朝的礼制,所增减的是可以知道的。将来如果有继承周朝的,即使是以后百代,也是可以推断的。”

探究

怎样看孔子“损益可知”的认识方法

《邢疏》说:“此章明创制革命,因沿损益之礼。”夏商周三代,又称三世。后儒指“世”有“易姓受命”意,故子张问“十世”,实是问历史之因沿演进,他很想知道此后十世之事。孔子则提出一个关乎礼的“损益”观。损益,内涵颇丰,有袭变、增减、兴革诸义。孔子意思再明白不过,即便百世吧,礼制大同小异,每一世都有所增减损益。可见孔子也讲与时俱进,而并非一味地固守,什么都回到周公时代。当然,他的“损益”有个范囿在,周礼是其基石。

孔子想说,对夏朝的礼制有所损益而有了商朝的礼制,对商朝的礼制有所损益而有了周朝的礼制,朝代更迭不已而礼制损益不已,所谓“克己复礼”,亦当适应于当时。毫无疑问,历史演进,必有所承袭,亦必有所损益,于礼亦然。政治制度、社会体制,孰因孰革,孰可常而孰当变,参已往而行增减损益之事,是后世了悟于孔子而所以变通之道。

任何社会均有其延续性。只要种群的生存大环境不发生剧变,例如种群灭绝,社会的生活习俗、文化传统就会延续,随着生产力的进步而改变也是渐进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必然随着生存环境、生产条件,形成相适应的生活方式、思想文化和文明习俗。任何国家、民族和个人,必然被烙下这个祖辈承传下来的印记。这就是文化的民族性、地缘性。黄皮肤,黑头发,黑眼睛,是炎黄子民的外貌印记;立阴阳论刚柔、持中庸守坚忍,等等,是中华文化的内在印痕。

孔子倡仁而重礼。天道有常,人群居礼,是礼于常道之所因。社会进步,文明衍生,是礼因时代之所变。孔子观礼之“损益”而知“百世”,在于文化必有其承传性,所以明古往而知来者。故《马注》:“所因,谓三纲五常。所损益,谓文质三统。”东汉马融为之例说,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马融以为三纲五常因袭而不变。文质,夏尚忠,商尚质,周尚文。三统,夏正建寅为人统,商正建丑为地统,周正建子为天统。马融以为文质三统有所损益而有变。然汉儒驳杂,或非孔子本意。

政治制度是社会的最根本制度,决定了社会体制、观念文化、资源分配等秩序。《新解》说:“孔子历陈夏、殷、周三代之因革,而特提一礼字。礼,兼指一切政治制度,社会风俗,人心之内在,以及日常生活之现于外表,而又为当时大群体所共尊共守者。故只提一礼字,而历史演变之种种重要事项,都可综括无遗,且已并成一体。必具此眼光治史,乃可以鉴往而知来,而把握到人类文化进程之大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礼——礼治,是社会的核心内容,势必因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而变化。礼的“损益”,是有所固守,更有所嬗变。故《邢疏》说:“此章明创制革命,因沿损益之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