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世可知也

 千粟馆 2016-11-21
【为政2.23】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解词】
        1、世:古人以三十年为一世,十世相当于三百年。
        2、因:沿也继承。
【译文】
        子张问:“三百年以后的事情能知道吗?” 孔子说:“殷代沿袭了夏代的礼制,所增减的内容,是可以知道的;周代沿袭了商代的礼制,所增减的内容,也是可以知道的;或许有继承周代的,即使过了三千年,也是可以推知的。”
【解读】
        1、后人考察夏、殷、周三代,认为夏尚忠,殷尚质,周尚文。夏尚忠,是指忠于帝权,殷尚质,是指崇信鬼神,周尚文,是指遵守礼制。这种不同,正是对“礼”进行“损益”的结果。经过三代对“礼”的持续“损益”,最终形成的“周礼”政治可以说是达到了一种相对完善的地步。三代“损益”的实质和共同点,基本上是统治者对自身权力的弱化,还权与民,再通过“天道”文化、“神权”或“礼”制实现民众的自我管理。三代文化即“礼”。通过三代之“礼”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随着社会发展变化,“礼”的“损益”是一定要施行的,如果不能自我施行,那就会通过外部力量施。如果夏王朝能适时对“礼”进行“损益”,则不会出现殷商王朝,殷商王朝能适时对“礼”进行“损益”,则不会出现周王朝。朝代更替之事,在历史上显得如此巨烈,但把人类社会的整个存在看作一个整体的话,朝代更替现象也就显得无足轻重了,无非是人类社会自我“损益”的一种自然现象,甚至可以说是符合“天道”的现象。如果统治者能认识到这种“损益”规律,并能主动“损益”,就不会有外部力量再来“损益”,也就不会出现改朝换代的大事。
        2、总之,在孔子来看,“周礼”可谓是集古代优秀文化之大成而形成的一种理想政治,是一个长期适宜社会发展需要的上层建筑,如果某个政治集团能够真正采用“周礼”治理社会,那么,使社会保持“百世”和谐稳定也是不成问题的。这是孔子对“周礼”的推崇,更是“周礼”本身具备的属性。“周礼”作为一种政治制度,从过去三千年历史的大视野中去看,也是一种理想的政治形式。“周礼”的核心就是“为政以德”,其实现方式就是“齐之以礼”。孔子倡导的儒学思想,说到底就是“周礼”的思想。
        3、多读历史,就可以知道过去,循着历史的轨迹,就可以知道将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与前面章节相合。
        4、其继周者,因于周礼,所损益,可知也。究竟做了怎样的变革?从本章孔子的回答来看,孔子应该知道,但是没有说出来,连夏、商、周究竟损益了什么也没说出来,只说可知也,就是没说出来。究竟是什么呢?樊迟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