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散原创】张向前作品 | 拉萨之光(磊明朗诵)

 梅雨墨香 2020-08-20

西散原创总编手册——梅雨墨香

(一)

天蓝得有些揪心,云白得有些伤怀,阳光明亮得有些肆意。高原的三种物象,瞬间裹挟了人的视觉和心胸,有些猝不及防。

余秋雨说,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那么,这种明亮而刺眼的光辉不成熟么,还是生命力昂扬和青春旺盛的概念?至少算一种独特的个性吧。

坐在机场大巴最后一个位置上,随同素不相识的人前往市区。或许是敬畏,或许是不了解这个地方,车厢里很安静。我有些兴奋,不明所以地兴奋。正是这种兴奋,抑制了高原反应,我一点儿不适的感觉也没有。白云像哈达一样,贴在前挡风玻璃上,仿佛伸手可及,却又遥不可及。公路两旁水意恣肆,这儿一片,那儿一摊,如镜子般反光,与天上的阳光对阵,谁也不服谁。

九月的拉萨,很水,也很干。水在地上,干在天上。水含秋而动色,云蕴彩而眩目。一切恍如静止,似童话般的仙境。

一些树长在水里,是旱柳。旱柳变成了水柳。披针形的叶了随风摇曳着,像一个身姿柔软的姑娘在跳舞。苍翠、浅红、深黄、灰白,夹杂其间,仿佛秋。秋是一个好色的家伙,喜欢满山满坡涂抹色彩。但它却低调内敛,不事张扬,不像春招摇,不似夏多情。缤纷五彩的大地都是它的杰作。

牦牛长在地里,没有农人的庄稼那般规矩,总是这儿一堆,那儿一片,随意自然。不仔细看,还以为是黑色的牛粪,或是其他什么杂物。电线杆子长在一些陡峭的坡上,两条平行线翻山越岭,却永远弹奏不出美妙的音乐来。只是苦了太阳,像个打工仔一般,每天早出晚归,真的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从不偷奸耍滑。

彩色的风马旗在山头飘扬。它们系在绳子上,或是挂在山尖尖、角落落,寄托哀思。玛尼堆,是藏族同胞心中神圣之所。

头痛在翌日清晨,仿佛孙悟空戴了一圈紧箍咒似的,额头周遭部分有一种向外的炸裂感。当地人不会安慰,只说恭喜你,人生又多了一种新鲜的体验。说明你的身体肌能是正常的。这就是高原反应,还好,不是太剧烈,在可承受的范围内。有几个朋友已经坚持不住,四处寻找医院开药,或者输液了。看来,“坐上了火车去拉萨,去看那神奇的布达拉”,不像唱歌那么轻松。

晴空、丽日、停云,树木、花草、牦牛……会不会也有高原反应,没有高原反应是否也是一种反应?不得而知。

四周是山,山围困着的这个城市叫拉萨。天就是一块透明的幕布,遮盖着这座日光之城。我的眼耳口鼻,成为一个个发射信号的探测器,不停地收集着这个城市弥漫的云烟氤氲。

徜徉街头,突然就有了一种灵魂出窍的感觉。

假如站在海拔只有100余米的中原都市,仰望海拔3650米的拉萨,是一种什么感觉?那种高远飘渺,恐怕只会觉得拉萨是天上人间,或是云影天光般的海市蜃楼。

(二)

梅者,叫雨墨。无梅之冷傲,却有梅之馨香。西装是他惯常的衣着,几次见面都是若此。或许他喜欢穿西装,喜欢西装的笔挺与开放。

他是一个思想者,光亮的镜片后是一双睿智明澈的眼睛,里面蓄满了侠骨柔情。他冷静地打量着这个物质的世界,他审慎地观察着这个文学的世界,他专心地构建着属于自己独特的精神世界。他的脸有些圆润,那是文学的丰满。

一个纯文学期刊,是他在这个浮躁不安的世界里树起的一面旗帜。拥者甚众,他无形中成了旗手。他自己则是一个文学的赤诚者,期刊成为他的主阵地。他把对文学的挚爱、对同行的鼓励倾注在这片热土上。播种、浇水、施肥……到了秋天,色彩斑斓,累累硕果挂满了枝头。

那年秋天,革命先辈带着一支革命的队伍上井冈山,打出了一片新天地,创建了革命根据地。这个秋天,他带着一支文学的队伍上了西藏,进驻拉萨。这座高海拔的城市,宽容地接纳了这群适应或不适应的文学信徒,满地阳光,一天云彩。其实,他应该算一个顶级的串珠高手,把三十多个文学的珍珠——假如可以称之为珍珠的话,柔软细腻地串在了一起,像勋章一样挂在这座城市的胸前,熠熠生辉。

一曲《映山红》自他胸腔喷涌而出,唱得荡气回肠,唱得人人“高反“。这是他的另一面。真实地让人喜欢。

地理达到一定的高度有“高反”,文学达到一定的高度也会“高反”吗?不得而知。时间或许是最好的检验者。

一束高原之光,一束文学之光,在拉萨不期而遇,这是一种怎样的盛象。

还有一个信仰者,木易者,杨也。他匍匐在文学的道路上,戮力前行,就像八廓街或者318国道边磕长头的僧众,执著地前行在这个看似热闹实则孤独的世界,无暇他顾。他是一片沃土,成长自己,也养分别人。

他刚从另一个地方赶来,有些气喘。掏出纸巾,他一边擦汗一边说着,一脸的坦诚。

我坐在他的对面,有些探究地望着他。许多人和我一样。形形色色的眼光围猎他。他顾自泰然。

掌声响起来的时候,温婉羞涩的贵州女作家珍秀,虔诚地递上一件侗族服装。那是一针一线织就的贵重礼物。他有些惊愕,旋即配合地穿着起来。挺合身。他脸上的笑容浮上来,灿若花开。

灯光下,歌声中,民族的情谊无语流转,文学的气息泰然涌动。

今夜,或许还有高反;今夜,注定无眠。

(三)

我很快融入了这座城市,就像这座城市毫不芥蒂地接纳了我。

“一条条巨龙翻山越岭,为雪域高原送来安康。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长”。离开的时候,列车的音箱里传来熟悉的歌声。晴空深蓝地望着我,白云缱绻无限阳光隔窗注目,我挥挥手,算是作别。

青藏铁路也叫天路。这条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铁路,大部分线路处于高海拔地区和“生命禁区”,被誉为沿途风景最壮观最美的铁路。幸运的我,沿途撞见了很多稀罕的风景。“撞见”这个词很好,包含了偶然,还有暗暗地欣喜。驶出那曲不久,就瞅见铁轨防护栏附近有一只老狼,黑色,倨立着,眼睛专注地望着草原的某个地方,一动不动,仿佛入定的老僧。一只黄黑兼杂的小狼站在它身后不远处,小步溜达着,警惕地观察着这个世界。这就是江湖高手和新手的区别。人迹罕至的可可西里扑面而来的时候,黄昏降临。西天的太阳给这漠漠的草原镀了一层迷离的金黄色,四野辽阔,天光摇曳。

旁边有人惊呼起来,吓人一大跳。原来他们看见了一群藏羚羊。是哦,难得一见的藏羚羊。近处的一只藏羚羊徜徉着,似乎小心翼翼而又旁若无人。它的身体毛发呈淡黄褐色,略染一些粉红色,腹部、四肢内侧为白色,有一种温润的柔和。旁边有一头红棕色的藏野驴,头部较短,耳较长,高大雄健威武。彼时,正低头吃茅草,不知为何,突然性起,撒开四蹄,兀自飞奔起来。蹄声如骤,阳光如影随形。远观,煞是神俊飘逸。

青海湖横陈眼前的时候,我想起了那个情僧——仓央嘉措。我在神秘的布达拉宫见过他的坐床。我也曾千里迢迢地来到这个湖边。可惜我没有寻见他,他早已消失在风尘里,不知所踪。我还去日月山口寻访过文成公主,山上的碑文记载着她的事迹。她在唐蕃之间架起了友好的桥梁。站在婀娜俊美的身影之后,我在猜测:她回望长安的眼神是否满含留恋,或者涂满忧伤?

车厢里众语喧喧,纷扰了我的神思。陌生的藏语夹杂其间,有些特别。两个藏族女孩,一个叫白玛卓嘎,一个叫益西次卓,十七八岁的样子,去湖北荆州上大学。第一次离开西藏去外省,两人心情荡漾。白玛不白,脸上有一点点可爱的高原红。眼睛扑闪着,好奇而又有些羞怯。我当年离家外出时的情形,与她毫无二致。益西则白白净净,像生长在城市的女孩。她腼腆而不太言语,喜用眼睛阅读这个新鲜的世界。

喜欢文学吗?白玛笑笑,伸手递过手机屏面。她正在看一部文学作品。益西也打开手机扫了我的微信号,我们或许会成为文学上的好友。

分别时,我在想什么时候能再见她们呢?我甚至冒出一个念头:多年以后,有机会去她们拉萨的家造访一下?这个想法有些唐突,却不无真实地叩击心底。文学之光不一定能照亮她们前行的路,却可以温暖心空。

记得那天与雪小禅合影,她的笑如婴儿一般——尽管婴儿不是经常地笑。她写的那部作品很独特,叫《在薄情的世界里深情地活着》,把自己活成一种方式,恰到好处的孤独与深情。一个不深情不专情不痴情的人,怎会有这等丰沛满溢的情感恣意挥洒?眼前的俩个藏族女孩眼眸清澈,心底纯净如同孤绝的雪域高原,现在似乎还不完全明了薄情与寡淡。于她们而言,在这个喧嚣热闹的世界里,需要保持一颗安静的心就行——人最容易被欲望俘虏,凡是有生命的东西都如此。安静地学习,安静地生活,哪怕寂寞,哪怕发呆,遑论庸常与精彩。

安静的心或许是海蓝的纳木错,是风哨的那根拉山口,是神奇的珠穆朗玛,是藏胞居所周边怒放的格桑花……

我坚信,每一次的行程都会有所收获。就像现在,这条天路上纷繁的人与物,在眼前叠影,成为我宝贵的记忆富矿。

这一切,给了我最纯真最质朴的高原印象,不仅地理纬度,还有文学向度。

(四)

此刻,已是凌晨时分。心仍悬在半空中,浮在肚皮内层,无法放下,似要飞奔而去。我如同一个木楔,看似委身在火车铁皮之间,实则夹在高原反应和文学之间,受着双重的折磨和挤压。平躺在铺位上的身体,了无睡意。朦胧中,渐行渐远。青藏高原逶迤到黄土高原,再蜿蜒至中原腹地,数千里行程摇晃而过。从缺氧到醉氧,会不会有“低反”?

“高反”和“低反’都不是人生的常态,却可能是文学的常态。一反常态的文学才有可能突破和超越。灯光下的布达拉宫光彩夺目,就像一团圣火,总是明耀在心间,恒久不灭。

轮轨轰鸣着,交响一般。

车厢内众息匀匀,车窗外天象庄严,夜色阑珊。


作者简介:张向前,笔名阿若,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河南作协会员,河南省散文学会副秘书长。先后在《人民日报》《人民文学》《中国青年报》《湖南文学》《解放军报》《中国空军》《河南日报》《郑州日报》《西南作家》等发表各类作品数百篇。个人作品被收入《2012全国散文精选》《2013年中国精短美文精选》《2016年中国精短美文精选》等各种年度散文。主编出版《中国散文选粹》一书,被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著有长篇小说《难以忘却的空战》,新闻作品集《鞍马尘》,出版个人散文集《屐痕处处》《秋水长天》,多次获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