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散原创 • 征文展示】黄廷付作品 | 井台

 梅雨墨香 2020-08-20

我和我的祖国

 “不忘初心使命,建设秀美颍州”主题征文展示(9)

井台位于黄新宅村的中心位置,也是村里最热闹的地方。

父亲说,原本井台旁边的那一片空地,是村里的食堂,每到开饭的时候,生产队长一声吆喝:“开饭喽!”很多人家便端着粗瓷大碗,还有人拿着洗脸盆,去井台边排队打饭,就连小孩子也都飞奔向井台,等自家父母打好饭,他们一个个便像小燕子一样,叽叽喳喳的,跟在父母的身后,从井台一路飞奔回家里。 

自那年土地承包到户后,井台就没有先前热闹了。挑水的人们大多都是匆匆忙忙地来,打了水就走。偶尔看到有女人来挑水的时候,他们才会停顿一下,或是和她们唠几句嗑,开个玩笑,或是看看她们需不需要帮忙。要是赶上谁家新娶的媳妇来打水,看到井台边有几个爷们儿围观,一害羞,一慌张,脸一红,手一抖,井里的水桶就从扁担的挂钩上脱落了,沉入井底。新媳妇看着空空的挂钩,脸愈发红了,眼睛一直盯着还在冒泡的井里。热心的爷们儿轰然一笑之后,便很认真地从新媳妇手里接过扁担,趴在井台上,手臂伸到井里,扁担的挂钩在水下不停地晃动着,一会功夫,满满的一桶水就会被一只大手提了上来。当然,也有运气不好的时候,在井台上弄不上来水桶,热心的爷们儿就会像壁虎一样,踩着井下以前挖井时特意留着的脚槽,缓缓下去。水桶提上来后,新媳妇红着脸对着热心的爷们儿说声:“谢谢大哥。”转身挑起两桶水,晃晃悠悠地走了。几个爷们儿看着挑水的新媳妇的背影,又是一阵大笑后,各自挑着水桶悠哉悠哉地回去了。 

当时间来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时,村里人都在自家门口打了压水井后,挑水的时代便彻底结束了。每逢村里开会的时候,井台边才会热闹点。偶尔有人说好久没有人来挑水了,旁边几个轻微的声音回应一下,便没了声音。除此之外,谁家的老牛下了崽,或者谁家的新房封了顶,那些人家心头一高兴,便会在井台边请一台大戏,或是放两场电影。我们这些小孩子不太喜欢听戏,也听不懂他们咿咿呀呀地在唱些什么,但我们也不舍得离开,看着那些大花脸,也觉得很稀奇,好玩。当然,我们更期待着放电影,每逢此时,井台边就会非常热闹。

那时候村里还没通电,电影的画外音在寂静的村庄间不断传递着,强烈诱惑着附近几个村庄的人。很多外村的人,吃了晚饭后,就会拖家带口地涌过来。一时间,大人们交谈甚欢,小孩子更是喊声震天,欢快的场面,会一直延续到曲终人散,才算罢休。 

五年前,村里通了自来水后,老井基本荒了。落叶加上淤泥,把原本很深的水井填得只有不到一人深了。赶上村里修路的时候,村主任安排人把老井封上了,又把井台边的一片空地也修整了一下,安上一副篮球架和一些简易的运动器材。这样一来,井台边又开始热闹起来,每天早晚都有不少人在那里锻炼身体。尤其在假期里,一群平时守在电脑前的孩子,也来到井台边,围着偌大的篮球场,奔跑着,笑着,喊着。 

去年丰收节的时候,村委会为了迎接中国第一个丰收节,特地组织村民举办一场非常热闹的庆典。这次村里没有邀请唢呐团和演奏班,演员全部由大伙自己报名,自排自演。二大爷年轻的时候是耍把戏的,他走南闯北很多年,却很少在村里表演。二大爷听说村里要举办丰收节的时候,二话没说,带头表个态,“想当年,我耍把戏就是为了混口饭吃。为了生活,咱也是逼不得已啊!如今政策好了,再也不用东奔西跑,在家里就可以安度晚年了。为了庆祝中国第一个丰收节,我决定重拾老本行,为庆典也出一份力。”二大爷话音刚落,村长带头给他鼓起掌,跟着井台边响起雷鸣般的掌声。作为转业军人的二叔更是不甘示弱,直接给大伙来了一嗓子: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你还别说,二叔虽然年近六十,仍声若洪钟,气势如虹。接着,大家伙你一言我一语的,争先恐后地报起名来。好家伙,泗州戏,豫剧花木兰选段,河南梆子,黄梅戏都出来了。特别是几个回来度假的大学生,还引进来了强劲的鬼步舞,以及诗歌朗诵小品什么的。分管我们村的马副乡长,听说我们村里的丰收节庆典搞得如火如荼,更是当场表态:“庆典那天,我一定到场。” 

这下井台边更热闹了,每天一大早就人声鼎沸。有练声的,有大学生练习朗诵排练鬼步舞的,当然肯定少不了那帮老太太。“你是我的小呀小苹果,怎么爱你都不嫌多……”你看,广场舞的音乐一响起,她们也学着城里人的样子,跳起了广场舞。你还别说,那一招一式,比起城里的老太太也不差啥。 

今年春节,我们放假回到村里的时候,发现井台边又多了几间瓦房,门口还挂了一块牌子:黄新宅村休闲娱乐中心。我好奇地推门进去,第一眼就看到里面有一个小的阅览室,它囊括的书籍是五花八门:有养生的,有科学养殖畜牧的,还有种植蔬菜水果的……更重要的是,村里那些年轻人也都聚集到了这里。这要在以前,他们每年春节回来村里,不是吆三喝五地找人斗地主打麻将,就是一天到晚地喝酒。那时候每天在村口井台边,老远你都能闻到熏天的酒气。用他们的话说:“这一年到头都在外面打工,难得放松一下啊!” 

门口的位置,一个小伙子对着一本蔬菜种植类的书,看得聚精会神,嘴里还嘀嘀咕咕着:“我在外面打工的时候留意过了,他们的蔬菜都是从乡下收购的,咱们也可以在村里种菜,送到城里呀。” 

“对,咱也可以养鸡,养鸭,到时候咱也不用出去打工了,在老家就能挣钱,还能照顾老人孩子了。”旁边有人接过小伙子的话茬道。 

井台边闲聊的老人们,听到从瓦房里面传出的年轻人的对话声,和一阵阵欢快的笑声,她们的心头便犹如一股清泉流过,脸上怎么都掩饰不住那份喜悦,情不自禁地也说着,笑着。笑得最开心的就是当年挑水的新媳妇,她的眼睛又变得明亮起来,像老井里的水一般清澈。

本文部分图片摄影:王十庆


作者简介:黄廷付,安徽省利辛县人,现居住颍州,农民工。安徽省作协会员。有作品发表于《安徽日报》《特别关注》等报刊杂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