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散原创 • 征文展示】殷金来作品 | 我家的房子

 梅雨墨香 2020-08-20

我和我的祖国

 “不忘初心使命,建设秀美颍州”主题征文展示(33)

老房子是农村那种常见的横梁拱顶,明间面阔,五檩四步,坡檐斜挑的土坯房,比我早出生了二十多年,是父亲辈的老人。 

农村修建房子既不容易又是一件大事。祖父为了修建这座房子,费尽了心思。祖父打信给父亲,说是要建房。在青海戊边的父亲省下了好几年的津贴,才存了三十七元寄给祖父。有了钱,祖父首先要拿下自己早已相中的二分五厘的宅基地。祖父考虑宅基地宽一点,以后儿孙要扩建就不用再在这个方面费神了。而且在宅基地之外,还圈了几分地。祖父的意思是以后养牲口建圈舍再不用去找政府了。 

祖父这一劳永逸的想法得到了他几个儿女的高度肯定。由于祖父是贫农,父亲是革命军人,凭这两个条件祖父轻易就搞定了。其次祖父得找土工木工。祖父在当地有个人人尽知的职业,就是中人。中人当时是买卖双方交易的一个评估者,必须做到公平公正,那一方都不偏短。祖父虽然有把皮鞋输掉的尴尬,但也印证了他的刚直。偌大一个村子,能有资格做中人的唯有祖父一个。因为他的威信,很快就找到了匠人。接着祖父就考虑房屋的结构。要高大,筑十三版墙,这样才能合理利用第二层用来堆放粮食。堂屋必须南北向,开间三米九,进深带前廊五米六。门口放青石板,挡住外来的煞气。青石板和神龛在一条垂直线上,以免进来的煞气冲撞了神龛上的牌位。门槛要高,且要外高内低,以免小孩爬进爬出。为了以后儿子们分家,少扯皮,在堂屋的横梁上雕了刻度。以刻度为中心,堂屋一家一半。在堂屋两侧各安上一道耳门,就是分家了,以后交流也没有了障碍。

祖父的这种设计,现在想来也让我拍手叫好。首先弟兄必须和睦,团结一心,只有和睦了,以后那家要建房子,才好找另一家商议。其次有个大情小事,在堂屋里办,另一家也会全力支持,因为缺了一家万万办不了。再说这个耳门,祖父要求门槛下要留孔,便于榨漆油。在靠耳门一米五的地方要开一个让猫出入自由的猫洞。这房建好了,祖父又在堂屋里安装了碓窝磨架。为了气派,祖父又去区上找人写标语。当时区长正好路过,听闻此事,拿了拐子尺,描了线,写下了“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奋勇前进”一行漂亮的楷书。 

祖父的这个房子是祖父思想的完美体现,有封建迷信的思想,有教化育人的一面。这个房子的确实用,要推面,足不出户,磨子吱吱一响,玉米面麦子面白花花的就出来了。白天能做,晚上点了灯能干。碓谷子,舂荞子漆子,都手到拿来,特别方便。榨油也不费神,漆子从锅里炒出来榨油,找一块木板,一个板凳,用铁丝套在耳门洞里,极为方便。 

祖父的这个房子,就是他那个时代贫穷落后的产物。却是祖父年老后,自夸自耀的资本。每每说起自己,说到得意处,就会说自己修建的这座老屋。但这个落后的房子,的确也给我们带来了无比的欢乐。 

幺叔和父亲分家后,这间房子就按照祖父的规划,从中堂线一分为二。石磨和碓窝做为公用。祖父又在我家房子的旁边地基上修建了一间偏房,用来自己居住。但是随着我们长大,分给我家的房子已不够住,母亲就动员祖父过轮子,把偏房拆了,把地基让给我家,用来扩大住宅。对此幺叔也表示没有意见。祖父虽然不太情愿,但还是同意了。 

地基可以修建二间新房。由于经济拮据,一下拿不出钱来请匠人。母亲两个娘家的侄儿,正好是极好的土匠,劝说母亲,他们愿意帮忙,把两间地基都修了。老表说大表弟二表弟一看都要成人了,以后再修就划不来账算。吃点苦,一起修了,住着也宽敞。这个房子按照母亲的设计,立大门,不要神龛。一是神龛费钱,二是老屋有神龛。在堂屋里砌一堵小墙,设置一个房间。在厢房里砌两堵小墙,这样就隔成了三个房间。中间一个用来做取暖的炭火房。两边用来住宿。楼上一间做板楼一间铺竹篾楼。这样堆粮食需要通风就铺在竹篾楼上。需要保温,就放在板楼上。而且设置的猫儿洞不再在门边,这样不好看。而是把猫洞留在了楼上的垛子上,利于猫儿长住楼上,捕捉鼠贼。修房时,我家只出了百多元的木工钱。小菜粮食很多都是左邻右舍送来的。就是小工大多都是亲朋好友免费做的。可以说我家后头这两间房子是众多乡邻用力捧起来的。这两间房子少了迷信,多了实用主义色彩,有科学的理念夹杂其间。处处透着比祖父设计更加先进的理念。而且当时包产到户,人的干劲热火朝天,家家粮食多,保管不好,容易霉烂。而母亲的设计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 

这个房子和我弟兄辈,平辈论交。 

二哥结婚后,房子又紧张了。当时村上要卖茶厂,幺姑父劝说母亲把茶厂买到,修几间,搬一家到茶厂去住。母亲考虑木料是个大问题,幺姑父立刻说木料不用操心。买下茶厂后,幺姑父就送一堆木料。还说不够的话自己看来什么木料就去砍什么木料。那时我已出来气力,扛着三把头的木料走几里路,也不觉得累。因为又要修新房,浑身都带着劲,一趟木料扛回家,都是带着风。修这房子,完全按照二哥的意见。母亲的意思要全部把地基修成房子,二哥说,最好留几间放在那。以后发展了,用着方便。房子修起后,二哥结婚后搬下去住了。父亲又分了几亩地给二哥,二哥算是自立门户了。因为已经通电了,二哥又在村子里第一个买了一个带电的打面机,压面机,发展起第三产业。又因为能干,成了村里的电管员。 

这座土房住到我家侄子念初中了,那时村子里已通了水泥路,砂石料运输方便。二哥又把还是安全的土房拆了半边连着剩余的地基建起了二层的楼房,高高兴兴把父母接下来住进了新居。 

如今我们出生的老房再没有人去住了。大哥和三哥都在安康买了新房,小弟也搬到了二哥家。村子建成了远近闻名的新农村。这不断改变的居住条件见证了我们家一路的成长,更见证了这个时代不断的发展和令人惊喜的变迁。


作者简介:殷金来,陕西省紫阳县人,扶贫干部,爱好文学,在延河下半月刊,中国青年作家报,辽沈晚报,华商报,速读,大楚文学发表散文多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