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暮年入仕不改书生情怀,难容朝堂黑暗自尽殉节:东汉重臣杨震

 瓜子心 2020-08-20

引言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家族中诞生了众多人才,这些家族在某些特定的朝代中也曾经掌控过朝中大权。像"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诗句就描写了这些士族曾经的鼎盛。在士族发源的东汉时期,他们还不像后来东晋时期那样权势滔天,但是也有不少家族在很长一段时间中一直处于中央权力的核心,弘农杨氏便是其中之一。

《弘农杨氏族史》书影

弘农杨氏在当时拥有极高的社会影响力,连几百年后的隋文帝杨坚都声称自己是弘农杨氏的后人,其地位之尊崇由此可见一斑。虽然弘农杨氏发迹于其始祖杨喜在楚汉战争中立下的功劳,但是到了东汉时期,杨氏虽然依然是当地的名门望族,但是在政治上的影响力并不突出。

直到杨震的横空出世才让弘农杨氏再一次进入了中央政治的核心,杨震之所以能够有如此大的影响力,除了其渊博的学识之外,更是对其忠心以及高洁品性的褒奖。

杨震塑像


经学衰落背景下的儒学中兴之才,半生治学成就儒生气质

中国的政治理论从西汉武帝时期开始,就走上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道路。西汉政府开设的太学也为国家源源不断地培养了大量儒家学子,成为了西汉政治的中心力量。但是自从王莽篡汉之后,新成立的东汉政府虽然秉持了西汉的政治体系,依然以儒家文化为政治纲领。但是国家教育体系的破坏却是不争的事实,当时学术界人才凋敝,国家急需有能力振兴儒家文化的人才。

弘农杨氏先祖杨喜

而杨震便是这样的人才,杨震出生于世家,这些名门望族在当时还有一定的家学渊源,这让杨震在年少的时候就得到了相对比较好的教育。而且杨震不同于当时其他的年轻人,其并不急于依靠学识来入仕,他更加倾心于单纯的学习。

杨震小的时候拜当时的太常桓郁为师,向其学习《欧阳尚书》,之后便经常独居在湖边的小屋之中,潜心学习各种儒家经典,对于所有的经书都有比较深入的了解,让当时已经式微的儒学教育重现曙光。曾经与其交流过的儒家学子对外都将杨震形容为"关西孔子",由此可见杨震的学术能力之优异。

杨震还在当地开设学馆,教授年轻学子儒学知识,为文化的复兴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在杨震五十岁那年,有飞鸟口衔鳣鱼置于学堂门前,有人说这是杨震入仕为官的征兆,杨震也就不再推辞政府的征召,开始在州郡为官。

西汉儒生形象

当时的大将军邓骘听说过杨震的贤名,便推举杨震做了荆州刺史,东莱太守。杨震上任的过程中路过昌邑,恰逢邓骘之前推举的王密在担任昌邑令,他就带着重金前去拜谒杨震,希望能够与其建立起良好的关系。但是在接见王密的过程中,杨震却坚决不接受王密的礼金。王密大惑不解,认为现在是深夜,并没有其他人知道,接受礼金也没有什么不可以的。但是杨震却认为君子应该慎独,即使在深夜,也有天地知道自己的行为。王密听后深感惭愧,连夜离去。此事在《后汉书》中有如下记载:

"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

举荐杨喜的大将军邓骘

之后又有人建议杨震利用自己的权力为自己的子孙置办一些产业,但是杨震再次拒绝了这些人,因为他觉得将清廉的名声留给自己的后人,才是最珍贵的遗产,其为官之清廉从这两件事中可见一斑。

杨震不久之后就被授予了太常的官职,在进入中央之后杨震提拔了杨伦等当世大儒,并向下属官员传授自己的知识,得到了当时儒生的一致称赞。

与在年轻的时候就入仕的官员不同,杨震这种晚年才进入官场的儒生明显有着更高的道德要求,其对于贿赂行为的坚决拒绝以及清廉作风,都是在当时十分难得的。与此相比,杨震在儒学传播方面做出的贡献则更加重要,提振了东汉衰微的学术气氛,更为东汉政府培养了不少出色的政治人才,这都是其之后得到全国人民尊重的重要原因。

东汉地图

不惧外戚权势,捍卫道统尊严

东汉与西汉相比,有更加严重的外戚专权现象,在杨震仕官的时候这样的事情也时有发生。当时朝中的官员大多对于外戚专权采取顺从的态度,因为他们知道违逆权贵的下场,并且有些人还想趁机为自己赢得一些政治资源。

但是有着传统儒生风骨的杨震却坚决不能容忍这样的行为。当时邓太后刚刚驾崩,安帝的乳母王圣逐渐行为放肆起来,其子女频繁出入宫廷,引起了杨震的重视。杨震于是向汉安帝上疏力陈女性乱政可能出现的问题,希望汉安帝能够对王圣的行为加以节制。

汉安帝刘祜

汉安帝在收到上疏之后就将其展示给了王圣,王圣等人因此记恨杨震,但是其行为却没有任何的节制。王圣的女儿更是在之后嫁给了朝阳侯刘护的从兄刘瑰,而刘瑰也因为王圣的缘故得以继承了朝阳侯的爵位,这是不符合礼法的。而这是大儒杨震所绝对不能容忍的,于是杨震再次向皇帝上疏,希望能够节制王圣的行为,维护礼法制度,否则就将后患无穷。不过汉安帝依然没有接受他的意见。

汉安帝乳母王圣

不久之后,杨震升任太尉,当时的外戚耿宝希望杨震能够举荐中常侍李闰的兄长,但是被杨震拒绝了。之后皇后的兄长阎显也希望杨震能够举荐自己的亲信,也被杨震拒绝了。当时的司空刘授听闻了这件事之后,立即举荐了这两个人,他自己很快也得到了升迁。他的行为让杨震的做法显得更加难得。此事在《后汉书》中有如下记载:

"帝舅大鸿胪耿宝荐中常侍李闰兄于震,震不从。宝乃自往候震曰:'李常侍国家所重,欲令公辟其兄,宝唯传上意耳。'震曰:'如朝廷欲令三府辟召,故宜有尚书敕。'遂拒不许,宝大恨而去。皇后兄执金吾阎显亦荐所亲厚于震,震又不从。司空刘授闻之,即辟此二人,旬日中皆见拔擢。"

但是杨震这样的做法也为他自己招来了外戚们的嫉恨,这对其之后的仕途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杨震作为学界领袖,他能够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完全不顾自己的政治前途虽然是其高贵品性的集中表现,但也为之后杨震的悲惨遭遇埋下了伏笔。

杨振画像

力保书生不得,一代大儒为国死节

由于杨震多次向皇帝上疏,导致汉安帝对于这种仗义执言之人心怀怨恨。当时河间人士赵腾向汉安帝上疏,在文中对汉安帝的做法多有批评。汉安帝看后十分生气,下令将其下狱。

杨震听说此事之后十分震惊,立即向汉安帝进表,解释赵腾的进言只是为了让安帝发现现在的问题,并希望国家能够走上正轨。即使其言语可能有所冒犯,但是并没有恶意。况且之前的明君圣主们都有接受别人意见的行为,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匡正得失。杨震最后希望安帝能够正确看待现在的问题,并原谅赵腾的作为。可是安帝并没有接受杨震的意见,还是将赵腾处死,这让杨震十分失望。杨震的进言在《后汉书》中有如下记载:

"臣闻尧、舜之世,谏鼓谤木,立之于朝;殷、周哲王,小人怨詈,则还自敬德。所以达聪明,开不讳,博采负薪,尽极不情也。今赵腾所坐激讦谤语为罪,与手刃犯法有差。乞为亏除,全腾之命,以诱刍荛舆人之言。"

在赵腾死后不久,出现了星象异变,当时的奸臣们趁机向汉安帝进谗言,说是杨震的不当作为才导致了这种天象。他们说在赵腾死后,杨震一直心怀愤恨,对于自己的政敌多有打击。汉安帝轻信了谗言,罢免了杨震的官职。

影视剧中的汉安帝

杨震在此之后就回家闭门不出,拒绝接见任何客人。杨震的儿子们劝其还乡,但是杨震认为自己没能帮助国家解决问题,导致现在奸臣横行,朝政不振,这都是自己的问题。他觉得自己没有颜面活在世上,便饮毒药自尽,享年七十岁。

杨震之死在当时造成了极大的震动,有许多有识之士都知道国家的问题所在,但是他们普遍认为自己没有能力解决这些问题,便采取了避而远之的态度。而杨震不但曾经尝试解决这些问题,在失败之后杨震更没有将原因推脱给皇帝,也没有归结于时代原因,而是将其归因于自己的无能。

在此之后其更是用自尽的方式来为自己谢罪,这样的举动也是在警醒世人,希望他们能够努力改善社会问题。杨震的这种高尚情操正是之后杨氏立足的根本,也是他们成为最高贵士族的基础。

杨震墓现状


结语

在经历了王莽篡汉的动荡之后,虽然刘秀光复了汉室,但是朝堂之上的政治体系以及政治纲领都出现了比较大的改变。皇室的权力逐渐流入外戚之手,而作为政治理论的儒学也逐渐衰弱。就在这个时候,杨震的横空出世缓解了这个情况,在未入仕之前,杨震就凭借自己渊博的学识帮助东汉的儒学文化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改善了国家的学术氛围。

而在入仕之后,杨震更是敢于直面朝堂上乱政的外戚与佞臣,显示了书生的不屈气节。杨震之死更是其人生最壮烈的时刻,杨震用自己的死让人们看到了儒生的担当与道德要求。这一方面让人们重新燃起了对于儒生和儒家文化的信心,另一方面他也让其他有志之士看清了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让他们再次审视自己,重新激起他们的政治理想。

更重要的是,杨震为当时的儒生们树立了完美的标杆,这为之后的儒学发展以及东汉政治的进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弘农杨氏也自此被视为儒生领袖,继而拥有了崇高的地位。


参考文献

1《后汉书》

2《资治通鉴》

3《纲鉴易知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