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云说家风·致良知篇】教育孩子就是:熬一锅粥,读两本书(第61篇·总第2430篇)

 微国学 2020-08-20

文/张建云

《致良知·说家风》开讲第61天。

准备熬小米粥,到超市买大枣、山药、核桃、南瓜,回来时发现忘记了买小米。于是,粥难成。

孩子们的学习很像熬一锅营养丰富的粥,有热情,有态度,下功夫,能吃苦,就是没理想。理想如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于是,社会上有诸多能工巧匠,就是没有像样的作品。

人生如粥,不熬不成。每个人都信誓旦旦地喊我要熬粥,都积极地准备大枣、山药、核桃、南瓜,就是很少有人准备米。未免有些可笑与可怜。

阳明先生说,《大学》的中心要义就仨字:明明德。

第一个“明”,是信心,是态度,是热情,是努力,第二个“明”是补课,是做题,是成绩,是三更灯火五更鸡地苦读。而“德”是人生理想,是佛家的彼岸世界,是儒家的大同世界,是基督教的天堂世界,是尽其一生之力,倾其几辈之功想熬成的一锅粥。

很多人都在过着一场忙碌精彩但缺乏主题的人生,散场的时候未免带着遗憾,带着悲凉,带着后悔而去。回想开场之际,无非是熬粥的时候忘记了添一把米。

没有米的粥不叫粥,叫准备熬粥。世间有多少人一生都在准备,到最后竟然没喝上一碗有内涵粥。

没有米的粥很像一桌人请客,但主人没来,几个客人还在那推杯换盏、欢畅几多。事业的可悲有时不在于喧宾夺主,而是你想喧宾夺主,但主人不在。

强化理想应该像强化纪律一样严格和周密,这就是不忘初心。初心就是方向。一条豪华的大船在海里乘风破浪,可不知道往何处去,这个船上的人必定绝望而死。很多生命的消亡、事业的失败、学习的落后不是没了资本,也不是没了机会,而是没了希望。

阳明先生说想实现“明明德”只有一条路径:诚意。

诚意就是满怀真诚、从不懈怠地去熬粥,但前提不要忘记买米。不但要买米,有时候还需要种、养、收割米。因为所有的米都不是一蹴而就、几日能成,必定要经过春种、夏长、秋收、冬藏。

令人担忧的是很多人着急,在春天的时候就把种子卖了或者吃了,首先熬成了一锅香喷喷、美悠悠的粥。吃过粥发现,第二日、第三日以至于一年都没有粥。

这是学习大麻烦:家长们的理想是今天的一碗粥,而忘记了人生的一锅粥。我们的生活便出现一个奇怪的场景:少壮很努力,老大却伤悲。

理想不可片刻失离,哪怕一顿饭、一宿觉、一次谈话之间。理想才是我们粥锅的米。

不妨问一下家里孩子,你的理想是什么?

考上好大学不是理想,而是去超市买米的购物车。车大点、宽点,装得货多点。车小点、窄点自然装的货就少点。每个人都有一辆购物车,看你日子怎么过。

找个好工作也不是理想,而是你能为购物车里购置什么样的货。好工作多买点,次工作少买点。日子里的心酸在于买了一车货,结账时发现余额不足。

考上好大学、参加好工作,为了给更多人服务就是理想。为了更多人服务才是锅里的米,熬成粥的目的是为了更多人喝。历史以来,受人尊敬,得人爱戴者都是把自己的粥熬的精细美足,然后送给想喝粥的人。孔子熬了一锅儒家思想之粥,释迦牟尼熬了一锅普度众生之粥,甘地、特蕾莎梅修女熬了一锅独立自由、拯救贫穷之粥,爱迪生、牛顿、居里夫人熬了一锅推动人类进步的科学之粥。

请问,我们的孩子想熬一锅什么粥?

想熬好一锅粥就需要给孩子立好一个志,这个志向是一个人,落实到日子里无非一本书。一本名人传记,一本国学经典。名人传记是方向,国学经典是方案。有了明确的方向,再有具足和完备的方案,没有到达不了的目标。至于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甚至娶个好媳妇、嫁个好人家都是赠的,如同买房赠装修。

将那个名人印记在生命中,将国学内涵融化在血液里。来我们开始熬粥。

今天解读的原文是《传习录·卷上·薛侃录·35节》

先生曰:《大学》的工夫就是“明明德”,“明明德”只是个“‘诚意”,“诚意”的工夫只是“格物”,“致知”。

张建云

作家、国学学者

全国妇联家庭建设专家智库成员

天津市青年家风研究院  院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