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亚文明发展阶段分期

 汐钰文艺范 2020-08-21
东亚文明发展阶段分期

一、日本学者的两种观点

1. 采用中国古代史的断代方法,按朝代分。

2. 参照欧洲史上古、中世纪、近现代三段分期法。

二、以东亚区域结构的变化作为划分历史时期的标准

第一阶段:早期东亚世界(远古~前 3 世纪末)

第二阶段:区域结构形成(前 3 世纪末~8 世纪末)标志:匈奴帝国建立

第三阶段:多组多国竞相发展(8 世纪末~13 世纪末)标志:安史之乱

第四阶段:封贡体系(13 世纪末~19 世纪 70 年代)标志:元灭南宋统一中国

第五阶段:条约体系(1874~1945)标志:法国控制越南,日本侵犯台湾

第六阶段:冷战时代(1945~1992)标志: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第七阶段:后冷战时代(1992~ )标志:冷战结束

——以上内容摘自:杨军、张乃和主编《东亚史》,长春出版社2006年版

三、以文化特征作为划分历史时期的标准

狄培理(又译“狄百瑞”,William Theodore de Bary,1919~2017),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语言与文化系教授,海外研究中国思想史的著名学者。其主要研究对象是东亚的宗教和思想传统,尤其是中国、日本、韩国的儒学。他把新儒学研究引入美国,提倡一种对亚洲在通识和核心课程中的位置的全新构想。他的著作超过25部,其中之一《东亚文明:五个阶段的对话》,讨论在以儒家为价值内核的东亚文明内部,均展开过持续的思想对话。

第一阶段:东亚文明的形成(远古~2世纪),中国古典文明为代表的时代

中国历史从先秦到汉代,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时代,过渡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取得了官方统治地位。与此同时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尚处于古史传说时代。当时朝鲜半岛经历了檀君朝鲜(未证实)、箕子朝鲜、卫氏朝鲜时代,传说檀君于公元前2333年10月3日诞生,并建立“古朝鲜国”,10月3日被视为“开天节”。日本当时处于绳文时代,传说第一代日本天皇——神武天皇于公元前660年2月11日建国并即位,因此就把这一天定为“建国纪念日”。

此时,以孔、孟为核心的儒学,脱胎于周朝礼乐传统,以仁、恕。诚、孝为核心价值,着重君子的品德修养,强调仁与礼相辅相成,重视五伦与家族伦理,形成一套经典文献,即“四书五经”,成为社会与国家的纲领,奠定了文明的基石。其他不同的重要学说如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兵家等,处于一种从属地位。随着东亚朝鲜半岛、日本列岛文明的发展、王朝的兴起,以儒家文明为核心的中国古典文明逐渐传播到周边,构成了东亚古典文明。

第二阶段:佛教时期(3世纪~10世纪),大乘佛教占统治地位的时代

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由统一走向分裂、再回归统一的时代,即由汉朝,经过三国两晋南北朝,过渡到统一的隋唐帝国时代,周边各国的东亚世界,则是王朝孕育的时代,辽东与朝鲜半岛的三国时代,即高句丽、百济、新罗到统一新罗时代,日本则由绳文时代、古坟时代过渡到奈良时代。

西汉末年,佛教就传入中国。另据传说,东汉明帝夜梦金人,故派人西去请来佛像,营建白马寺,是中国第一座佛教寺庙,被誉为“祖庭”和“释源”。南北朝时期,佛教迅速传播再中国大地,并传到朝鲜、日本,佛教融入了7~8世纪朝鲜与日本的王朝建设之中。因为佛教的影响,东亚各国间的文化交流就更密切了。

佛教时期造就了东亚文明的又一个纽带,因为佛教的宗教动力,提供了早期扩张主义的大部分冲击力,使得东亚更紧密地联结一起。

第三阶段:新儒学时期(11世纪~19世纪),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新儒学在新的社会与文化活动中占有主导地位,佛教则在基层群体中求生存

中国:辽、宋、西夏、金,元、明、清;朝鲜:王氏高丽、李氏朝鲜;日本:平安时代、镰仓时代、室町时代、安土桃山时代、江户时代。

东亚世界被视为“儒家文化圈”,与程朱理学的传播与发展密不可分。程朱理学是由周敦颐、张载、邵雍、程颐、程颢创立的新儒学,传承于子思、孟子一派的心性儒学,朱熹为集大成者,最后形成了程朱理学体系。其根本特点就是将儒家的社会、民族及伦理道德和个人生命信仰理念,构成了更加完整的概念化及系统化的哲学及信仰体系,用伦理道德化的“天理”、“天道”取代了“天命”观和人格神,是中国哲学思想的一次巨大飞跃,成为元、明、清三朝官方遵奉的政治哲学,并传播到了朝鲜半岛与日本列岛。正因为程朱理学在朝鲜和日本的发展,才更强化了东亚文化的儒家色彩。

第四阶段:近代时期(19世纪中叶~1945年),西方文明强力地冲击着东亚各国,中、日、韩三国在寻求自救、自强的过程中,有着各自不同的命运

近代以来西方文明的入侵,带来东亚诸国政治社会的巨大变革,使得传统的东亚文明形式解体。东亚三国近代史的划分,都是以受到西方或外部冲击为标准:中国以1840年鸦片战争、日本以1853年美国佩里叩关、朝鲜以1872年《江华岛条约》为标志性事件。

近代西方文明撕裂着传统的东亚文明。如何适应外部的冲击,中、日、韩三国的命运也各不相同:中国试图以“中体西用”为目标,融合中西文明,“师夷长技以制夷”,通过洋务运动,以实现富国强兵,但甲午战争击碎了清朝的美梦,以至于1911年清朝灭亡,中国历经艰辛,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朝鲜最终被日本吞并。只有日本以“脱亚入欧”为目标,通过明治维新,积极投身到西方文明之中,实现了富国强兵的梦想,但日本几乎与此同时,变成了中、韩两国的噩梦,成为侵略者。

明治维新以后,儒学受到空前的冲击,被批评为“趋于词章记诵之末,陷于空理虚谈之途”。但日本儒学又逐渐被改造和利用,把儒家伦理中的合理因素纳入新的文化之中,对于20世纪日本经济的起飞也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19世纪中叶。佐久间象山(1811~1864)倡导“东洋道德,西洋艺术”,把东西方思想结合起来,提出了“和魂洋才”说。涩泽荣一(1840~1931)则从国家利益出发,从理论上解决了儒家长期重义轻利说,把道德与经济、义与利、“士魂”与“商才”有机统一起来,从而实现了儒学与经济发展的有机统一。

第五阶段:现当代时期(1945年至今)

二战以后,东亚诸国从苦难和屈辱中崛起。最初日本经济腾飞,继而以韩国、新加坡、中国香港和台湾为代表的“四小龙”经济上的成功,都显示着传统东亚文明的活力。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实施改革开放,经济得以迅速发展,如今已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更是举世瞩目的成功,充分显示了东亚文明极强的生命力,相信在未来的岁月中,以中国为引领的东亚文明,将会焕发出更大的活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