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海归硕士妈妈、儿童心理咨询师,有好文、好物、好方法,一起让育儿更轻松 前两天看了一期《少年说》,被里面的故事戳到了。 有一个叫王紫晔的女孩上台后吐槽说: “我觉得我妈妈,生活得一定很苦,毕竟她的嘴那么的毒!” 到底有多毒呢? 有一次,紫晔数学没考好,只得了50多分,她害怕得三天没敢跟妈妈打电话,结果3天后,就收到妈妈的一通咆哮电话: “哦吼,你真是一个人才,你怎么考成这个鬼东西的呢?你要是再考成这样,就不用来学校了,哪儿凉快哪儿待着去。你看看我的智商,再看看你的,真是半点没有遗传。“ 还有一次,紫晔托爸爸买来一条裙子,结果妈妈在看到裙子的瞬间脸色全都变了: “你看看你,眼睛都长哪里了?你哪里觉得这个衣服好看?这面料又土又丑、又廉价又幼稚,请问你买回来干嘛?做装饰品吗?你要是以后再买这种衣服,我就把你和你的衣服一起丢出去。” 听了这些吐槽,下面的妈妈再也忍不住了,她“苦口婆心”地回应道:我那并不是毒舌,我讲述的都是事实,我就比较真实。 妈妈还认为,她是在用犀利而直白的方式指出女儿的问题,而这也是一种“有效的沟通”。 妈妈的话“啪啪啪”地怼回来,打得紫晔毫无还嘴能力,她在天台上急得直跺脚,好不容易反驳了一句“你的犀利直白对我的伤害很大”,结果,妈妈又继续强调“我的出发点是为你好”。 心里想着是关心,一出口便成了刀子;明明想给的是爱,收到的却都是伤口。 我特别心疼这个女孩,因为我们都曾收到过这样的“冷嘲热讽”,都曾有过心中热爱不被理解的经历。 但我也特别心疼这个妈妈,能够这样站出来在钟人面前,接受女儿的吐槽已经不容易,而自己掏心掏肺的付出全都被否认。 好像亲子关系到了最后,爱都只能在心里,伤害确成了日常习惯。 慢 恰好在前几天的PET工作坊中,遇到了这样一件“意外的小事”。 在模拟工作坊环节中,按照讲师的安排,常常两两一组进行角色扮演,一位扮演父母,一位扮演孩子。当时我们收到的故事背景是这样的:临近考试,孩子担心题目有点难,就跟妈妈沟通求助。 很普通的一个场景,但没想到一分钟不到,突然有个小伙伴情绪崩溃、忍不住哭着离场了。 后来我们才知道,这段对话大约是这样子的:
她说:“刚开始她还挺有底气反抗的,但后来当「妈妈」的指责跟炮弹一样密集地砸过来时,她竟一时被压的喘不过气来,瞬间就崩溃了。”
委屈、难过,夹杂着被威胁的恐惧......那一刻她觉得特别无助,好像过往记忆里那些类似的感受都被唤醒了。 “其实我挺理解妈妈的,所以我不怪她,我就只能自己难受。” 不能攻击父母,她只能自我攻击,于是在强烈的语言炮弹中只能用痛哭来表达自己的反抗:「妈妈」,你看我都已经被你攻击成这样了,求你放过我吧。 而据她回忆,工作以后在面对领导等权威人士的时候,她也常会有这种无法自控的委屈、难过的感受。她对于父母的反应模式,逐渐内化为面对权威式的反应模式。 而这件事中,最让我们心有余悸的是,即便知道是在角色扮演,还是忍不住伤心难过,那么面对真实世界的孩子呢? 他们都更弱小、无助,而受到的伤害也更深。
正像小伙伴所说:当被父母攻击时,她不会责怪父母,不会停止爱父母,但很可能她已经放弃爱自己了。 慢 写到这里的时候,我其实挺难过的。 因为不只是她,有太多的朋友跟我这样的倾诉过: 明明已经知道,这些不是我们的错,但好像我们依然逃无可逃,好像无论我怎么努力,我还是会一次又一次地因为同样的事情情绪崩溃。 一个朋友就跟我说起,她很羡慕电视上母女俩会依偎着坐在一起聊天,那画面好温暖,但对于她来说,真的太难了。 有一次,她给老妈打电话沟通买保险的事儿,可没聊两句就崩了。老妈先是觉得没必要买,后来又唠叨她多花钱,从小就“啥都存不住”,她一听就火了。一气之下,她就吼了起来,还挂了电话。 可刚放下电话,她心里就后悔。“我知道母亲是心疼我工作辛苦,不想让我花钱,可是我就是忍不住,只要一听老妈说我「稍有不好」,我就火大。” 这种“生气——愧疚”的情绪怪圈循环,真的是很多人都遇到过的痛苦经历。 慢 无论我们在原生家庭中得到过什么,如今为人父母的我们,都希望给孩子一个好的原生环境。其实那不仅仅是给孩子的,也是在给我们自己的“内心小孩”。 我们常常会去探索很多的解决方法,比如“温和而坚定”的正面管教,PET中真实的“我信息”表达,还有非暴力沟通中提倡的沟通方式...... 无庸置疑,它们都是有效能的,经过刻意练习,都会有效地改善和孩子的沟通模式。 但你也会常常发现它们好像会失效,有时候是因为方法不熟练,有时候是没有掌握好分寸,但更多时候,是我们能量特别低,真的很难使出来。 好像所有的方法都在提醒我们去看见、去接纳,可当我们能量为负的时候,又怎么能强求自己接住孩子的情绪呢? 照顾好自己真的太重要了,尤其是在这样的“重复情绪”中。 我的老师分享给我一个小方法,叫做觉察日记。 如果有空闲,可以经常用笔记录下来;如果没有空闲,也可以每天给自己3~5分钟时间,进行“冥想觉察”。 不需要大段的文字、华丽的词藻,只需要我们在感受到自己能力特别低、情绪特别差的时候,对自己进行这样的“情绪觉察”。 ![]() 分享一些我的觉察体验: 1)保持当下情绪感受的身体姿势,比如当下我很愤怒,我可能是握拳的,那我继续保持着这个姿势。 2)让情绪流经我们的全身,感受身体每个部位的感受。 比如我的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现在都是怎样的?再比如悲伤的时候,我感觉自己面部是扭曲的,手脚是冰冷的,心上好像是被压住的,有点透不过气似的...... 3)不对自己和事情进行任何评判。 即便是我怒吼了、哭泣了,也不在心底评判自己的对错,这件事的对错。始终站在觉知的视角看着自己,允许一切的感受和想法,任它自由流动。 也许做到这一点,特别不容易,尤其是刚开始的时候,一些可怕的情绪和想法会迫使我们停下来,但没关系,我们只要慢慢来。 而这些觉知,就是帮助我们一次又一次地触摸着自己的潜意识,帮我们和“内心的父母”“内心的小孩”进行对话。 在这些觉知的过程中,你会发现对自己、父母、孩子甚至人生,都会有很多不一样的理解。这,也是属于我们自己的顿悟。 今天和大家聊的,有好些都是属于心理学的内容,但也是对我帮助、带给我许多思考的内容,真心希望我们能照顾好自己,然后如同温暖的小太阳一般,将这些能量带给我们的孩子和家人。 花时间·说 |
|
来自: 昵称44943940 > 《慢成长 晨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