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0中医执考—经典考点梳理解析(助理不要求)

 湛璿 2020-08-21

今天说一下中医执业四大经典考试情况,助理这门课程不要求。按照2020考生手册要求,四大经典课程考试分值为20分。平均每个经典考5分左右。

此次2020新大纲改革最大的变化就是加入四大经典的课程,按照官方的说法是针对目前中医学生中医经典薄弱的问题来加大经典的考察,中医执业增加四大经典内容(助理不考):其中内经、伤寒、温病、金匮每门各30条共120条的条文,需要从原文记忆、条文内容理解、经典内容的临床运用全方位掌握。

2020年中医执业一个非常重要的改革就是新加入四大经典的考核,其实这个说法在2018年底的时候就有消息,从官方的说辞“大纲历时两年多编写出来”中也可以解读到。新加入四大经典考核是对中医考试回归中医本身的很重要的措施,学中医就要尊经典、学经典、背经典、用经典,要有中医涵养、可以运用中医思维去解决临床问题,这个是考核的意义。也是以后考试出题的方向,现在执业药师也是慢慢变成这样的出题方向。

这次四大经典的大纲要求是每门经典节选30条重要的条文。每条条文的内容不多,或是关于一个病机论点,或是一个证方的概括。但是由于有些中医专业在大学的时候没有开设四大经典课程,现在基本是从零开始学起,有些吃力。有些大学开了课程的现在也不一定背了多少,很多是由于不重视,不应用,很快就会陌生,所以在此之前,我一直给大家说看王洪图、郝万山、王雪华、刘景源四大经典经典视频和背诵中医入门必背的的原因。

关于四大经典的复习,其实我个人意见,经典的东西,还是以熟读、背诵为主,不一定先去咬文嚼字解释。熟读后对整个语句的语感的把握,再加上自己平时积累中医素养,可以对整个语境、含义做到更好的把握,当然重点的字词还是要准确翻译。

比如“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何为胃家实,阳明病“胃家实”三字,既反映了阳明病的证候特点,又揭示阳明病的病机特点。从证候上来看,“胃家”统指胃肠,“实”指邪气实。所以“胃家实”泛指胃肠燥热实证,它既包括了阳明热证,又包括了阳明实证所表现出的临床证候。从病机上来讲,“胃家实”体现了阳明病燥热实的特点。故有热无积之无形实邪(阳明热证),以及有热有积之有形实邪(阳明实证)之病机,皆为胃家实。有时候重要的字眼对整句话的核心思想理解有很大的帮助。

还有一点是每门课程其实只节选30条条文,还有很多重要的条文其实没办法都选进去,但是还是很重要的,可以自己整理对照学习,比如“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可以理解为上焦为心肺所居,功能输布气血,以温养肌肤筋骨,通调腠理,若雾露之溉大地,所以说“上焦如雾”。中焦属脾胃,功能腐熟消化吸收转输水谷精微,通过肺脉化生营血,这种功能形如酿酒一样,故说“中焦如沤”。“下焦如渎”主要指肾与膀胱的排尿作用和肠道排泄大便的作用,犹如沟渎一样,必须疏通流畅,故曰“下焦如渎”。

在我们的《温病》条文选择的最后是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是指治疗上焦病证要用轻清升浮的药物为主,因为非轻浮上升之品就不能达到在上的病位,用药剂量也要轻,煎煮时间也要少,不要过用苦寒沉降之品。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可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指治疗中焦温热性质病证,要注意去邪气之盛而复正气之衰,使归于平;二指治疗中焦湿热性病证,要注意分消湿热,升脾降胃,不可偏治一边。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是指治疗下焦病证要注意使用重镇平抑、厚味滋潜之品,使之直达于下。这样相互学习,对《温病》的学习,对三焦辨证的学习,都有很大的帮助。

今年第一年考试,不知道具体出题形式,仔细分析了一下四大经典考试的形式,有可能是以考原文为主的,如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            主之。然后下面有选项。可能是以此种形式为主,大家注意,还是以原条文熟悉甚至背诵为最佳。

其他题型还包括对条文的释义,引申,临床应用,重点方的对比等情况,四大经典考试难难琢磨,但是今年第一年考试,总体难度应该不会太大,乐观情况,20分中12分是较容易的,应该要把握住,其他的8分,也要争取再拿几分。


关于2020中医执业15门、中医助理14门总的分值分布和中基分值情况如图:

2020年中医执业笔试各科目及分值分布预估

(目前预测单元分布及分值,仅供参考,最终以考试试卷为准)

2020年中医助理笔试各科目及分值分布预估

(目前预测单元分布及分值,仅供参考,最终以考试试卷为准)

2020年中医执业医师《四大经典》 20分


第一单元 《黄帝内经》 - 5 -
第二单元 《伤寒论》 - 5 -
第三单元 《金匮要略》 - 5 -
第四单元 《温病学》 - 5 -                                     

详见如下文章:

下面做四大经典的具体分析,自己跟着把知识点梳理一遍。
第一单元《内经》一般考5分左右。《内经》主要讲的内容其实之前靠整合在中基里面考,现在剥离出来,可以更好地全面考察考生对经典的诵读、理解能力。

《内经》全部条文节选可以简单概括为中医的养生治未病、正常观、病因病机治则、论病:条文顺序大概讲到养生、治未病、整体观、阴阳观,治疗原则,体质与发病,发病机理,百病生于气,人体正常代谢,代谢失常脾病概念,来源,认知,阴阳关系,病机十九条,治法治则,外感热病发病机理,劳风病,论咳、论痹、论痿。地域病的差异,得神,标本缓急,六气概念、生成、作用、耗伤的危害等。

按照考分的分布,养生治未病、正常人体的生理、治法治则、病机十九条、论病各有1分,也有可能在B1型题中考2分。下面分条简述。

素问·上古天真论节选条文讲述养生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提出了“形与神俱”的统一医学健康观。出题点不多,重熟读。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讲“治未病”、“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四时五脏阴阳”的整体观,重点掌握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含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内经》重要养生思想之一春夏养阳,即养生、养长;秋冬养阴,即养收、养藏。春夏阳气生长,养生应蓄养阳气;秋冬阳气收藏,阴气渐盛,养生应蓄养阴气。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重点强调阴阳问题,“治病必求于本”之“本”指阴阳,“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提出的中医诊断学的纲领以阴阳为纲。五味中的阴阳属性重原文上的理解,“因势利导”段主要重原文诵读。

素问·经脉别论选段主要阐述了体质与发病的关系,“生病起于过用”的发病学观点。谷食、水饮在人体内的生化过程是选段重点,也是考试的重点,原文要背诵。联系中基内容,强调肺、脾、肾三脏在水液代谢过程中的作用,成为论治水肿病的理论基础。

素问·太阴阳明论阐述“脾病而四肢不用”,因此在《素问·痿论》提出的“治痿者独取阳明”治则成为临床治疗痿证的指南。灵枢·本神两段节选主要诵读为主,讲人体之物的释义和任物过程,考原文可能性大。素问·举痛论讲病机,提出“百病生于气”的观点,诵读为主,在中基也有强调。

素问·至真要大论节选病机十九条,五脏病机五条;上下病机二条;风、寒、湿病机三条;火病机五条;热病机四条。则便于记忆。其口诀是:五脏上下风寒湿,火五热四要记清。一定要背诵,这里可能会考B1型题。节选段2讲述正治法、反治法,结合中基,这里一般在中基中出题。

灵枢·百病始生指出了外感病的发病机理,强调了正气在发病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素问·热论指出了外感热病的治疗原则,两个节选都属于熟悉内容。素问·评热病论节选劳风病,注意劳风病的病因病机症候表现,本病类肺痈。

接下来三篇节选主要是临床疾病论述:素问·咳论、痹论、痿论,这里会考1-2分——咳者,五藏六腑皆令人咳;痹者,五脏皆有痹,重临床表现;痿者,治痿独取阳明。咳论论段提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观点,现在临床也非常推崇。痹论段重原文的背诵,也有可能考B1题型,注意对应的临床表现。痿论段重点理解为何治痿独取阳明。

素问·异法方宜论论述了不同地域疾病的治法差异,因地制宜。素问·汤液醪醴论理解何为“神不使”——神不能发挥作用: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问·汤液醪醴论2段主要提出水肿的治则及治法:开鬼门—发汗,洁净府—利小便。水肿论治,现在也主要遵循此法。

素问·标本病传论:小(小便)大(大便)不利治其标,小大利治其本,即“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灵枢·决气节选两段说明六气的概念、生成及作用;六气耗脱的临床表现,重概念,重原文的背诵,其实这里主要在中基的精气血津液中也有涉及。注意人体之物之间的关系。


第二单元《伤寒》一般考5分左右。《伤寒》主要讲的内容其实之前靠整合在方剂里面考,中诊里面也有涉及(六经病提纲),现在也剥离出来了。

全单元条文有:
太阳病提纲,桂枝汤、葛根芩连汤、麻黄汤、小青龙汤、五苓散、小柴胡汤、小建中汤、小陷胸汤、生姜泻心汤、旋覆代赭汤、白虎加人参汤、炙甘草汤;
阳明病提纲,茵陈蒿汤、白虎汤、大小承气汤;
少阳病提纲;
太阴病提纲,太阴病治法治则;
少阴病提纲,麻黄附子细辛汤、黄连阿胶汤、真武汤、通脉四逆汤、四逆散;
厥阴病提纲,四逆汤、白头翁汤。

《伤寒》全部条文主要是六经病的提纲及方证条文。太阳病的方证最多,少阴病次之,主要考点在方证。如我上文所说,以原文选方为重点,在我们的官方指导用书中,其实谈《伤寒》的考点谈的很细,这里只能做大致的总结,具体还是要自己根据视频授课来掌握,背诵原文也非常重要。

按照考分的分布,方证4-5分,提纲0-1分。下面分条简述。
关于提纲,背诵的同时,重提纲中的引申意,阐述该经病的核心条文,在笔记中也有重点释义,这里不再赘述。

1、太阳病: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阳明病: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3、少阳病: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4、太阴病: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5、少阴病: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6、厥阴病: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伤寒》方证,方其实基本在方剂中都有,除了方证选方的情况(原文一定要背诵),这里考察考点细节会比方剂更加深入一些。同时要结合《伤寒》的语境情况作分析并延伸。

桂枝汤中考点有何为“阳浮而阴弱”(卫阳浮盛、营明失守),营卫不和证和气虚自汗的区别(有邪无邪),同时对桂枝汤的调护方法,配伍比例,辨证要点也要求掌握。

葛根芩连汤考点主要释义“利遂不止”,乃误下后损伤胃肠,邪气内陷所致;“脉促”,即脉数而急促,反映人体阳气盛,有抗邪达表之势,表邪未能全部内陷,故日“表未解”。“喘而汗出”指的是大肠有热,上蒸于肺,迫津外泄。既有表邪未解又有里热下利,故可称之为里热夹表邪的下利,即“协热下利”。葛根黄芩黄连汤证又称“三表七里证”。同时要掌握其辨治要点。

麻黄汤理解“无汗而喘”:其喘与毛窍闭塞相关,方为方剂第一方,其配伍、辨治要点一并要求掌握。

小青龙汤是太阳伤寒兼水饮(咳吐清晰白色痰涎),和大青龙比较:大青龙汤是表寒里热,不汗出而烦躁——因郁热,石膏量大。除了小青龙的辨治在方剂中也有强调,重点考察在比较:太阳病的喘证五方:
1、麻黄汤——无汗而喘,因风寒束表,肺气郁闭所致;2、小青龙汤——咳而微喘,饮邪射肺所致;3、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营卫不和,肺寒气逆所致;4、麻杏石甘汤——汗出而喘,因热邪壅肺,肺热气逆所致;5、葛根黄芩黄连汤——喘而汗出为大肠有热,上蒸于肺,迫津外泄。

五苓散的太阳蓄水证是因太阳表邪不解,随经入腑,致使水蓄膀胱,气化不利(水液潴留,不能为人体所用,所以在下小便不利,在上口渴欲饮但吐),证属表里同病,而以里之膀胱气化不利为主要病机。五苓散主要和猪苓汤比较:猪苓汤为阴虚化热,阴虚的水热互结,用之育阴清热利水。

小柴胡汤是重点方,柴胡四症: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邪不在表,也不在里,汗、吐、下三法均不适宜,只有采用和解方法。用小柴胡汤和解之,煎服要求“去渣,再煎”使药性和合。

小建中汤是伤寒里虚,心中悸而烦,用本方建中补虚,调补气血,安内攘外体,现“培土生金”的思路。里虚有邪,但是不可攻邪,建中补虚,益气血生化之源,正气充盛,则邪气自退,烦悸自止。

小陷胸汤是痰热相结(多为伤寒表邪入里,或表证误下,邪热内陷与痰相结而成),治疗宜清热涤痰开结。注意和大陷胸汤鉴别(方剂篇)。

生姜泻心汤是胃虚不化,水气致痞。注意几个方的鉴别:甘草泻心汤为见痞、呕、下利之外,又见水谷不化,心烦不得安,是胃中虚,客气上逆。半夏泻心汤为小柴胡汤证误行泻下,损伤中阳,少阳邪热乘虚内陷,以致寒热错杂之心下痞证。辛开苦降法的黄连汤(下寒为主)与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上热为主)证均为上热下寒证。

旋覆代赭汤胃气已虚,兼之土虚木乘,肝胃气逆,则噫气不除。治宜旋覆代赭汤和胃化痰、镇肝降逆。白虎加人参汤胃热(白虎)弥漫,津气两伤(人参)。白虎汤证脉洪大有力,白虎加人参证脉洪而芤——热邪已耗气伤津。炙甘草汤为心阴阳两虚,心阳虚鼓动无力,心阴虚脉道不充,心之阴阳俱不足故脉结代。

阳明病的茵陈蒿汤为何见黄:湿热二邪相合于内,熏蒸肝胆,疏泄失常,胆汁外溢,故见发黄,其黄色鲜明如橘子色。较栀子柏皮汤为湿热弥漫三焦,热盛为主;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证为外有表邪郁遏,病势偏表。

白虎汤三阳合病但重在阳明经,故清热泻火。阳明热证需禁发汗,禁温针,禁攻下,禁利小便。大小承气汤注意三承气汤的鉴别。用小承气汤,用微和胃气之法,和则通,通则顺,顺则腹满可解,但不能大泄大下,使正气虚弱,无力推动,则更加滞塞。

少阴病的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反发热”,乃少阴阳虚复感外邪所致,本证为少阴寒化兼太阳表证,法当表里双解,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温阳解表。黄连阿胶汤为少阴阴虚火旺,心肾不交,治用黄连阿胶汤滋阴清火,交通心肾。本方体现“泻南(心火)补北(肾水)”法。

真武汤为少阴阳虚水泛,注意真武汤和附子汤(少阴阳衰阴盛,寒湿阻滞筋脉致骨节疼痛),真武汤和苓桂术甘汤(病位在脾,脾失健运水气内停之眩)的鉴别。通脉四逆汤为阴盛格阳(内真寒外假热)之证。四逆散是阳郁厥逆,本证的“四逆”是肝郁气滞,阳气内郁不达四肢而致,证属实属郁(四逆汤为阳衰阴盛,四逆散为阳气郁遏在里)。

厥阴病的四逆汤见手足厥寒,重点注意《伤寒论》厥证的辨别:
①热厥:四肢虽厥,胸腹灼热,用白虎汤或承气汤;②寒厥:下利清谷,脉微欲绝,用四逆汤;③痰厥:气上冲喉咽不得息,用瓜蒂散;④水厥:心下悸,用茯苓甘草汤;⑤血厥:手足厥寒,脉细欲绝,用当归四逆汤;⑥蛔厥:时烦时静,有吐蛔史,用乌梅丸;⑦气厥:头寒,下利后重,用四逆散;⑧下焦冷结致厥:腹满,按之痛,用温灸关元,口服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白头翁汤的“热利”是指热性下利而言。由于肝热下迫大肠,湿热内蕴,气滞壅塞,秽浊郁滞,欲出不得所至。治宜白头翁汤清热燥湿,凉肝止利。这里要注意热利三方证的鉴别:
①白头翁汤证因厥阴肝热下迫大肠所致,故其下利便脓血,腹痛,里急后重明显,治疗用清热燥湿,凉肝解毒法;②黄芩汤证由少阳胆热下迫大肠所致,故可见少腹绞痛,下利口苦咽干,目昡等,治疗用清热止利法;③葛根芩连汤证由太阳表热下迫大肠所致,兼有太阳发热恶寒,汗出而喘症状,治疗采用清热止利,兼以解表之法。

《金匮》全部条文,主要为病证,对病证的描述和方证都有一定的篇幅,相对还是方证更多,分值也是5分左右。重点注意方证的原文背诵。

通篇考试节选大概内容为:疾病的治法治则、病因三条、急性病慢性病治则、湿痹证候及治法、防己黄芪汤、百合病病因病机治法治则、百合地黄汤、中风病病因病机、桂枝芍药知母汤、黄芪桂枝五物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麦门冬汤、小青龙加石膏汤、胸痹心痛病因病机、瓜蒌薤白白酒汤、厚朴七物汤、干姜苓术汤、痰饮四分类、苓桂术甘汤、肾气丸、水气病、水气病治疗大法、越婢汤、黄疸病、半夏泻心汤、桂枝茯苓丸、当归芍药散、产后三病、半夏厚朴汤、甘麦大枣汤。下文分别论述: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论述杂病的治疗法则,强调“既病防传,先治未病之脏”思想;并且提出病因三分类,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段3提出急性病慢性病治则,一般当先治其卒病,后治其痼疾。

痉湿暍病脉证第二段1提示湿痹的证候及治法(治当利其小便。小便得利,则里湿去,阳气通,湿痹亦除。)段2防己黄芪汤是素体气虚(黄芪),外感风湿(防己),本方仍属微汗之剂,故方后云“温令微汗,差。“但表虚发汗,必基于托阳益气,调和营卫上面,使卫气振奋,驱邪外出,宜加注意。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指出百合病是一种心肺阴虚内热的疾病,应着眼于心肺阴虚内热,以养阴清热为法,切不可妄用汗、吐、下,以免更伤阴液。百合病的病机,是心肺阴虚内热,方用百合地黄汤。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中注意桂枝芍药知母汤(温阳行痹,祛风除湿)。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中血痹:局部肌肉麻木,与风痹的症状不同,前者以麻木为主,后者以疼痛为主。治以黄芪桂枝五物汤温阳行痹。段2的虚劳病因阴损及阳(遗精),和阴阳止遗泄,当为首务,故用桂枝汤调和阴阳,加龙骨牡蛎潜镇摄纳,如阳能固摄,阴能内守,则精不致外泄。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麦门冬汤治虚热肺痿,培土生津。外寒内饮,郁久化热的肺胀治以解表化饮之法,兼以清解郁热,用小青龙汤,佐少量之石膏以清郁热。以上所述方证,还是以背诵原文为主,方结合方剂学掌握即可。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胸痹心痛病因病机重点理解“阳微阴弦”,即是正气不足,而邪气盛实的典型脉象。反映了胸痹、心痛的病机:上焦阳气不足,下部阴寒内盛,阴乘阳位,痹阻胸阳。心痛者,以其病位近于胸,界于中上二焦,其病机亦然。治用通阳散结,豁痰下气之法。用薤白、白酒温行阳气,栝实下痰宽胸。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节选腑实兼表的厚朴七物汤,太阳表邪未解兼见阳明腑实,所以用表里两解的厚朴七物汤(桂枝汤去节药合厚朴三物汤而成)治疗。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的干姜苓术汤也叫肾着汤,在内科学腰痛中也有,肾着,即寒湿痹着于腰部所致,因腰为肾之外府,故名肾着。治以干姜苓术汤祛除腰部经络寒湿为主。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是重点,注意痰饮四分类(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在中诊第十单元也有涉及,主要是区分部分。脾虚失运,饮停心下选用温阳化气,健脾利水的苓桂术甘汤。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讲下消:小便反多者,水消于下,故名下消也,选肾气丸从阴中温养其阳。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提出水气病五种类型分类,水气病的两个治疗大法——开鬼门,洁净府,同时节选风水夹热的越婢汤方证。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黄疸病,脉缓主湿,湿性粘滞,阻碍气机;久郁化热,熏蒸于外,因而发生黄疸。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的半夏泻心汤临床很常用,病机为寒热错杂致呕,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扶正祛邪。

最后的妇人三篇,会有考题,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癥积不去,漏下不止,只有去癥,オ能使新血得以养胎,故用桂枝茯苓丸消瘀化癥。同时肝脾失调,气血郁滞所致的妊娠腹痛选方当归芍药散主之。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产后三病——一者病痉,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难,在妇科也有重点强调,必背内容。妇人情志疾病梅核气的半夏厚朴汤(痰气郁结)、妇人脏躁的甘麦大枣汤(心神失养)在内科病“郁证”中都有涉及。

《温病》条文《温热论》10条,《湿热病篇》7条,《温病条辨》13条。《温热论》主论述卫气营血辨证体系及治法,以熟读加释义为主,其实文章已经较为白话,很容易理解。《湿热病篇》提示湿热诸证的证治,这里以选药为主。《温病条辨》和《伤寒》类似,以考查方证为主,《温病》全部分值是5分左右。

其中《温热论》为叶天士口述,其弟子顾景文执笔著录,全文十分简短,仅四千余字。为温病学说的奠基性著作。叶氏在此书中提出了温热病的卫气营血辨证体系,并论述了卫气营血相应的治法。此外,叶氏对通过观察舌象、皮肤斑疹及验齿来诊断温病的病情及判断预后方面也有独到的论述。

《温热论》原文熟读即可,不再一一赘述,主要注意条文8论温病的纲领,阐述了治疗大法是重点考点,在卫汗之可也,使用辛凉透汗轻解法;到气才可清气”,治疗应以“清气泄热”为主;入营犹可透热转气,使营分邪热转出气分而解;“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针对血分证热毒炽盛,耗血动血、热瘀互结的病机特点,治疗用“凉血散血”治法。

其中湿热病篇》湿热病为卫气同病,在中上二焦,湿重于热。后条文逐一论述阴湿(湿邪伤表尚未化热)、阳湿(湿邪伤表,湿已化热),湿热阻遏膜原、湿热已解而余邪蒙蔽清阳导致胃气不舒、湿伏中焦始见化热、中焦湿渐化热等的证治。

注意个证的用药区别:阴湿(无清热药,以藿香、香薷、苍术皮等芳香辛散为主)、阳湿(加滑石、大豆黄卷、茯苓皮、白通草淡滲利湿、泄热达下),湿热阻遏膜原(类达原饮)、湿热已解而余邪蒙蔽清阳导致胃气不舒(极轻清之品藿香叶、薄荷叶、鲜荷叶等)、湿伏中焦始见化热(类三仁汤)、中焦湿渐化热(辛泄佐清热:蔻仁、半夏、菖蒲——辛泄;大豆黄卷、连翘——清热;六一散、録豆衣——淡渗利湿)。

其中温病条辨》进一步建立了完全独立于伤寒的温病学说体系,创立了三焦辨证纲领,由上及下、由浅入深。本篇主要考察方证,条文记忆为主,一般考2分左右。具体:

温病血分的犀角地黄汤合银翘散;温病营分的清营汤去黄连;邪入心包的牛黄丸、紫雪丹;湿温初起(中焦病最多,以湿为阴邪故也,当于中焦求之)的三仁汤方;阳明温病的白虎或承气;阳明腑实兼证的多法;阳明温病的地三黄汤;温病后期真阴耗伤的加减复脉汤;阴温病后阴虚邪盛的黄连阿胶汤;温病后阴邪入阴分的青蒿鳖甲汤。最后讲外感与内伤的治则及三焦治疗大法: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总结其方,吴氏以温邪易耗阴液为立法的依据,倡导养阴保液之法,并据临床实践,提炼叶天士医案温病治法,化裁处方,以切实用。如分出清络、清营、育阴多种治法;又以银翘散为辛凉平剂,桑菊饮为辛凉轻剂,白虎汤为辛凉重剂,使温病治法用方层次清晰。

四大经典的分析只能从这些角度做简单的分析,掌握以上,20分中的16分问题不大,在细节上可以做取舍,第一年考,目前不知道具体考试难度如何,只能做如此推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