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收藏 浅析《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思路

 风声之家 2021-10-26
原创 徐远怀 星光片羽 2021-10-25

作者:徐远怀

文章字数:3600字 

阅读时间:约15分钟

注:为书写方便,把“第···条文”省略成“数字.”——如“1.”代表“第一条”

1.条首先提出典型的太阳病,有“脉浮,头项强痛,恶寒”的证——属于“总”的写法。

2.3.条,说出太阳病两个类型,一个是“汗出,恶风”阳虚的中风证,一个是“恶寒、无汗”阳实的伤寒证,其中伤寒最突出的还有“体痛”——属于“分”写。

4.5.这两条是说表病会不会传变,4.说出传变的前驱“欲吐,烦躁,脉数急”,没有此症状,脉静者不传,5.说出传变后出现的典型情况“阳明、少阳证”,即是说有这情况就是传变了(少阳、阳明具体证候在后文,这里是概括凝练,不赘写)。

注意:4.5.在这里奠定了伤寒论的思路基础,就是我们要学会用动态的思维来看疾病的发展,后文会涉及很多由太阳病传变到其他经的条文,比如冠以“太阳病”为开头,实际病已传变了

6.在这里要说不同与太阳病的温病,前面已经把太阳病概括出“脉浮,头项强痛,恶寒”这三大证后,又分析两种情况及传变与否了,这里论述类似太阳病但实质上是温病,以热、丧失津液为主,即“发热不渴,不恶寒”的温病,“身灼热,自汗出”的是风温,这种病不能再消耗它的津液,不然“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上面1——6条已经把什么是太阳病,太阳病的类型是什么,疾病的传变,疾病的鉴别一并说清,下面7.条前半部分则是要明白病的阴阳属性,“发热恶寒发于阳,无热恶寒发于阴”,由此可知太阳病是“阳病”,“阴病”后文会提,这篇主要讲太阳病。到此太阳病就差病的转归未提。

7.后半部分,以及8.9.10.补充太阳病什么时候会愈,一个是“阳病”以七天为参考。在8.出现“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如果发现疾病有复发的苗头“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9.说出太阳病常常在“巳至未上”,10.说出有经过治疗后表解,身体不舒服一段时间,到十二日也就好的情况。需要说明的是太阳病有自愈的情况,但不是说自己让它自愈而不去治疗,遇到病还是要治疗,不是说人人能够自愈。

11.要辨别寒热真假,补充7.只说到看病性是否“阴阳”的情况,此外,要注意是后文会有具体条文提到辨别表里、虚实,到时“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便在太阳病具备了,由此可知全文都在说明《伤寒论》是以八纲为基础的,而不是《内经》中的六经

1——11.已经把理论的东西全说完了,下面开始要讲太阳病的具体治疗,下文以典型的桂枝汤来说明,其中包括思路及治法。

12.这条文开始以“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出,阴弱者汗自出”提出,这里的病机是在说明太阳中风符合桂枝汤的立方,符合桂枝汤调和阴阳、调和营卫的作用,所以用桂枝汤来治疗。要明白的是桂枝汤放在太阳中风中,就说桂枝汤是发汗解表的方剂——这是不行,不能这样去理解。在后面16.特别提出“桂枝本为解肌”,53.54.提出桂枝汤在于调和营卫,所以桂枝汤不是发汗解表的方剂,有发汗的作用但不是主要目的,只是太阳中风的发病符合桂枝汤的治疗,所以用桂枝汤,因此这一条开头说到脉,而到了麻黄汤第35.条文时,他不说脉,目的就是与13.对比。

13.这一条赶紧补充上面说法,让读者千万别误会了,13.35.,就是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一一的对比起来,两者共有“头痛发热、恶寒/恶风”,不同在于太阳中风是“汗出”,伤寒是“无汗”同时有各种痛。例外要特别说明,“头痛”是判断是否有表证的重要指征(体现在1.13.35.56.等),无论太阳中风还是伤寒,但要明白的是有头痛却不能一定说有表证。

14.讲桂枝加葛根汤,有“汗出,恶风”情况,出现“项背强几几”,要用葛根,仲景特别安排条文在这里提示要注意病位与用药。

15.误下后,有表证的,“其气上冲者”还得用桂枝汤,这里只能知道“气上冲”可用桂枝汤的情况,仲景还没说出道理,他放在后面,需要伤寒论全篇看后前后对比才得出(如与桂枝甘草汤的区别)。

图片

16.这条文是重中之重,与后面58.“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一起是《伤寒论》全书的书眼,16.前部分“太阳病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仍不解”这里不再是要表达表证未解,是要表达“此为坏病”,所以要特别注意了,虽然说是在疾病初期治疗,但现在疾病已经变化了,可能是传里或是传阴了,总之不能轻易用“桂枝汤”即“桂枝不中与之”,得出“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后半部分就说出了桂枝汤的本来面目“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然后特别嘱咐“常须识此,误令误也”!至此,我们知道11.讲的是太阳中风的病机符合桂枝汤而用桂枝汤,桂枝汤不是以发汗解表为目的的!

下面就要开始讲“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具体操作,共同点都是用到桂枝汤的显证,太阳病上篇讲的是桂枝汤最明显的情况,后面几篇就不是了。58.“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提出来后,后面条文就越来越不是桂枝汤,越来越不是麻黄汤了,用药越来越丰富了,因为后文将全面体现“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17.提出酒客得病不用桂枝汤的特殊情况。

18.19.是一起看的,喘家得太阳病,桂枝汤基础上加厚朴杏子(18.条),凡喘家服用桂枝汤后出现吐的,就会吐脓血(19.条)。

19.是发汗后,卫外不固,阳气外跑的情况,要加附子回阳,这里用黄芪没用,达不到止汗的作用。

21.22.一起,“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汤”,出现恶寒阳虚情况加附子。

23.讲桂麻各半汤,条文很长,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上)“太阳病,得之八九日(疾病已经过一候,是不是要传变?),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没传到少阳),清便欲自可(没传到阳明),一日二三度发,脉微弱者(是2.的脉静,说明病没有传变),为欲愈也”。这前一部分符合11.“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中)“若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此时是坏病了)”。

(下)“面色反有热色者,为未解也,以其不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麻各半汤。”虽然是“坏病”但留有轻微的表邪未解,用小汗出的方法去解。

下面24.25.26.都是服桂枝汤后的变证,要注意前文奠定的基调——是否有传变?要随证治之。

24.讲初服桂枝汤时,邪一下子无出路,需要“先刺风池、风府”,还可用桂枝汤的情况。

25.讲两种情况,一种“大汗出,脉洪大”继续用桂枝汤。注意:“脉洪大”是阳明病的情况,这里可能是传抄错误,应是“脉浮”,如果按桂林古本的《伤寒论》,那么这里是“大汗出,脉洪大者,与白虎汤”,条文后部分讲另一情况,“如疟状”,可再发汗解表,但是不能用原来的桂枝汤,而是桂二麻一汤。

26.服桂枝汤后出现丧失津液,“大烦渴不解,脉洪大”,用白虎汤清热加上味人参补津液的情况。

提醒:太阳中风与伤寒治疗后愈后,人体表现出来的情况截然不同,中风是人本来“正虚”,愈后容易表现出“寒热往来”,就是恶寒和发热哪个多哪个少的情况,侧面表现服药后人还是“正虚”的,正邪交争才出现这样的,疾病会传变或复发,需要防护。

说到这,上面“坏病”变证后可用典型的桂枝汤类就说完了,当然《伤寒论》后文还会用桂枝汤类的情况,但不是主要了。后面27.28.29.三条是慎用发汗的情况,甚至是连不是以发汗解表为目的桂枝汤都要慎用。

27.讲津液缺乏,不足以发汗,“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阳指津液),不可发汗,宜桂二越一汤。”

28.小便不利不可轻视而孟浪发汗,“服桂枝汤,或下之,仍(说明这病不是用桂枝汤、下之)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29.津液丧失,阳虚明显,不可用桂枝汤(就不是让你发汗的)。“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无汗,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为误也”!29.后半部讲用甘草干姜汤复其阳,芍药甘草汤解痉挛,里有实用调胃承气汤,或是遇到糊涂医生乱治,有用到四逆汤的情况——具体体现“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30.就是对前面的29.的解释。

自此,《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的思路就讲完的,有1——11.高度的凝练写出开篇,涉及读伤寒的基调,即要明白疾病会传变(3.4.条文)、疾病需鉴别(6.条文)、疾病的愈后(8.9.10.条文),此外,看病过程中要注意阴阳(7.条文),注意寒热真假(11.条文),后文还会体现出注意表里(25.26.条文),虚实(29.条文)——因为表里虚实在3.4.条文说传变道理时有所隐藏体现,故没有特别用条文说出,后面个篇也将会在具体条文中体现,从而把八纲辩证贯穿《伤寒论》全篇。

12.起,说典型用桂枝汤类的情况,但要特别注意《伤寒论》全书的书眼在16.条文体现“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且要提醒的是后文58.条文“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与这一16.

条是构成全书的书眼,而在《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三篇中起到分水岭的作用。

作者介绍:凤城郎中,远怀中医,温煮经典,崇尚岐黄。

徐远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