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豪刘禹锡与嘉兴

 天一角458 2020-08-21

诗豪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著名诗人、政治家。刘禹锡的父亲在天宝末年为避安史之乱举族迁往苏州府嘉兴县。代宗大历七年,刘禹锡出生在嘉兴。

  他从小聪敏好学,很有教养。《刘氏集略说》云:“始余为童儿,居江湖间,喜与属词者游,谬以为可教。视长者所行止,必操觚从之。”刘禹锡晚年在《送裴处士应制举》一诗中回忆自己少年时代在嘉兴生活的情景:“忆得童年识君处,嘉禾驿后联墙住。垂钓斗得王余鱼,踏芳共登苏小墓。此事今同梦想间,相看一笑且开颜。”诗中提到的“嘉禾驿”依然尚存。

  德宗贞元九年(793年),刘禹锡与柳宗元同榜登进士,又举博学宏词科,授太子校书,升监察御史。贞元十一年登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书,开始踏上仕途。贞元十六年入杜佑幕掌书记,参与讨伐徐州乱军。这使刘禹锡有机会经历了几个月的军旅生活。十八年调任渭南县主簿。次年任监察御史。

  贞元二十一年(当年八月改元永贞)一月,德宗死,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等人推行一系列改革弊政的措施。刘禹锡当时任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王叔文特别器重刘禹锡,称其有宰相器,并“引禹锡及宗元入禁中,与之图议,言无不从”。他们共同发起“永贞革新”,提出罢宫市,罢五坊小儿,罢盐铁使月进钱,欲剥夺宦官的兵权,抑制藩镇的势力等改革措施。韩愈后来记载这段历史时说“百姓相聚欢呼大喜”、“人情大悦”,说明这些措施当时得到人民的拥护。

  革新只进行了半年,就遭到宦官、藩镇的强烈反对。顺宗被迫退位,宪宗即位。九月,革新失败,王叔文赐死。刘禹锡初贬为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行至江陵,再贬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旧唐书》载,刘禹锡“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情性。蛮俗好巫,每淫祠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故武陵溪洞间夷歌,率多禹锡之辞也。”

  在贬官期间,刘禹锡仍然不忘当年的政治抱负,其《秋词二首》之一:“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这首诗摆脱悲秋俗调,表达自己顽强的意志。元和九年(814年)十二月,刘禹锡与柳宗元等人一起奉召回京。次年三月,刘禹锡写了《元和十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诗:“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得罪执政。

  宝历二年(826年)冬,刘禹锡从和州奉召回洛阳。途经扬州,与白居易相逢。白居易在酒席上赋诗言怀,情绪比较低落。刘禹锡当场写了一首答诗: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作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这就是著名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白居易原诗的颈联是“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磋跄。”刘禹锡的“沉舟”一联,显然包含着对白居易的劝勉之意。这首诗是刘禹锡一生文学创作的重要转折。

  大和元年(827年),刘禹锡任东都尚书省主客郎中。次年,调长安任主客郎中。他一到长安,就写了《重游玄都观绝句》:“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这首诗抒写了屡遭打击而始终不屈的意志。以后历官苏州、汝州、同州刺史。从开成元年 (836年)开始,改任太子宾客、秘书监分司东都的闲职。会昌元年(84年),加检校礼部尚书衔。世称刘宾客、刘尚书。

  刘禹锡是唐代著名诗人,生前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刘白”,白居易则称他为“诗豪”,极为服膺。刘禹锡诗的题材广泛丰富,社会现实、前朝史事、时事政治、个人经历、风土民情、山川景物,都有所涉及。这些诗,大多植根于现实生活,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刘禹锡的诗,无论短章长篇,大都简洁明快,风情俊爽,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直气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