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处暑夜深凉,容易诱发五更泻,健脾、补肾要多用此方法!

 369蓝田书院 2020-08-21

本文导读 

处暑

处暑断暑初秋时,七月流火向西移。

莫怨清风不作客,夜后偷偷闹肚子。

处暑,《七十二候集解》曰:「暑气至此而止也。

今年8月22日为处暑,斗指申(即南偏西60°),此时太阳直射点已经退到N11°28′-了,并且还会持续南移,北半球所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将会呈指数递减,也就是说天地间的阳气呈急剧衰减的状态,目前种种迹象无一不在表达暑气至尽头,凉秋渐将就


处暑气候

处暑的气候见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

一候,鹰乃祭鸟。」

这个很形象,是指这个节气到来之后,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陈列在一起,形似拜祭;实质上这是积蓄以养冬 

二候,天地始肃。」

到了二候,肃杀之气微微显现,百草结子而后枯,即将迎来一派萧条之象。

三候,禾乃登。」

即秋高气爽,稻谷已经成熟并丰收。

由三候可以观察到,秋景渐渐就浓了。随着北方蒙古高气压蠢蠢欲动,入夜至清晨,已初见寒风。此时成都、昆明的气温也应都该凉透了,唯有岭南地区还苦苦撑着,虚张声势,装着暑热未去的样子。

《诗经·幽风·七月》,诗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所谓的「火」是指大火星,又名心宿星。而「七月流火」是指七月开始,心宿星开始偏西下沉预示着夏去秋来,天气渐凉

这颗星星下沉后,北半球的平均温度会随之下降,长江以北降水量也明显减少,岭南地区秋雨纷纷。忽然一夜秋风过,依然能扬风起尘,雨无留痕,燥令初显。

这就是处暑的气候。

处暑养生

处暑,断暑,正值初秋之时。初秋,南方虽热,北方已经见凉。在南方也只是白天很热而已,到了午夜以后,凉风总会在不经意间,偷偷从窗口窜入,逮着那些睡觉不盖被子的人,冷其肚脐,令人泄泻。

至于为何会秋后腹泻,中西医有各种说法。

现代医学认为主要是因为夏季炎热,消耗太多了,入秋后凉爽,人体肠道抵抗力低下的情况下,容易感染细菌而腹泻。

而大部分中医认为,夏季阳气在外,阴寒在内,肠胃本就不足,再加上夏季人们喜欢喝寒凉冰镇啤酒和汽水,这些寒湿浊气滞留在肠胃之间。到了午夜过后,遇到秋之凉气感于肺,合于大肠,同气相求,寒凝聚水,因而涌泄。

入秋以后,是容易流行腹泻,但与一般腹泻不同的五更泄,如无意外,每年到了这段时间总会不约而至,无情地复发。

何为五更泄泻?

五更泄泻,又名鸡鸣泻、晨泻、肾泻,最早见于《丹溪心法》:「有每日五更初洞泻,服止泻药,并无效,米饮下无味丸,或专以五味子煎饮,亦治肾泻;虽省即饮食忌口,但得日间上半夜无事,近五更其泻发作,此病在肾,俗呼称脾肾泻。」

病因病机如何?

第一、脾肾阳虚

这种情况多见于老年人,或者房事不节,平时还慵懒懈怠不运动的年轻人。

在《医学三字经·虚劳篇》中有云:「虚劳病,从何起。七情伤,上损是。归脾汤,二阳旨。下损由,房帏迩,伤元阳,亏肾水。肾水亏,六味拟。元阳伤,八味使。」

上焦易为七情所伤,自上而下是为耗,过脾不治;下元易为六欲所损,自下而上是为漏,过脾不治。一耗一漏,此为两伤,直损脾肾。

脾肾阳虚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遭受蹂躏,日积月累而成。阳气虚衰的情况下,在下不能汽化津液,在上不腐熟五谷,因而未化的水谷津液泛于肠间,稍微腹痛即作,流衍不止。因为每日五更时分,天地至寒,因此最容易发作。

第二、脾虚湿盛

《黄帝内经》云:「脾者,喜燥恶湿也。」若脾虚湿盛,体内阳气收到遏制,脾胃运化无权,导致水谷与湿滞之气勾搭在一起,从而阳气下陷,中焦亦会为脾湿所困。

到了黎明五更时分,天地阳气正在上升之时,脾阳不能随之上升,阴湿阻滞而下泻。

这种情况,可以因为夏天大热,经常喝冰镇饮料和啤酒,晚晚夜宵,导致脾阳受损,脾湿壅滞,秋后发作。

第三、肝气乘脾

这种情况,多为情志所伤。其人平时素体虚弱,饮食不节,加之忧思伤脾,脾胃受损,肝木乘之。到了五更黎明时分,肝木乘土,脾失健运水谷不化而痛泻。这种腹泻相比前面两种,虽然较为疼痛,但通常还是会一泻而安。

不管是哪种类型的五更泻,都有一个共同点:肠鸣即泻,或痛或不痛,泻后即安,大便不成型,无黏液和脓血。

治之奈何?当以艾灸!

艾灸是阶段很流行的非药物疗法,相比服药而言,显得更加有效和安全。那么具体应该如何操作呢?

·脾肾阳虚者:取「鼎下加火」之意,温温补之,令火热在下,而寒气在上,《易》名之为「泰」。

取穴:命门、石门、关元、气海、神厥、中脘等。采取悬灸温补,徐徐而不欲去的方式,使机体寒气徐徐而散,脾肾阳气得以旺盛。

·脾虚湿盛:当取「补其虚,泻其实」。采取麦粒悬灸的办法,取其锐气,在人体足三里、丰隆等穴。但此法有一定的风险,建议在专业人士指导下使用。

同时在神阙、气海、关元等穴位悬灸,以补阳气,最后再在命门穴悬灸,以温脾肾。

·肝木克脾:采取「培土泻木」的办法,也就是用麦粒灸泻法在太冲处悬灸,锐气穿之,如针眼大,然后在中焦各穴游走悬灸,缓通经络,温补脾阳,使得脾气足,肝木无以乘之。

灸法与有直接在皮肤上着肉灸和悬灸两种,因着肉灸留痕,悬灸不留痕,一般只建议悬灸。

麦粒灸,顾名思义,使用时将艾绒用食指与拇指成麦粒大小,甚至更小,用镊子夹着,然后点燃。

与一般艾灸不同,麦粒灸在于其点燃后火力只有针头细细一点,离皮肤很近都不觉得热,再近点就感觉像蚂蚁咬一样,痛感尖锐,并能在短时间内熄灭,痛只一瞬。也因其锐,麦粒灸多以泻实邪为主。

灸无定法,若能辨证而用之,效果便能如期。艾灸之后,搭配一些辅助养生药膳,那就更好了。那么该推荐什么药膳比较好呢?

节气汤膳

温补脾肾汤(怀山双子汤)

[食材]温县垆土铁棍山药干10克、芡实10克、莲子5克、山楂1克,陈皮1克,元贝7粒,腊鸭肾半只,猪展肉300~400克,小黄姜适量。

[做法]先将猪展肉切至麻将大小,洗去血污,再用80°的热水汆水洗去血污,可以反复一次,备用。

腊鸭肾切至纸板薄,加入适量水和以上材料一起隔水蒸炖1.5小时,即可食用。

[风味]微酸、甘美。方中用极少山楂,微酸以顺应秋收之意,且山楂能够化肉,令食肉无滞,虽不重要,但作用很大。

[功效]温补脾肾,涩肠固精止泻。主要用于预防初秋脾肾两虚,容易泄泻者。

[方解]

山药,味甘,微涩,平;归肺、脾、胃、肾经;功能补肺健脾、益肾固精,长期用于肺肾不足,脾胃功能失调诸证,因其性固,婴幼儿长期过量服用会导致排便困难,腹胀而无便意,但脾虚腹泻之人最宜食之。   

芡实,味甘、涩,性平。归脾、肾经。功能健脾祛湿,益肾固精。主要用于脾虚泄泻,日久不止;又能用于肾虚遗精,小便不禁。   

莲子,味甘、涩,性平。归脾、肾、心经。主要用于健脾止泻,益肾固精,养心安神。莲子、芡实相须为用,共凑固涩下元之效,能有效地涩肠止泻,炒用功效益加。 

山楂,活血化瘀,开胃消食,少少与之,亦能化肉之浊腻,使汤之风味更佳宜人。

节气养生让人感觉奥义无穷,操作起来其实挺简单的。顺之则生机充足,疾患消匿无踪,欢迎持续关注,持续学习节气养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