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小浩:形意二十四法讲解

 无名老熊 2020-08-22
(作者张小浩,本文系作者独家授权武文化首发的稿件,转载须注明文章来源。)   

2002年初冬,洛阳工业高专武协举办成立十周年庆典,彼时工业高专武协的会长白春雨、王德忠、马天顺三位兄长目光高远,率先向洛阳其他高校武协发出邀请,请各家高校派员参与,遂促成了洛阳高校间第一次武术交流,我当时与习少林的艾立军、习陈氏太极的王乾飞二兄弟参与。
此会遇见了彼时刚刚成立的洛阳师范学院武术协会会长金海声老兄,其也是陈氏太极传人。此后各高校武协之间均以师兄弟相称,少年心性,对武林、江湖仍有憧憬,颇有点笑傲江湖中“五岳剑派、同气连枝”的感觉,而今思之,不禁莞尔。
此后十八年,毕业、工作、结婚、生子,当年少年,如今均已步入中年,然而武术之爱,深入骨髓。尤以金海声、王德忠二兄痴迷为最,金师兄入陈小星先生门户,王德忠则拜师张志俊哲嗣张鹏先生门下。
前者金师兄组织了一武术交流群,邀我代为讲解形意二十四法。诚惶诚恐,又盛情难却,乃勉为其难,妄言一番,该讲解分了八天,每天讲了一部分。实则学力浅薄,强为解人而已.兹抄录如下:
形意二十四法,原无严格规定,概自李仲轩老人后,方广为流传,然究其本源,亦是形意原本具有之物,并非新发明。本篇讲解之二十四法,取照李仲轩老人所遗,致敬老人。

|本文作者示范形意拳三体式

第一天   三顶讲解

承蒙金师兄抬爱,斗胆说点形意拳,管窥之见,权供参考。
形意二十四法,归根结底,是形意拳八须,也就是“顶、扣、圆、毒、抱、垂、曲、挺”,因为每字对应三种类型,所以合计为24种,称为24法,这里面涵盖了拳法的身法、眼法、养气、练胆等多项练习细则。
形意八须和形意八字诀(展截裹挎)互为表里,一个主张万变不离其宗,一个阐述虽静亦有其劲。
24法中的养气、练胆等说法比如(胆气抱身)稍微有些难以解说,届时延后讨论,先介绍“顶”。
形意拳三顶为头顶、手顶、舌顶:
其中头顶和手顶,对应的内核为“展”,头上顶,类似太极拳说的虚灵顶劲,所有的拳法(包括拳击摔跤),在搏击时,如果头没领导,身体就进不去,所以各家把头顶算为拳法的第一要紧,俗话说“钻着头往里进”,练时下颌收住、头上时刻想着往前上顶着劲,其实一来领住劲,二来还有抗打功效,人下颌收住,头上顶,头部的抗击打能力会自然提升。
二是手顶,练习形意拳时,指尖前指,仿佛手指前一寸的地方有个小按钮,这指尖在无形中要奔着它去,练太极拳有形于手指的手法,但很多人,劲到不了手指,为何?像过去打井水时需要引水一样,劲从腰腿起来,想到手指,手指需要前引一下,否则就堵塞住了。手顶,是展字诀的内涵,也可想象自己的手指是一条柳枝的嫩枝,向外伸展、生长。此亦是太极拳掤劲的范畴。
头顶手顶,是展字诀的内涵,其实形意之展、太极之掤,都是发面一样向外膨胀、发芽一样向外鼓胀的意思,因为从内到外,也是内劲的基础。洋人拳击用惯性力,中华内家多用内劲,此根本不同。
最后说舌顶,舌顶是内气之法,人身发力,根源的内部支撑是胸腹的内气压,否则承受不住,所以与舌顶上下相对的是提纲,人身像个两头开口的气球,上口在喉、下口在前后阴,舌顶住,是扎紧上口,提肛是收紧下口,两口扎住,自此维护住内部胸腹气压,所谓的舌顶如吼狮吞象,狮子大象的声音都是往躯体里走的,而不是小孩子一样往外乱喊的。
久久练习舌顶,会领略内气,不但胸腹不怕击打,发劲也有了支撑,而内气升降也因此不至于外泄。只是舌顶不可过分,舌顶的位置,可用发“儿”这个音时,舌尖顶的那个位置,在那轻轻抵住即可,因为有时发力要伴随发声,故此不能顶死。

第二天 三扣讲解

昨日承蒙金师兄邀约,介绍形意拳二十四法,妄解三顶。今日不揣冒昧,再介绍三扣。
三扣是“肩扣则力到两肘,膝胯扣则全身气凑,手足指掌扣则全身力厚”。
三扣就是扣肩、膝胯、手足指掌,因为形意二十四法,主要是从形意拳的桩架三体式来论的,所以如果看过形意三体式,相对更好理解些,但我们主要是太极拳群,就以太极拳式子来举例。
一.先说扣肩,除了竞技跆拳道这种只用腿法的武术,绝大多数的武术,在动手时都是扣肩的状态,比如拳击手,肩头都往中间扣。
与形意拳三体式最接近的太极拳式子,有杨家手挥琵琶,也即陈氏太极的初收和再收,其次有杨家提手上式,也即陈氏太极单鞭转高探马之间的合手式子。然而再仔细看,不只是两臂往内合时用到扣肩,即便是两臂开张姿势,肩扣的要领也不能丢,比如太极拳单鞭,同样需要内扣肩膀。
扣肩一是防守,二是求力道合一,所有的武术,如果两臂的力道不能相互贯通(重点)就会在运动中造成一手重一手轻的态势,也就是偏妥,西洋拳击经常用惯性,故此一拳打出,另一拳往往是衰弱防守的状态。太极拳求所谓不偏不倚,就是此理。比如太极拳单鞭之式,在定式时是应两臂力道一致的。
二.扣膝胯则全身气凑,一方面也是防守(防止提档),另一方面延伸的讲解了肩扣则力到两肘的意义,也就是“全身气凑”,凑就是合。从三节理论上讲,肩是上肢的根节,胯是下肢的根节,根节扣住,扣紧,扣死(不能真扣死了),如同机械上的螺丝拧紧,这样运动起来,根节有力(形意拳称为熊膀),人体的整体性就有所提高。普通人与经过训练的人的分别也就在此处。
举个例子,18年前,初次要见洛阳工业高专白春雨、王德忠、马天顺三位师兄时,因为只电话沟通,未曾谋面,我与一小兄弟,在校门口等,看见有三个人拖着拖鞋的人过来,小兄弟问我,是他们么,我说不是。不是因为穿拖鞋,而是因为那三人腰胯松软,行走软沓。其后白、王、马三位出现,果然或脚步轻捷、或腰胯坚稳。真武人,即便是穿拖鞋,也能走出既轻捷又有力的步伐。
三.手足指掌扣,这里面稍微有点不同,形意拳的手型与不少拳法有异,所谓似抓非抓,似掌非掌,但根本道理和中国拳法一致,就是要惊起四梢,人身血梢在发、肉梢在舌、骨梢在齿、筋梢在手足趾。用时要有怒发冲冠(头顶)、吼狮吞象(舌顶)、咬牙切齿(咬牙)、猛虎扑羊(手指灌劲)的死战之心,如此力道才能脆、才能决断(太极拳发力之瞬间)。为此各家手型虽然各有特色(陈家瓦垄掌、杨家荷叶掌、武家五花掌、吴家柳叶掌),但锻炼指掌的要求,都很细致,都有指尖领劲的要求。
有人说,那指掌扣,和三顶里的手顶,好像冲突,这就涉及内家拳内撑外裹的大要领了。
四.三顶三扣合解:
昨天说三顶,头上顶,手外顶,这都是劲力往外撑拔的体现,二十四法紧接着又开始讲三扣,三扣的整体实质是往内收缩,一个往外撑拔,一个往内收缩,看似悖论,其实是内家武术的精华,内撑外裹。人身筋骨为架,皮肉为衣,架子撑不住,会垮塌,衣服包不住,会外散。武禹襄曰,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行气如九曲之珠。大小太极拳解曰:天地大太极,人身小太极。练拳就是要把外圆内方的架势练出来,练成一个太极球一样。
五.国外武术讲扣
拳击界里美式拳击和俄式拳击各擅其长,是两大派系,其中俄式拳击,曾特别讲究四扣一摆,四扣即是指两肩膀、两膝盖内扣,防护和力道支撑极佳。

第三天 三圆

今天给大家介绍形意二十四法中的三圆,三圆是脊背圆,其力催身;前胸圆,两肘力全,虎口圆则勇猛外宣。
前日介绍的三顶和昨日介绍的三扣,对应的人体状态时内撑外裹,但对于人身来说,总体重点算是训练稍节为主,比如头顶要领,头是躯干的稍节;手外顶,手是臂膀的稍节;以至于手足之扣,仍是稍节,即便是肩扣,肩膀在手臂在根节,但对于整体人身来说,还算是稍节。
三顶三扣,像是画坐标轴时画的Xy轴,锻炼的是人的空间感,简略的说,是对称、对挣,形意拳有言要在“十字之中求生活”,一代宗师里编剧徐浩峰(形意拳传人)借叶问之口说,功夫就两字,一横一竖,这是从十字之中求生活演变出来的哲学句式。三顶三扣在主要的浑身外撑的体验下,求再往里收缩。这也像盖房子,把框架和承重墙打好了,下面就该完成内在的巩固了,这就是三圆要领要解决的。
说三顶的时候,我们说,人体是个两头开口的气球,发力主要要靠胸腹的气压,舌顶上颚和提肛是扎紧两头,但光扎紧这两头,还不足,还要让它(胸腹气压)稳固。
我们常见有些所谓的大师,表演丹田气,抗打功,其实普通人只要保持住一定的憋气,让胸腹气压稳固,腹肌再有点硬度,也完全可以不惧打击,这就像轮胎冲完气,不怕打是一样的。那些大师,只敢拿胸腹抗打,不敢用下巴挨两下,这是句题外话。
三圆如何圆,脊背上的两个肩胛骨要向左右伸展并微微用最外边上的肩胛骨尖,再向前(自己胸前)包裹,想象自己去抱一个大水缸,后背的感觉;然后再把头顶和尾闾下坠(脊柱两头抻拔)要领也加上,后背整个就像以夹脊穴向四面八方展开,成一个圆润造型。这样人的发力就有了圆融的传导,有人称之为七星拱梁(赵州桥了解一下)。
前胸圆,在两肩扣(见三扣)和脊背圆的基础上,将胸骨微微后撤,想象它贴自己的脊柱一样,就可以造成前胸圆的状态。
前胸圆、脊背圆,简述起来即是含胸拔背之义。当两样都做到后,胸腹内气压稳固,把内脏位置相对固定,不会因为剧烈运动而导致内脏移动。这有什么用?节约能量——我们短跑时会发现,因为急促的奔跑感觉内脏上下颤动,跑完胸腹内热的不行。而内家的要义要最大量的减少功率的输出,所以才能有“耄耋能御众”。
前胸圆、脊背圆,自能“呼吸往来气贴背”,但是把前胸圆和脊背圆说的最好的前辈,私以为是武式太极拳的郝月如前辈,他说前胸和后背,要像自行车的内胎和外胎,这真是圆、真是贴。
我自己的看法,人的胸腹背,要像飞起来的风筝,风筝遇风,背是圆鼓鼓撑起来的,前胸胸骨锁骨像风筝骨架,自主撑住,不主管用力就好。
至于虎口圆,陈家很少用此手型,了解一下就好,虎口撑圆时,会感觉拇指食指相互对称,手部的内支撑完成,发力更稳固。

第四天 三毒

所谓三毒是心毒如怒狸攫鼠、眼毒如观兔之饥鹰,手毒如扑羊恶虎。
本来这章想最后介绍。但为了照顾全篇,还是今天讲吧。
三毒之说,听说还有一个版本,称为三敏,即心敏,眼敏,手敏。意即反应快、眼疾手快。个人一向不喜欢,觉得太浅显了。
但不管是三毒还是三敏,训练的目标倒是一致的,即心、眼、手。
三毒的意思,核心点说,是决断、专注、迅捷。再浓缩点说,是反应。
三顶三扣三圆,都是在筋骨皮肉、根节稍节、养气求力这些外在的东西上做训练的,三毒则是训练精神和心性——尤其是心、眼两毒。
形意拳的二十四法包括各项理论,根源在于古传拳谱《心意六合十大要序》,此谱在少林名为《十法摘要》,是历代少林宗师承传的东西。
其历史之久,可能比之巩义苌乃周拳法的中气论还早,被许多拳派所共同承继,比如陈鑫先生的《三三拳谱》,即曾收录此谱。可知最晚在陈鑫时代,陈氏太极拳已经开始参照此拳谱。
十大要序(十法摘要)共有十个篇章,第九篇章,名为《三性调养法》,讲究心为勇性、眼为见性、耳为灵性。此论与第十篇——内劲篇,是十大要序中最为晦涩难懂的篇章。
三性调养法说,要“眼中不时常观察、耳中不时常报应,心中不时常警醒,则精灵之义在我,所谓先事预防,不至为人所算,而失先机之虞”。
但是,眼中如何常观察?心中又如何常警醒?十大要序未作深入,形意二十四法的三毒做了简约而深入的探讨。
猫扑鼠之前的全神贯注、鹰搜捕野兔前的紧盯不放,是心法和眼法的形象描述——常见很多人练太极拳半眯着眼摇头晃脑,或者造作各种威猛神态,这就大违拳学的真谛了。
形意拳说三毒,容易被人认为恶狠狠,但其实猫扑鼠之前,屏息静气,全神贯注,何曾张牙舞爪;鹰搜兔之前,纵然千回百转,不会乱扑乱叫。
所以形意拳之毒,是专注之至,是笃诚,而非毒辣。
在具体练习中,各家都有心法、眼法之练,形意拳是保持平心静气、一吸一呼为节奏、眼盯着指尖方向(集中),久之心不杂乱、眼不缥缈,有动即应。
而太极拳也是如此,杨家太极拳有四平架之说,谓之曰“心平则气正,眼平则意正、顶平头正、肩平则身正”,以诚心正意为要;为太极拳理论立下不朽功勋的儒生李亦畲,晚年总结的一生精要五字诀中,第一条也为心静。
同样为五字诀,内家拳法流派的始祖,明末清初黄宗羲黄百家父子承留的《内家拳法》中,内家精要在于“敬、紧、劲、径、切”五字诀。敬,为第一。
何为敬?如对大宾,不得不敬。
临敌本是生死战,将对手视为最尊贵的宾客,他的一举一动,你都得全神关注,你的一举一动,都得小心万分。这样,人的精气神就完全不同了。
论语记述孔子“屏气似不息者”,连呼吸都不让人感受到,人的精神面貌该是何等专注。
现代人多浮躁,心性杂乱,无法集中。如能在练习时注重心法眼法练习,久之不独身体练好,心性也能大为修养,形意拳所说“改造生理,改变心理”,即从此入手——另一个角度讲,也将在此升华——升华为“道”。
当我少年时,曾有一段热衷于修仙参禅,嗣后生计艰难、半生漂泊,那些故旧喜好就此放弃了,但20年前,有一股潮流,名为以武修道、或者以武入道、以武演道,曾吸引了很多人,至今仍有流毒余孽,但念叨这些武啊道的人,很多都神神道道,在外人看来跟半神经病差不多。尤其一些啥都不懂的人,也负荷说武道,我对此极度反感,不复再谈。
直到某年因为研究兵器需要,我看了不少日本剑道的视频,对于日本鬼子的剑道演练从不屑到惊讶、最终羡慕万分——那些都是我中华大道啊,流传到日本鬼子手里了。
那些剑道日本鬼子,每一步移动、每一招斩杀、每一次收剑,都精准、简练、干净、神情肃穆、气息稳定,显示了极其静穆的精神状态,即便是面容平庸之人,也显露脱俗气概。什么是道?这就是道。
佛家形容得道高僧“宝相庄严”、儒家形容君子“器宇轩昂”、道家得道人“仙风道骨”,凡所得道,必然“有诸于内形之于外”,所以人可貌相乎?然!
外貌如此,内在心性要如何?小乘佛教认为人修佛得道,是成就罗汉果位,即勘破生死;儒家修习有成,要舍生取义;
拳法修习正是始终在生死一线之间,也是道也。
故此高水平拳术家,也每每有近于成道之象,比如陈长兴先师,人称牌位大王,传言“呆若木鸡”。
泰山崩于前、麋鹿兴于左,色不变、目不瞬,此心光明,不为外物所动。这等坚定纯粹,就是道心。
所以有时看日本鬼子武者,再反观国内那些上蹿下跳的小丑,不由感触万分——古人论勇,有血勇、气勇、骨勇、神勇之分,张牙舞爪不过是血气之勇。
形意传人、意拳祖师王芗斋曾说,拳术最终要练成“清逸大勇”,说的何其好啊,这才是心为勇性。
 
第五天 三抱

三顶三扣三圆三毒完成后,配合各类招式,身形间架(意拳称为站桩)、精神训练,就相对比较完备了。其后的三抱、三垂、三曲、三挺,多是在细节上下功夫,或者在中节上做深化(比如金师兄曾提到的三挺)。今天介绍三抱。
 三抱是丹田抱气,其气不散;胆量抱身,临事不乱;两肘抱肋,出入不繁。也有些其他口诀比如心意抱身或者两肘抱肋,出入不乱的说法。
不管是哪种说法,抱字诀是不变的。
查抱字诀,其实是形意拳古传要领——束展二字一命亡里的束。其实也就是开合的合。这是各家拳法的通理,前面讲的手足指掌扣,也是合的范畴。只是这次,合的着眼点在中节——也就是丹田、两肋和延展出来的腹脑意识。
丹田,即便是普通人都听过,但是丹田功用是什么?怎么练?哪种练法为主,是个大问题,这次只讲抱丹田的练法。
丹田,在三抱里,特指肚脐之后、命门之前、横膈一下这个腹部区域。现代西方人称之为核心力的训练,也是在锻炼这块力量。可说,已成为当今中外运动界、武术界共同关注的区域。
抱丹田,要把两腰肌肉向前裹包、尾闾兜起,配合横膈下降,所谓的“下气上提、上气下压”,形成蛋清包裹蛋黄的态势。内家拳虽将讲究丹田之气,但有些人因为极度追求放松,导致不敢把丹田向上提,形成极度放松,乃至于内脏下垂及中医所说的中气下陷等症状,严重着会出现痔、瘘、滑、遗、腹泻难止等现象。
形意拳遗老李仲轩老人曾说,要“力丹田”,怎么力丹田?抱起来、团住了是第一诀窍,其后才涉及丹田鼓荡、旋转等形态,否则像个有口子的气球,强鼓会造成有口子的地方承受不住。
对于丹田抱法,有时难说是利弊,比如中国外家,往往会缠腰带(日本鬼子韩国棒子也缠,还把腰带当成了等级),内家拳往往不缠,须知缠了腰带,有辅助提气提劲的作用,所以有时看外家好手,反而精神奕奕,比内家拳手还好,这腰带就是一针好药。《一代宗师》里叶问的师父陈华顺对叶问说,缠了这条腰带,你就是武人了,一条腰带一口气。腰带确实提气,不但武术人,军队的武装带,巴掌宽的牛皮带,往腰上一绑,人的精神一下就起来了。
最厉害的腰带,是现在日本鬼子还会用的兜裆布,不但缠住腰,连裆部也裹上提起。
这是从大唐学走的东西。唐之前,世界上人大多都不穿裤子,中国好点,算是开裆裤,唐代军人为打仗方便,就穿上了兜裆布,这兜裆布有提劲壮气的作用,以前有个什么神功元气袋,其实猜测扎紧了提劲的作用,比他们神吹的医药作用要强的多。
唐代靠此兜裆布,大杀四方,高仙芝等部队杀到葱岭以西,差点打到印度,兜裆布有其功用。
兜裆布的形态,就是抱丹田的形态。
胆气抱身,临事不乱。胆就一小块,怎么抱身?其实古人认为得胆气,和我们的解剖学不一样,更多的是种精神状态,类似我昨天说的血气之勇。
拳法毕竟是肉身人练的,人得有血气,血气方刚的人天不怕地不怕,胆大包天,可怎么包自己身呢,形意拳提出了夜练之法,找夜深人静之处,甚至很多人找深山老林、荒坟野冢,在那种状态下,人的精神会自己疑神疑鬼,感应也超强,最终克服恐惧。
两肘抱肋,是肘不离肋、手不离腮的古训改的,人身胸腹极为抗打,唯独软肋不行。拳击的爆肝拳、捕俘拳的切肋掌、螳螂拳的八打八不打、咏春拳的低横掌、太极拳的肘底捶,都把肋当目标,两肘要时刻有回护肋部的意思。
另外,肋部配合丹田抱气,要求肋部前裹,像古代将士的战裙一样,配合腰带前裹。这是形意要求,有趣的是,太极拳有些流派也会有此要求,比如武式太极拳的束肋、护肫,就是此意。

第六天  三垂

今日介绍三垂,三垂其实是二十四法中最直白易懂的东西,所以简单说说即可。
三垂是气垂气沉丹田,肩垂催肘,肘垂催手。也就是我们常见的气沉丹田和沉肩坠肘。
道理虽然简单,但偏偏这里有难练的东西,就是气沉丹田。
相比起三顶三扣三圆三抱,有肢体上的动作在,好操作,气沉丹田则容易出偏,很多人上手就追求气沉丹田,其实容易太主观的压气,会造成腹部的问题,即便是大哲孙禄堂,当年也因为训练丹田而出偏,一开始他练丹田,到最后硬如铁块,不惧拳脚棍棒,但后来遇见宋世荣前辈,方晓得丹田一处,不可太主观用力,道家丹诀称为“勿忘勿助”,太极拳称为“腹内松净气腾然”,主观往丹田贯气(憋气)容易出偏差。
二十四法用了“垂”字诀,这是在整体框架(身体间架)打好了,自然求放松,想象房子盖好后,在边角放铅锤,借此纠正身姿偏妥。呼吸纯任自然。
沉肩坠肘,有个诀窍,是薛颠留下的,叫肩窝吐气,想象两个肩窝像是两张嘴,向胳膊里面吐气,气到肘窝再到手,这是方便法门(权宜之计),能有沉坠、一体的感受后,可以不这么练。

第七天  三曲

差点忘了,今天讲三曲。好在三曲同样简单。三曲是大臂大腿和手腕,三个部位有曲蓄之象,不可直硬。这三个部位涉及发力,如有打篮球的朋友,可以在打篮球时加以体验,在运球或防守或投篮之前的状态时,必然要始终保持松弛而有弹力。练拳莫片面追求放松,以免形成软懈之态。
 
第八天 三挺

二十四法三挺,是指膝挺腰挺和颈挺。这三挺是都算是练中节。最晚从明代起,中国武术就形成了三节理论,即稍节、中节、根节。不只拳脚,兵器也如此。发劲理论里诸如稍节起、中节随、根节催的说法,流传很广泛,连很多电影都说过。
前面也介绍过三节,这里不多赘述,只说中节的作用,中节根本是传导,中节的形态要稳固,而要稳固,必须得强,有意挺拔,久之而成精壮,低头猫腰久了,人没精气神,身子也衰弱。所以腰膝要强悍,要挺的起来,如果一个人腰膝酸软,那就有点尴尬 了。脖子也是,高水平的搏击运动员往往脖子粗壮,比如泰森,颈围达五十厘米。
中节的作用,可以从拳击的摆拳和勾拳去借鉴一点认知,打勾拳时肘部是固定的,如果在出拳时肘部乱动,就无法最大化的把劲力传导到拳上。甚至把劲力给白白消耗掉。
形意拳有云“中节不明,浑身是空”,现代管理学上常讲“中层无能,累死三军”。都是讲中节中层要传导好,要稳固。
所以世面上有些人练拳,浑身乱晃,腰部膝盖七扭八歪,自以为漂亮,反而出岔子。看看金师兄的拳架子,膝盖多么稳固坚挺,劲力传导的多么自然而豪壮。三挺做的好,人也会显得仪表堂堂。
挺,另外还要与其他要领相配合,比如手顶和颈挺配合,这样就形成前后挣力,身体肩架不散。膝胯扣和腰挺配合,就把丹田对挣起来。顶头和挺项配合,会形成太极拳所谓的“满身轻利神贯顶”的状态。
这些在要领中时时互相呼应,就会形成所谓的混元整体力,届时浑身撞之不散、压之不落、挑之不起、拉之不开,最终至于周身反弹、来力不入、去力无阻的中华武学境界。
八天时间,把形意拳的八须介绍给了大家,自己也很感荣幸,能与诸多爱好武术的朋友一起探究中华武术和内家武术。
最后要说点结尾的是,中华武术号称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但实际情况是如形意拳之长,也不过算三百年。所以大多数的拳法没那么历史悠久,而作为一项需要身体力行的技术来看,武术的东西不是很复杂。理论原本也都简约。比如内家三拳里,形意拳的理论最早,但一向追求实用。到太极拳,则以随曲就伸舍己从人的理法颠覆了以往武学理念,从此独步天下。至于内家三拳中的八卦掌,虽然能吸引当时实战能力雄厚的形意拳人投拜门下,但其实理论几乎没有,以至于清末民初,才由二三代传人整理出一些理论。
所以武术的核心是实践先行,无论练习什么拳,最终要的东西,是能力上身,而非简单模仿和技术固化。
二十四法介绍完毕,祝愿所有武友功力大进!

作者简介:张小浩,洛阳七德武塾体育文化有限公司总经理,洛阳田金锋太极形意八卦研究社(始于1938年)第三代、冀州永胜镖局刘寿禄罗汉拳五代传承人。习罗汉太极形意八卦及八门鞭杆等技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