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两禽若似久长,曾见乱点鸳鸯。

 素笛轩 2020-08-22


所有真挚的爱情都伴随着想要长相厮守的美好愿望,尽管这份深爱常常会在平淡与分离中被磨去光彩,直至最终消逝。中国古人常将恋人的依偎拟于比翼而翔的飞鸟,美称其为并禽,而鸟类中,最当之无愧代表爱情的,自然就是鸳鸯了。



拟兄弟,比夫妻。



可能有人会说,最初鸳鸯是用以指代友谊,和爱情无关,但小编认为此言值得商榷。中国上古时代鸟类的比兴并不都一样,也受具体地域和情境的影响,象征友情只是其中之一罢了。何况,实际上真正以鸳鸯比作友情,要到两汉以后——况我连枝树,与子同一身,昔为鸳和鸯,今为参与辰(《苏子卿诗四首》)——算是最早的了;而远在先秦《诗经·小雅》中就有鸳鸯于飞的字句,用以新婚贺喜。古人常叹赏鸳鸯双宿双飞,耳鬓厮磨的亲昵,很难不让人心生羡慕。



碧波中相伴不离的身影,千百年感动了无数人。



当然我们之所以会被鸳鸯的秀恩爱所感动,并不完全出于这种行为艺术本身,形貌与姿态的独特也是重要的因素。雄鸳色彩斑斓,顶羽如金丝齐掠,面白如雪,短颈赤红,胸前黑白相间,脊背弯弯绿光闪烁,尤其是两翼前后各有内外帆羽上翘,美名曰“银杏翅”;但反观雌鸯,除了胸前和两侧有些栗色斑驳,和普通野鸭没有多少区别。而这样强烈的反差,一定程度上也让人联想到男子意气风发,却对年老色衰的糟糠之妻不离不弃的动人场景。



诗中意,身后凉。



汉乐府《客从远方来》中,丈夫将一匹绣着鸳鸯的锦缎捎回老家,表达自己对爱妻的坚贞不渝,妻子将其裁制成合欢被,将这份浓浓爱意盖在了身上。唐代出现了一大批写鸟高手,其中有个叫崔珏的,就以三首《鸳鸯》诗风靡海内,被人誉为“崔鸳鸯”——暂分烟岛犹回首,只过寒塘亦并飞,这也太甜太黏了吧。但相守的幸福越是甜蜜,分离的痛苦也就加倍凄惨——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贺铸《半死桐》);不须长结风波愿,锁向金笼始两全(李商隐《鸳鸯》)。



原来你并没有那么痴情,童话里都是骗人的?



遗憾的是,现实的鸳鸯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忠贞,伴侣一旦老死或遭难,幸存的那位不多久便会另结新欢。其实鸟儿这种炽烈而洒脱的爱,拿得起放得下,倒是和现代人的婚恋观颇为契合:珍惜点滴当下,勇于告别昨天。不过诗人们倘若知道这一事实,恐怕内心是很难接受的。细想也实在奇怪:人类自己都没能坚守的高尚情操,却寄托于鸟儿去实践!要知道古人对于鸳鸯是无比推崇的,甚至明清补服上,还可见到鸳鸯的影子。慢着,好像不叫鸳鸯,叫……鸂鶒。



名既异,貌应似。



鸂鶒?什么是鸂鶒?!总之《诗经》中没有提到过,但到了魏晋以后,它似乎一下子成为了关注的重点之一。南朝文学家谢惠连写了一篇《鸂鶒赋》,开头就说——览水禽之万类,信莫丽乎鸂鶒(水鸟之中,没有比鸂鶒更美的了),下面还有——命俦侣以遨游,憩川湄而偃息(雌雄成对闲游,累了就在河边伏卧休憩)。从这些字里行间我们似乎很容易就把它和鸳鸯挂钩,因此有人猜测可能鸂鶒是南方对于鸳鸯的俗称。



清代七品文官补子上的鸂鶒,趾间无蹼,但还是能看出几分鸳鸯的影子。



为什么叫鸂鶒呢?据说就是因为它能“敕水”,也就是天然防水,能夜宿于水上而羽毛不会被浸湿。这一特征和鸳鸯基本吻合,但似乎也不对,后世文人如萧纲、李德裕、皮日休各自写过歌咏鸂鶒和鸳鸯的诗赋,分明是将两者分别来描述的。卢弼诗中说“长羡鸳鸯能洁白,不随鸂鶒斗毛衣”,李中的《鸂鶒》曰:“流品是鸳鸯,翻飞云水乡”,都是将两者并称。



古鸂鶒,今鸳鸯。



不过既然“流品是鸳鸯”,说明两者可以被看做同类,一般认为鸂鶒个头比鸳鸯稍大,色泽略有差异,民间俗称为“紫鸳鸯”。《开元天宝遗事》写到某次唐明皇和杨贵妃在水殿午睡,宫女们倚栏观赏水鸟,明皇在帐中得意地秀恩爱:尔等爱水中鸂鶒,争如我被底鸳鸯。古来诗文中以鸂鶒比喻男女恋情的也颇多——寒江鸂鶒思俦侣,岁岁临流刷羽毛(包佶《答顾况》)、锦毛斑斓长比翼,戏绕莲丛回锦臆(李绅《忆西湖双鸂鶒》)。



原来这才是古人眼中真正的鸳鸯——低调的赤麻鸭。



如果我们结合考古资料,再将历史上的图文资料串起来作一个对比,突然一切都恍然大悟了:真正的鸳鸯,确实如崔豹在《古今注》中所赞誉的那样“雌雄未尝相离”,只不过这种情义坚定的良禽,我们今天有了一个土里土气的名字:赤麻鸭。这也是《尔雅翼》中词条“鸳鸯”所对应的内容——其大如鹜,其质杏黄色,头戴白长毛,垂之至尾,尾与翅皆黑。

宋代以前的古人把这些鸟认得很清楚,所以才有“头白鸳鸯”,前文卢诗中的“能洁白”和“斗毛衣”意思陡然分明,但这之后肥短艳丽的鸂鶒更多地吸引了人们的目光,人们不加区分地用它来标榜爱情的纯洁。到了清代这种讹误已经不可挽回,人们在认错鸳鸯本尊的同时,还将空出的鸂鶒头衔套到了原先的鸳鸯(即赤麻鸭)头上,有些地方还添枝加叶,搞成了一种不伦不类的怪鸟。其实真相从来没有远离,明代《食物本草》中将两者分的非常准确清晰,不够在今天,鸟类学工具书中已经找不到“鸂鶒”的词条了。如果我们向往美好,那就请将错就错,永远叫它们“鸳鸯”吧。



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您对鸳鸯还有怎样的理解?

欢迎您在下方评论区留言与我们讨论。

栏目策划:彦稠;图文编辑:旧拾

万类霜天 · 200309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