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60年代,海南红旗公社,五指山区农业学大寨的一面红旗

 历史方阵 2020-08-22

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通什镇的红旗公社,是少数民族学大寨的一面红旗。红旗公社有黎族同胞一千四百户,六千四百多人,五千多亩农田。一九六四年,毛主席号召“农业学大寨”以来,黎族人民以大寨为榜样,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战穷山,治恶水,使这个山区公社发生了三个大变化:靠天吃饭变旱涝保收,刀耕火种变科学种田,单一生产变全面发展,使全社农、林、牧、副、渔五业兴旺。一九六七年以来,水稻亩产年年超千斤,一九七二年增到一千四百三十斤,比一九六三年增长了一倍。全社平均每户三头牛,三头猪,每人一亩热带作物。一九七二年向国家交售粮食二百八十万斤,平均每人四百三十多斤。橡胶、水果、蔬菜、木材、牛、猪、渔等多种经营收入共值三十五万元。全社办了农机修造厂等四间工厂,拥有拖拉机、电动机、柴油机、碾米机、粉碎机等农业机械和加工设备一百六十多部。集体经济不断壮大,社员生活不断改善。社员说:“黎村学大寨,一步一层天。”

60年代,海南红旗公社,五指山区农业学大寨的一面红旗

自力更生改天换地

红旗公社原是个贫瘠山区,山高坡陡,河低沟深,生产条件很差。全社一千三百亩旱田是“三天无雨田龟裂”;三千八百亩山坑田是“一阵暴雨烂泥窝”。多少年来,人们都是靠天吃饭,解放前亩产只有一、二百斤,解放后也不过六,七百斤。

一九六四年,毛主席发出“农业学大寨”的伟大号召,红旗公社的干部和社员受到很大的鼓舞,提出“要从高山架槽修渠引水,把旱田变水田,把坡地造成水田”,下决心改变农业生产条件。但是,在崇山峻岭之中,从哪里引来山泉灌田呢?公社党委从番茅大队那里得到了启示。这个大队原是五指山区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合作社成立后,大队党支部立即带领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山劈岭,凿通一条七华里长的环山渠道,从海拔八百米高的阿陀岭上引来山泉,灌溉了五百亩农田,使粮食生产步步升高,到一九六四年粮食亩产就达到一千斤。番茅大队为什么能够这样做呢?贫下中农回答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只要依靠群众,没有办不成的事情!”

公社党委总结番茅大队的经验后,党委成员同群众一起翻山越岭,穿林过寨,查水源,搞勘察,根据实际情况制订了蓄、引、提相结合,把水从一山架过另一山的宏伟计划,发动群众摆开了自力更生换天地的战场。这一仗,打得最激烈的要算最边远的福利大队什应生产队。这个队仅有二十户人家,三十三个劳动力,地势高,村庄偏僻。有的人说:“要想引水进什应村,除非银河天上落。”但是,什应生产队人少志气高,决心从十多里以外的高山上,筑坝拦河、修渠引水进什应山。他们发动社员砍柴烧炭,自筹了一千八百多元资金。全队男女老少六十多人全部上了工地。生产队长王老跳,为了筑水坝,架渡槽,带领八个社员在山岭上安营扎寨,整整干了两年,终于建成了一条绕过十七个山头,总长十七华里的渠道,把水引进了什应村。社员高兴地说,“只要大家有决心,哪怕银河不落山!"几年来,这个公社的社员就是凭着这种革命精神,在怪石嶙峋的福利山上,在云雾缭绕的牙畜岭峡中,挖土垒石,建起了一个个山塘水库,把流入昌化江的什别溪拦腰截成四段,迫水倒流上山岗。全社堵沟塞涧一百五十多处,建成引、蓄、提水工程五十二宗,开凿了总长一百一十多里的引水渠道,使原来的“望天田”不再望天,还新开八百亩环山梯田,水田面积从三千八百亩扩大到五千一百亩,实现了从靠天吃饭到旱涝保收的变化。

60年代,海南红旗公社,五指山区农业学大寨的一面红旗

移风易俗科学种田

红旗公社连年稳产高产,是在下苦功改变生产条件的同时,实行科学种田的结果。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科学种田,不仅是个技术问题,而且是一场移风易俗的革命。

一九六四年以前,这个公社的五千一百亩农田中,有三千八百亩山坑田由于山高林荫,排水不良,冷泉渗底,以致长年渍水,泥深滋烂,渐渐成为湖洋田、酸性田、冷底田。

过去有的人说这三种田有鬼作怪,还把湖洋田叫做“龙公坑”,“谁敢下龙公坑,除非先吃豹子胆。”

一九六四年,番茅大队党支部书记在讨论学大寨时,激动地对大家说:“大寨贫下中农能够将石山改成田,为国家作出贡献,我们不把‘三田’治理好,算什么为革命种田!”于是,他带头狠批“鬼神论”,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带领大队干部先下“龙公坑”,整天泡在烂泥窝里,把表土搬开,在田中间用石木砌暗沟、排冷泉,在田边挖通排水沟,排出酸水、锈水,还采取多施磷、钾肥和火烧土等办法,改良土壤,把二十八亩深滋田改成了良田。公社党委推广了番茅大队的经验,教育群众提高思想觉悟,破除封建迷信思想,并组织社员到“龙公坑”进行回忆对比,使大家都受到深刻的教育。

有的社员说:“迷信鬼神代代穷,科学种田日子甜。”从此,全社把整治“三田”,当作每年农田基本建设的主要项目。他们奋战了六个冬春,在三百六十多个山坑里,挖了五百六十多条排水沟、环田沟和环山沟,总长一百四十五华里,使全社三千八百亩“三田”得到了全面的治理,为粮食高产打下了良好基础。

60年代,海南红旗公社,五指山区农业学大寨的一面红旗

在科学种田的征途上,为了冲破旧习惯势力的束缚,公社党委和大队党支部经常向群众传播科学知识,组织社员到外地参观学习。社、队干部还带头搞科学实验,典型示范。

现在,公社、大队、生产队都建立了贫下中农、干部、技术员“三结合,,科学实验小组,拥有一支一百六十多名的农民技术队伍。队队有种子田、试验田、丰产田,形成了一个群众性的科学实验网。经过不断的实践和斗争,先后引进五十多个水稻优良品种。他们根据山区春暖迟、秋寒早的特点,改变了插秧的老习惯,采用了“大寒”后播种,“雨水”插早稻的办法,改变了千百年来刀耕火种的落后技术,实现了从刀耕火种到科学种田的变化。

以粮为纲,全面发展

从单一经营到以粮为纲、全面发展,是红旗公社农业生产的第三个大变化。

这个公社三分田七分山,气候温和,水草充足,适宜于发展热带济作物和畜牧业。但是,过去对这种优越的自然条件没有充分利用。一九六四年开展农业学大寨以来,这个公社社员克服了“黎家一向只种粮”和放火烧山、乱采乱伐的旧习惯。公社党委和大队进行了全面规划,分别将水源林、薪炭林、热带作物经济林和牧地等作了规划,并采用社、队办场示范,带动生产队开展多种经营的办法,逐步扭转了单一经营的情况。公社办起了热带作物场,畜牧场、鱼苗场、猪苗场、奶年场和农械厂。八个大队办起了十六个热带作物场和畜牧场。各生产队普遍种了橡胶、菠萝、油料作物和饲养牛群,还有养猪场、鱼塘等。

现在,全社共开垦了一百二十多个山头,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从一九六八年的一千五百多亩扩大到了六千四百亩;养牛从一九/’-年的二千九百多头增加到四千一百多头;养猪也有较天的发展。在以种、养为主的前提下,各生产队还有计划地安排劳动力上山采集野生动植物,充分挖掘山区潜力,使全社呈现农、林、牧、副、渔一片兴旺的景象,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山区建设成为富饶先进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五指山区农业学大寨的一面红旗

——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红旗公社的调查报

广东省农业学大寨经验选编

(图文无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