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秉荣||我任公社书记的经历

 文史艺苑 2021-04-19

1975年9月至1981年2月,我担任孙家沟公社党委书记。历时6年,经历和见证了时世的剧烈变化,而这仅仅是变化的开始。

孙家沟公社成立较晚,是1961年8月从曹虎公社分出来另设的。全社辖14个生产大队,当时有974户,约4000口人。地处保德中部,从规模、粮食产量、工作量诸方面衡量,假如放在忻州、定襄、原平等县也不过是个大一点的村庄而已,而在保德县却成了一个中等公社。

也就是在我履职的那一个月,即1975年9月15号,全国第一次农业学大寨会议在昔阳县开幕,10月19日在北京闭幕。这次会议,将农业学大寨运动推向高潮。在大会的总结报告中号召,苦战五年,要求全国三分之一以上的县建成大寨县,其它的县也都要建成更多的大寨式的大队和公社。

根据这次会议精神,中共保德县委也做出了五年建成大寨县的决定。

于是乎,全面学大寨,普及大寨县就成为我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具体一点说,就是要把孙家沟公社建成一个大寨式的公社。

当时,在普及大寨运动中,保德县具有两个明显特点:一是努力改变生产条件,大规模地开展基本农田建设活动;二是随意扩大核算单位的规模。

在建设基本农田方面,县里摆开了决战态势。全县铺开基本农田工程417处,社社队队都有工程。其中县办工程有一滩(黄河滩围河造地)、两站(东关电灌站和天桥电灌站)、五流域(大河沟、黄石崖、腰庄河、梅花沟、澄草塔)。集中领导、集中劳力、集中资金、集中机械,展开大兵团歼灭战。

我们孙家公社,不在规划的流域范围之内,但我们也村自为战,社自为战,用专业队和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办法,努力办好自已的事。宜打坝的打坝,宜修梯田修梯田,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同时治理,山、水、田、林、路,一体安排。截至1980年,全社人均梯田和沟坝地九分七厘,属全县上游,县里有点怀疑,曾派县委办公室主任程际恒和组织部副部长张世友实地考察,终于承认了现实。這些高标准手工梯田,一直是生产队的高产地块。

1980年孙家沟公社成为全县的先进单位,获奖拖拉机两台。有11个生产大队同时进入先进集体行列。

至于核算单位的变大,由小队核算,合并为大队核算,当时也是一种风潮,大概是想体现人民公社“大”的特点和公有化程度高的特点。1976年1月,有13个公社所属46个大队的105个小队核算单位,合并为52个,基本上变成了以大队为核算单位。直到1980年才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在这件事上,我比较稳健保守,怕造成生产生活秩序混乱,所以,没有跟风,始终坚持队为基础的小队核算。

在努力改变生产条件的同时,一刻也没有放松解决老百姓的吃饭问题,想尽各种办法发展生产,如扩大“两杂”(杂交玉米和杂交高粱)“两薯”(马铃薯和红薯)的播种面积;选用和引进优良品种;推广腐植酸铵;增施磷肥等。由于采取了各种措施,公社的粮食产量年年上升,到1980年,由1975年的161万斤,上升到285万斤。孙家沟公社由原来的缺粮社一跃变为余粮社,永远结束了吃供应粮的历史。

1976年9月9日,伟大的领袖毛泽东主席逝世,从18日开始,全县举哀,悼念毛主席。孙家沟公社也在公社院内设灵堂,全社群众,分批有序地吊唁,他们在哀乐声中,献上供品,洒泪叩拜,恭敬地送主席一程。灵堂设了7天,天天有人吊唁,按照民间葬礼习俗,这是最高礼仪。

悲痛过后,逐渐归于平静,该干什么,继续干什么。

除了继续修地打坝外,公社专业队还参加了寨墕大坝和西尔梁修地大会战,获得了奖旗和奖镜。

此外公社还在马莲局沟办了一个农场。扩建了公社住址。同时积极筹办社队企业:开煤窑一座。建瓷窑一座。筹建砖厂一座,已卖回制砖机和变压器。筹建农机修造厂一处,已卖回变压器、车床、铣床、钻床、砂轮机等。

1978年冬季,就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安徽省凤阳地区的小岗生产队,自发决定包产到户。

1979年安徽全省绝大部分生产队实行了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

与此同时,四川、贵州、河南、甘肃等地也继出现了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等多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

以上便是全国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发端。

1980年9月,中共中央颁发75号文件,即《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保德县认真贯彻执行,有32个核算单位建立了以“分组作业,联产计酬”为主要形式的责任上制。阳市坪大队和石塘大队率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群众称作“大包干”,也有人理解为“分田单干”。

面对当时的改革浪潮,孙家沟公社怎么办?作为一把手的我,一时间感到手足无措,无所适从。头脑里闪现过很多问题,诸如:这是不是拆散农业社?毛主席指引的农业合作化道路不走了?越想越觉得这是个大是大非问题,绝不能在这件事上犯方向性、路线性错误。对于党中央的决定,理解也执行,不理解也执行。

经过反复考虑,终于形式了自已的思维模式:

1、对待农村改革的态度:

(1)不抢风头。

(2)随大流。

(3)不折不扣执行上级文件精神,公社不作细化解释。

2、对责任制的选择:

当时社会上流行责任制多种多样,保德县流行的基本为三种:一是“小段包工,定额计酬”责任制。这种责任制只是改变了一下发工票的形式,农民并没有得到土地的经营权;二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称“包产到户”,也就是将生产队的耕地,以“口粮田”和“责任田”两种形式承包给社员个户经营,农业社的生产、分配、核算不复存在,造成事实上的解体;三是“分组作业,联产计酬”责任制,这种责任制,形式上还保留了生产队的架构,只是将生产小队又分为了若干个小的核算单位,是介于单干与集体化之间的责任制形式。

当时大部分社队都采取包产到组这种形式。我衡量再三,也决定在全社范围内实行这种包产到组责任制。

3、方法步骤:

(1)公社的主要干部,深入到各个生产队搞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宣讲政策,倾听群众意见,制订出改革方案。

(2)以孙家沟大队为试点,在春节前完成试点工作。

(3)春节后,全社推广试点经验,在公社干部指导下,落实各自的改革方案,到春耕前全部结束。

1980年9月,大寨被否定,中共中央在《山西省委关于农业学大寨运动中经验教训的检查报告》中批示指出:大寨在文革前是农业战线先进典型,文革以来推行左倾路线,造成严重后果。

我真有点茫然和泪丧,六年来急急蹦蹦建设大寨式公社,到头来,算是白忙活了一场。

1981年2月,也就是刚过罢春节,我便被调任县文化局工作。孙家沟公社的农村改革事宜,就由后来者完成了。

1983年,全县的核算单全变成清一色的包产到户责任制,农业社不存在了。

1984年,乡、镇政府取代人民公社,人民公社彻底消失了。

农村体制刚改革那阵子,农民确实高兴了一场。40年以后看,事实并不像人们预期的那样,反而是人们对农业丧失了信心,对土地失去了依赖。“农民”变成了“农民工”,只得背井离乡到城市去打工。“三农”问题成了热议的话题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特别申明:本平台作品以原创为主,转载为辅,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作者提供的部分照片来源于网络,如文章、图片涉及侵权问题,自告知之日删除。

*陈秉荣||保德州城建筑史话
*陈秉荣||康熙皇帝西征噶尔丹路居保德考辩

史政发展 塞外文化 红色文化 乡土文化

名人民俗 文物非遗 传说轶事 往事琐忆

投稿信箱:scgsjzb@163.com 

主编微信:sczb097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