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练塘镇志》中的1958-1961年 一、史稿选录 公元1958年,中国大地上曾掀起过一场轰轰烈烈、声势浩大的“大跃进”运动。第二年(1959年春),江苏师范学院(今苏州大学前身)政教科的学生来练塘社会实践,并进行社会调查,撰写了《人民公社史稿》一书,这是一部很好的历史资料。现摘录两千余字,以飨镇志的读者。须说明,因是“大跃进”年代,文中的口号是夸张的、浪漫的,指标、数据都是不切实际的。 ——由于整风反右、社会主义大辩论的胜利,广大农民思想觉悟空前提高,决心提前实现“农业发展纲要四十条”。全乡人民在总路线的指引下,干劲更足决心更大,信心更强,形成了生产大跃进的新形势。为积极响应常熟县委提出的“三麦赶水稻,水稻翻一番”的号召,全乡90%以上的劳动力,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冬季积肥、水利工程建设和大抓三麦保苗促发的田间管理三大运动中去。全体干部亲自披挂上阵,提出“吃住在前线,劳动在前线,指挥在前线”的口号。广大群众在寒风刺骨的冬天,戽水干浜,破冰挖河泥,有的甚至挑灯夜战,全乡共积肥每亩达221担。 同时大搞农药制造,积极防治病虫害,使三麦获得了丰收。丰收推动了全乡人民的更大跃进。党委一面大搞试验田,一面抓现场会议,统一认识,统一思想,在一致的基础上,统一夏种规格。一般耕田深度为六寸,莳栽密度要求“三五方”(即株距三寸行距五寸)。1958年7月25日,是农业生产跃进中难忘的一天。公社党委召开了乡、社、队三级干部和部分群众大会,贯彻县委“棉粮万斤万人大会”精神,提出了全乡人民在五天内大搞积肥、追肥突击运动。会上对持中游思想和抱怀疑态度的人作了批判。据不完全统计,全乡在五天内共积肥15281担,建土窑1693只,熏土2248担(土窑是为熏土用,据说熏过的土有肥效),割青草30万斤,自制药粉、药剂186700斤,追肥亩数32000亩,消灭三类苗3718亩。为了迎接省委检查团的到来,广大青年基干民兵投入了摸螺蛳运动(把螺蛳捣烂肥田),连续三个通宵。有一个大队在中心地点的田里,搭了一座司令台,干部轮流在上面观察社员的生产情况。一到夜里,看哪里燃起火光,说明哪里在开夜工。真是“青年干劲冲云霄,通宵达旦加劲干”。 ——1958年8月2日,练塘农业生产历史上召开了一次空前未有的盛会。为了夺取秋熟丰收,万人誓师大会在那天下午开幕了!一万五千多群众高举彩旗、喜报,每大队排列成行,锣鼓喧天进入会场。会上,大家摆擂台、放卫星,打破水稻生产定局论,提出“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踏破地球冲破天,一天等于二十年”、“常熟山当扁担,山前湖做泥篮”等豪言壮语。大会在“决心有天高,干劲冲云霄,保证水稻亩产一万斤,秋收结束上北京”的响亮口号声中闭幕。会议后的三天中,全乡共积肥2000多万担,各种速效肥100万担,组织农船150只,到处摸螺蛳摸蚌做肥料,水草就捞了10万担。人人学先进,比先进,出大力,流大汗,大搞农业形成澎湃热潮。 ——练塘人民在总路线指引下苦战了一年,跃进了一年。这一年,是练塘鲜花处处开、胜利捷报处处传、卫星处处飞满天的一年。 ——随着1958年农业生产的大跃进,推动了农具改革和农村工业的发展。练塘人民在上级党大办小土工业的号召下,从生产出发,从土办小办入手,由市镇到农村,掀起了大办小土工业的热潮。全乡组织铁工、木工、缝纫工共数百人投入战斗,单一昼夜,改制了顺风车94部。在苦战七昼夜后,实现了提水风车化,耕田绞关化,脱粒机、小车子、双铧犁遍地开花。创造改制了农具1335件,办了土农药厂92个,生产土农药489305担,办了土化肥厂903个,生产土化肥10110299担,为农业生产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在爱国卫生运动方面,开展了规模巨大的除五害运动(五害是∶苍蝇、蚊子、麻雀、臭虫、蟑螂),捕捉到蚊虫、苍蝇1632公斤,灭钉螺面积达168765平方米。 ——一年多来,练塘人民在上级党领导下,在全国“大跃进”的形势推动下,发挥了冲天干劲。由于全乡农民苦干、实干、创造性的干,在农业上实现了“三麦赶水稻,水稻翻一番”的指标。但是随着新形势的发展,新的矛盾就显露出来,主要表现在劳动力的紧张上,队与队之间也需要进行劳力上的调配,水利工程和积肥运动更需跨大队统一筹划,在客观上就要求必须要有一个新的大规模生产组织形式出现。这期间,各地人民群众先后成立了公共食堂、托儿所和幼儿园等,形成了与人民公社相适应配套的各项集体事业。所有这些充分说明了人民公社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潜在基础。 ——1958年9月,《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公布后,广大人民欢欣鼓舞。10月1日,在这伟大祖国九周年国庆节这一天,全乡男女万余人敲锣打鼓,笑逐颜开,聚集到练塘中学操场上,参加人民公社成立大会。会场里彩旗飘扬,鼓乐喧天。乡党委书记骆玉苏宣布“练塘人民公社今天成立了!”这时爆竹震天,掌声如雷。 ——人民公社是政社合一,经济一级核算,工农商学兵五位一体的政权组织。公社还表现了“一大二公”的优越性。练塘人民公社下设7个大队,一个渔业队。全社举办食堂168所,参加就餐人数23363人,洗衣组145个,托儿所20个,幼儿园59个,民办小学30所,敬老院1所,文化技术学校200所,万斤大学1所。做到了“幼有所托,中有所教,老有所养。”妇女从锅台、家务里解放出来,投入到农业生产第一线战斗中。在秋收中,全社仅用四天时间,完成了34940亩的水稻收割任务。十月二十日,练塘人民公社实行了“吃饭不要钱”的制度,同时还实行了看病不要钱,理发不要钱,读书不要钱等七个不要钱。当时有两句话∶“放开肚皮吃饭,鼓足干劲生产。”待秋收结束毛主席发出了“人民公社要把小麦种好,油菜种好,土地深翻好”的指示。广大社员在干部带领下向土地进军。党委采用了大兵团作战方式,组织广大社员发挥共产主义大协作精神,调配好人力物力,在不到25天的时间里,把全社17491亩土地深翻过来,深度都在一尺以上。同时又组织500多身强力壮的兵丁开赴冶塘支援深翻。发扬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共产主义风格。最使练塘人民永远不能忘怀的是全社6537户、23777个社员从此挖掉穷根摆脱贫困,毋须再担忧开门七件事,得到了最根本最可靠的社会生活保障,因而获得了广大贫下中农的拥护。 ——1958年冬,全社进行了第一次分红,分配原则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按劳分配”跟共产主义性质的“按需分配”相结合,即社员的基本生活费部分(包括吃饭不要钱)由公社统一分配,其它消费部分按劳动力的多少分配。全社年人均收入(扣除吃饭钱)21元,由于收入的提高,群众购买力也相应上升。据四大队九小队在分配后的统计,在100户中,买套鞋61双,卫生衣34件,棉袄35件,解放鞋45双,卫生裤28条,棉裤21条。 ——1959年,是持续大跃进的一年,农业的跃进,带来公社工业的一片兴旺。公社办了土纱加工厂、食品加工厂、针织厂、酿造厂、化肥厂、石灰水泥厂、农具制造厂、小五金厂等。在去年大炼钢铁中,全社建造小高炉202只,共生产生铁11000斤,最多一炉烧了五天五夜,参加人数五百人。在4279亩水面积中养鱼42万尾,收成鱼约1440担,养猪5573只,养羊1248只,鸡鸭608只,兔3279只。堪称五业兴旺,一派祥和。有支歌唱道: 人民公社真正好, 机器抽水把田浇。 大中小学社里办, 工农商学走一道。 二、饥馑,曾在这里停留 公元1959年,又是持续大跃进的一年,农业生产又继续“放卫星”。亩产指标都定在数千斤到1万斤。练塘公社也不例外,因为“高指标,高征购”。秋后卖掉公余粮,各生产队所剩粮食就不多了。农村办了食堂,社员群众吃的是一口锅里的真正大锅饭,浪费严重。过了10月1日庆祝建国十周年后,每个食堂里的粮食慢慢显得竭蹶起来。1960年春天,食堂已经无法烧煮干饭,只好凭饭票供三餐稀粥度日。最困难的是在这年冬天,到1961年的春天,平均每人每天供粮7两5钱(新秤半斤不到一点),在全无荤菜、蔬菜、副食品供应的情况下单吃这一点粮食,干部称之为“生命线”。饥饿就到处啮咬着人们的肠子。 ——在粮食极度困难时期,每个农村家庭里的成员,都各自备有一个小钵一把汤匙,归好食堂发的定量饭票,每一餐他们端了小钵去食堂号粥,各自端着吃。也有一家人把粥号在一个大钵里回去分食。没有农村常见的下粥咸菜,连根萝卜干都没有,简单地坐在凳子上或太阳下,用匙舀粥进食。吃干净的粥钵,里壁有一层粥糊,用手指一下一下捞着吃,凡舌头能伸到的地方都舔得干干净净,盛粥的碗、钵,毋须刷洗,都让指头舌头代劳。有的男人望着钵里的粥实在太少,拿回去用砖临时搭个小火灶(家家灶头都拆除了),放进从田野上剜的红花草、野菜,搅和了烧煮,虽然不好吃,量可多一点。 ——红花草、南瓜叶、马莱头、三棱根,以及野榆树皮磨成的粉末全成了粮食。食堂地上偶尔落下几颗粥糊,不管脏不脏,谁看见就捞起来送进嘴里去。食堂里那口煮粥的大锅是众矢之的,待粥舀干净后,锅壁上留下满圈粥糊,人们都争着去捞了吃。偶然哪里出现只死猪或死狗,就拖进食堂绝不含糊。 ——由于粥都吃不饱,身体里热量不足,各小村社员中出现了浮肿病人。症状是脸和腿脚浮肿,极度无力,需要吃些米糠,增加热量,得以消肿。糠是从米里来的,米少,糠也少,来不及供应,不得已,只好由大队为病人出具浮肿病证明,去公社批一批,粮管所才适量供给。“吃点黄糠打证明”,那时暗下流行的这句话,就出于此因。由于吃得少,又缺乏纤维性的蔬菜,一些老人出现了大便的异常困难。妻子或儿子拿了小勾去老人肛门里一点点抠。 ——有句成语叫“斤斤计较”,那时候人们对于米,远不是斤斤计较,也不是两两计较,而是实实在在的粒粒计较。就是在粒粒计较的年代,却出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练塘公社季巷小学,有6个教师吃国家口粮,他们有一个总粮卡,每月分几次去粮管所买米,把米称进食堂,由会计发给各人饭票。谁也不会糊涂每个月领了多少。1960年11月份,6个教师领完自己的饭票之后,发现粮卡上还有10斤米。大家经过思索,确认问题不是出在食堂会计身上,是粮管所的开票员忘了在粮卡上写数。有老师高兴地说∶实在饿得慌啊!让错来的10斤米饱一饱10个教师的肚皮吧(其中有4位民办教师)。校长当即果断地说∶“大家都在饿着,我们不能错着就吃,退还粮管所!”几个教师也说退。持了粮卡由两个教师去粮管所说明情由,叫开票员把结余的10斤米销去。哪知对方死不承认他工作中出现的差错,瞪着大眼睛反说教师自己糊涂了,并催他们快把10斤米买出去。教师体会到开票员的处境,那年月他怎能可以承认工作中出现这样的差错。教师也只好将错就错。 ——1960年冬天,常熟东乡的胡萝卜大出风头,一根能卖到5角钱(旧币)。胡萝卜是练塘农民唯一的副食品、唯一的蔬菜、唯一的代食品!一个小学教师把结婚时的一身新的墨尔敦尼中山装,摇船去东乡换回一百斤胡萝卜,救了家里老人孩子的性命(那时一身这样的衣服是相当贵的)。 ——学校里,没有孩子的欢闹、嬉戏、活泼,没有朗朗的读书声。他们象冬眠的青蛙,蹲在墙角里晒太阳,很少动弹,听见钟声,慢吞吞地进教室。 ——农村里,没有人去走亲访友,没有人去探望病人。娘有事去趟女儿家,向食堂会计称上几两米带着走。那时候,谁也不能吃谁的粮食,谁也没有粮食给谁吃。 ——农村里,没有鸡啼,没有狗吠,没有五禽六畜,饲养禽畜需要粮食、蔬菜,人都饿着呢!饿得慌了,有姑娘也有女人,逃到生产胡萝卜的东乡去“饿不择夫”。 ——1960年的冬天尤其冷,上了点年纪的人本经不起折腾,又闹着枵腹,很难维持的生命之火渐渐熄灭。几乎每个早晨小村里都有人去大队报死信∶“某某某死了。”于是各大队定下条规矩,这样离世的人,支27.5元,供10斤粮食,作丧事用场。没有开丧场面,没有追悼吊孝,没有道士,没有哭声,没有花圈,死者没有一定的穿着领头。买口薄皮棺材,草草成殓,入土为安。 ——那时候,农村妇女没有生育能力。有道“男人浮肿病,女人停月经”。 ——那时候,烂菜叶、芹菜根等,都要拾回去煮了吃。 ——那时候,小镇上的茶食店、糖果店全无吃的东西供应。 ——那时候,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带头不吃肉,各级领导干部带头过艰苦生活,“忆长征,忆革命先烈……”对各基层辅以有力的政治思想教育,即便在这样非常困难时期,国家稳定,社会太平。 造成那次足足为期一年的严重饥荒,主要是三年自然灾害,苏联逼债,以及“大跃进”、“反右倾”和办了农村食堂。 1961年1月3日,县委召开县、公社、大队、生产队四级干部会议,纠正“五风”(共产风、浮夸风、瞎指挥风、干部特殊风、强迫命令风)和“一平二调”的错误。 1961年8月22日,县委召开三级干部会议,宣布“取消人民公社分配上的供给制和停办食堂”。 三、购货用的票(券)、证、卡 在计划经济年代,为利于产供销平衡协调,尽可能减少或避免因物资供需失控而出现的矛盾,凡居民日常生产生活用的物品供应均制特定的购货票(券)证卡,凭此计划供应。 1、证:居民粮油证(兼作临时供应物资供应记录)。 2、卡:火油卡(含供应火柴、肥皂、卫生纸、料酒、食盐等)、购货卡、饲料卡(含农民买煤球、煤屑等)等。 3、票:粮票(从一两到伍市斤面额不等,分全国通用和地方两类,此外还有特殊的军用粮票、优待粮票)、油票、糖票、布票、饭票等。 4、券:糕饼券、肥皂券(居民)、烟券、肉券、手表券、自行车券、缝纫机券、居民煤球券、絮棉券、豆制品券、就餐券(分荤菜券、蔬菜券)、鞋券、化肥券、建筑材料券、农用物资券等。 其时,仅有钱,无票证也难于买到东西,若无票证,靠情面买到所需物资,谓之“开后门”。在这样严格实行计划供应的年代,一切生活物资供应均在户口所在地,故人口只能生活在固定地域内,很难实行流动,甚至连走亲戚吃饭也要带粮食去。这许多票证给不识字的老年人带来诸多不便,常搞错。那时,操办婚丧喜庆只能简而又简,能买到什么就吃什么,规格、品位也就谈不上了。 |
|
来自: 常熟老李jlr5mr > 《★常熟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