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模型 | 对于“定线 定角”类隐圆问题的思考(优质)

 昵称47813312 2020-08-22
作者简介:李玲玲,女,山东济南人,硕士,中学一级教师,主要从事初中数学教学研究

摘要:在近几年的中考题和模拟题中,用到“隐圆”方法的题目类型很多,数量较大,无论在客观题还是主观题中均有所涉及,且题目对于学生来说一般难度较大.构造“隐圆”的方法有很多,但本文笔者只针对“定线+定角”这一类隐圆问题进行介绍、归类和挖掘,希望会对中学生的解题有所帮助.




“定线 + 定角”类隐圆问题介绍

定义

如图1,笔者所指的“定线+定角”类隐圆问题是指当一条固定线段AB(“定线”) 所对的∠P的度数固定(“定角”),但∠P的位置不固定时,∠P的顶点P的运动轨迹会构成圆(或圆弧,A、B两点除外),我们常根据圆的相关知识求定角 ∠P顶点P的运动路径长或线段的最值问题.

图1

知识储备

(一)   弧长公式

如图2,在半径为r的圆中,n°的圆心角所对的弧长l的计算公式为l=nπr/180.

图2

 (二)  圆外一点到圆上点的距离最值

如图3,点P是⊙O外任意一点,直线PO分别交⊙O于点A、B,⊙O的半径为r,则点P到⊙O上点的最短距离为PA=OP-r,最长距离为PB=OP+r.

图3

“定线+定角”常见类型

(一)  “定线+90°特殊角”类型

如图4,已知线段AB=2,点C是直线AB上方一动点,∠C=90°,动点C在运动过程中所经过的路径长是多少?

图4


解析:因为A、B、C三点不共线,所以A、B、C三点可以构成一个三角形,因为C是动点,所以△ABC是一个动三角形,但AB和∠C 分别是一条定长的线段和一个定值的角(简称“定线”和“定角”),且线段AB所对的是∠C,因为圆中“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所以点C在△ABC的外接圆上运动(A、B两点除外).又因为∠C=90°,所以AB是圆的直径,圆的半径r=1/2AB=1,点C的运动路径为如图4 所示的半圆,可求得动点C的运动路径长为π.

 (二)   “定线+30°特殊角”类型

如图5,已知线段AB=2,点C是直线AB上方一动点,∠C=30°,动点C在运动过程中所经过的路径长是多少?(该题若∠C=150°分析思路相同,不再赘述)

图5


解析:该题中线段AB是“定线”,∠C是“定角”30°,且动点C的运动路径为优弧ACB(A、B两点除外),因为∠AOB=2∠C=60°,易证△AOB是等边三角形,圆的半径r=AB=2,优弧ACB所对的圆心角n=300°,由弧长公式l=nπr/180得动点C的运动路径长为10/3π.

 (三)  “定线+45°特殊角”类型

如图6,已知线段AB=2,点C是直线AB上方一动点,∠C=45°,动点C在运动过程中所经过的路径长是多少?(该题若∠C=135°分析思路相同,不再赘述)

图6

解析:该题中线段AB是“定线”,∠C是“定角”45°,且动点C的运动路径为优弧ACB(A、B两点除外),因为∠AOB=2∠C=90°,易证△AOB是等腰直角三角形,⊙O的半径r=√2,优弧ACB所对的圆心角n=270°,由弧长公式l=nπr/180得动点C的运动路径长为3√2/2π.

 (四)   “定线+60°特殊角”类型

如图7,已知线段AB=2,点C是直线AB上方一动点,∠C=60°,动点C在运动过程中所经过的路径长是多少?(该题若∠C=120°分析思路相同,不再赘述)

图7
解析:该题中线段AB是“定线”,∠C是“定角”60°,且动点C的运动路径为优弧ACB(A、B两点除外),因为∠AOB=2∠C=120°,易证△AOB是顶角为120°的等腰三角形,⊙O的半径r=2√3/3,优弧ACB所对的圆心角n=240°,由弧长公式l=nπr/180 得动点C的运动路径长为8√3/9π.

相关结论

结论1:当“定角”为90°时,如图4,动点的运动路径为以AB为直径的半圆,半径可由r=1/2AB求得.
结论2:当“定角”为30°或150°时,如图5,可得到等边△AOB,可由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圆的性质求得△ABC外接圆的半径和动点运动路径(以下简称“轨迹弧”)所对的圆心角.
结论3:当“定角”为45°或135°时,如图6,可得到等腰Rt△AOB,可由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圆的性质求得△ABC外接圆的半径和轨迹弧所对的圆心角.
结论4:当“定角”为60°或120°时,如图7,可得到顶角为120°的等腰△AOB,可由该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圆的性质求得△ABC外接圆的半径和轨迹弧所对的圆心角.
若能掌握这些结论,可为相关类型题目的解答带来很大方便.



“定线 + 定角”模型应用

“定角+90°特殊角”模型的应用

例1  (2016年安徽)如图8,Rt△ABC中,AB⊥BC,AB=6,BC=4,P是△ABC内部的一个动点,且满足∠PAB=∠PBC,则线段CP长的最小值为_________.

图8


解析:在点P运动过程中,相等的角是∠PAB=∠PBC,但这个结论无法直接得出点P运动的轨迹.因为∠PBC+∠PBA=90°,所以∠PAB+∠PBA=90°,所以∠P=90°.又因为AB=6,所以AB是“定线”,∠P是“定角”,这就构成了“定线+90°特殊角”模型,点P的运动路径为以AB为直径的半圆,如图9所示,从而该题可转化为“圆外一点到圆上的点的最值”问题解决.根据第一部分2(2),线段CP最小值=CO-r=5-3=2.

图9
练习1: (2017年鄂尔多斯)如图10,M、N是正方形ABCD的边CD上的两个动点,满足AM=BN,连接AC交BN于点E,连接DE交AM于点F,连接CF,若正方形的边长为4,则线段CF的最小值是.

图10


解析:易证△ADM≌△BCN,所以∠DAM=∠CBN,又由正方形的对称性得知∠CBN=∠CDE,所以∠DAM=∠CDE;因为∠CDE+∠ADF=90°,所以∠DAM+∠ADF=90°,所以∠AFD=90°.于是线段AD是“定线”,∠AFD是“定角”90°,构成“定线+90°特殊角”模型,动点F的运动路径是以AD为直径的半圆,如图11所示.根据第一部分2(2),线段CF最小值=CO-r=2√5-2.

图11
练习2: 如图12,以线段AB为边分别作Rt△ABC和等边△ABD,其中∠ACB=90°.连接CD,当CD的长度最大时,此时∠CAB的大小是__________.

图12


解析:因为AB是“定长”,∠ACB是“定角”90°,所以动点C的运动路径为如图13所示的半圆.只有C点距离AB最大时,CD的长度最大.易知当C点在半圆的中点C'时,CD的长度最大,此时AC'=BC',∠C'AB=45°.

图13
解题反思: 以上例题和练习题型不同、条件不同,但均可以转化为“定线+90°特殊角”模型,利用结论1求出轨迹圆半径,再利用1.2的知识解决问题.
例2 如图14,Rt△ABC内接于⊙O,∠BAC=90°,BC=4,点D为△ABC下方的BC上任意一点,当点D由点B运动到点C时,求弦 AD的中点P运动的路径长.

图14


解析: 如图15,连接OP,因为点P为AD的中点,由垂径定理的逆定理可知OP⊥AD,又因为OA是⊙O的半径,所以OA是“定线”,∠OPA是“定角”90°,点P的运动路径是以OA为直径的⊙Q上的一段弧MN.在Rt△ABC中,OA=1/2BC=2,轨迹圆⊙Q的半径r=1/2OA=1,弧MN所对的圆心角n=2∠BAC=2×90°=180°,由弧长公式l=nπr/180'得动点P的运动路径长为π.

图15

变式:如图16,△ABC内接于⊙O,∠BAC=30°,BC=4,点D为BC上任意一点,当点D由点B运动到点C时,求弦AD的中点P运动的路径长.

图16


解析: 如图17,连接OP,因为点P为AD的中点,由垂径定理的逆定理可知OP⊥AD,又因为OA是⊙O的半径,所以OA是“定线”,∠OPA是“定角”90°,点P的运动路径是以OA为直径的⊙Q上的一段弧MN.连接OB、OC,则△OBC为等边三角形,所以⊙O的半径OB=BC=4,轨迹圆⊙Q的半径r=1/2OA=2,弧MN所对的圆心角n=2∠BAC=2×30°=60°,由弧长公式l=nπr/180得动点P的运动路径长为2π/3.

图17

解题反思:由例2及其变式得知,在其余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BAC=90°时,弧MN所对的圆心角n=2×90°=180°,轨迹圆⊙Q的半径r=1/2OA;当∠BAC=30°时,弧MN所对的圆心角n=2×30°=60°,轨迹圆⊙Q的半径r=1/2OA;事实上,当∠BAC=α时,弧MN所对的圆心角n=2α,轨迹圆⊙Q的半径依然是r=1/2OA.这说明,动点P的运动路径只与△ABC的外接圆⊙O的半径和∠BAC的度数有关,而与△ABC的形状无关.此外,该题还有其他方法,由于本文只研究“隐圆”问题,故不一一赘述.

“定线+120°/60°特殊角”模型的应用

例3 (2018年济南市槐荫区一模)如图18,在Rt△ABC中,∠ABC=90°,∠ACB=30°,BC=2√3,△ADC与△ABC关于AC对称,点E、F分别是边DC、BC上的任意一点,且DE=CF,BE、DF相交于点P,则CP的最小值为_________.

图18

解析:如图19,连接BD,则△BCD为等边三角形.易证△BDE≌△DCF,所以∠DBE=∠CDF,因为∠CDF+∠BDF=60°,所以∠DBE+∠BDF=60°,所以∠DPB=120°.易证BD=BC=2√3,所以BD是“定线”,∠DPB是“定角”120°,构成“定线+120°特殊角”模型,动点P的运动路径是以A为圆心,AB为半径的圆上的一段弧BD.易求得AC=4,r=AB=2,根据第一部分2(2),线段CP最小值=CA-r=4-2=2.

图19
变式: (2018年济南市中区二模27改编)如图20,抛物线y=1/4x²-2x+7/4经过A(1,0),B(7,0)两点,交y轴于D点,以AB为边在x轴上方作等边△ABC.若E是线段AC上的动点,F是线段BC上的动点,AF与BE相交于点P.若CE=BF,当点E由A运动到C时,请求出点P经过的路径长.

图20


解析:由例3解析可知,AB是“定线”,∠APB是“定角”120°,构成“定线+120°特殊角”模型,动点P的运动路径是以Q为圆心,QA为半径的圆上的一段弧AB,如图21所示.作QM⊥AB于点M,则AM=1/2AB=3,易求得弧AB所对的圆心角n=∠AQB=120°,所以∠AQM=60°,半径r=AQ=2√3,由弧长公式l=nπr/180得动点P的运动路径长为4√3/3π.

图21
例4 如图22,在△ABC中,AC=4√3,BC=9,∠ACB=60°,AM∥BC,点P在射线AM上运动,连BP交△APC的外接圆于点E,则AE的最小值为___________.

图22
解析:如图23,连接CE.因为AM∥BC,所以∠MAC=∠ACB=60°,因为∠CEP=∠CAP=60°,所以∠BEC=120°,因为BC=9,所以BC是“定线”,∠BEC是“定角”120°,构成“定线+120°特殊角”模型,所以点E的运动路径是以O为圆心,OB为半径的圆上的一段弧BC.易证△BOC是等腰三角形,∠BOC=120°,r=OB=OC=3√3,根据第一部分2(2),连接OA交弧BC于E',此时AE'的值最小.又因为∠ACB=60°,∠BCO=30°,所以∠ACO=90°,所以OA==5√3,所以AE最小值=OA-r=5√3-3√3=2√3.

图23
解题反思:例3、例4运用三角形和圆的知识将题目转化为“定线+120°特殊角”模型,利用结论4求出轨迹圆的半径和轨迹弧所对的圆心角,再利用1.2的知识解决问题.
例5 如图24,在四边形ABCD中,AB⊥BC,AD∥BC,∠BCD=120°,BC=2,AD=DC,P为四边形ABCD边上的任意一点,当∠APB=60°时,BP的长为__________.

图24
解析:在点P运动过程中,线段AB和∠APB构成“定线+60°特殊角”模型.连接AC,因为AD=DC,又可证∠D=60°,所以△ACD为等边三角形,又因为∠BCD=120°,所以∠ACB=60°,所以点C是满足条件的P点之一,于是满足条件的点P即是△ABC的外接圆(直径为AC)与四边形ABCD的所有交点,如图25所示.根据等边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不难求得BP的长为2或2√3或4.

图25
解题反思:在例5中,如何化“隐圆”为“显圆”是难点,此时可以根据题意先确定一个满足条件的点P(即点C),从而得到△ABC,再确定△ABC的外接圆即可.

“定线+135°特殊角”模型的应用

例6 (2016年桂林)如图26,正方形OABC的边长为4,以O为圆心,EF为直径的半圆经过点A,连接AE、CF交于点P,将正方形OABC从OA与OF重合的位置开始,绕点O逆时针旋转90°,交点P运动的路径长为__________.

图26
解析:如图27,因为四边形AOCB是正方形,所以∠AOC=90°,所以∠AFP=1/2∠AOC=45°;因为EF是⊙O直径,所以∠EAF=90°,所以∠APF=∠AFP=45°,所以∠EPF=135°;因为EF=4,所以EF是“定线”,∠EPF是“定角”135°,所以点P的运动路径是以点G为圆心,GE为半径的圆上的一段弧EF,易证△EFG是等腰Rt三角形,所以弧EF所对的圆心角n=90°,r=EG=GF=2√2,由弧长公式l=nπr/180得动点P的运动路径长为√2π.

图27

注:以上例1-例6的题目、变式和练习均为“定线+特殊定角(90°,30°或150°,45°或135°,60°或120°)”的形式,也是常考类型.那么,当“定角”不再是以上列举的特殊角时,上述分析方法还成立吗?


“定线+非特殊角”模型的应用

例7(2018年济南市市中区三模改编)如图28,抛物线y=x²-4x+3交x轴于A、B两点(点A在点B的左侧),交y轴于点D.若点Q在第一象限内,且tan∠AQB=2,线段DQ是否存在最小值,如果存在直接写出最小值;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图28
解析:条件给出tan∠AQB=2则说明∠AQB是定值,由题意可知线段AB是定线段,则构成“定线+定角”类问题,如图29,点Q的运动轨迹应该是△ABQ的外接圆在第一象限的部分,所以确定△ABQ的外接圆就成为了该题的难点.而确定外接圆的关键是确定圆心和半径,此时,过点A作AQ⊥AB,且使得AQ=1/2AB=1,则此时点 Q就是满足条件的其中一个点,连接BQ,根据“三角形外接圆圆心就是三边垂直平分线的交点”不难求得圆心E(2,1/2),从而确定圆的半径r=1/2BQ=√5/2,从而把该题转化为“圆外一点到圆上的点的最值”问题解决.线段DQ最小值=DE-r=

图29
综上,本文只针对“定线+定角”类隐圆问题进行了归类、总结、反思.该类问题可以在三角形、四边形、圆、函数等背景下考查,用到了几何、代数等知识,综合性强,难度也较大,是很多同学“望而生畏”的考点.其实通过文中大量例题和练习发现,这些题目“万变不离其宗”,关键是如何化“隐圆”为“显圆”.常见做法是:如果动点P的运动路径在圆上,则把动点运动路径转化为圆或圆上的一段弧,通过弧长公式解决,如例2和例6;如果求圆外一定点到圆上的动点P的距离的最值,则通过转化思想把线段的最值问题转化为“圆外一点到圆上的点的最值问题”解决,如例1、例3、例4和例7.当然,此类问题类型还有很多,“隐圆”问题也还有其他多种形式,其中蕴含的思想方法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炼、总结、反思.

作者简介:李玲玲,女,山东济南人,硕士,中学一级教师,主要从事初中数学教学研究;如存在文章/图片/音视频使用不当的情况,或来源标注有异议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