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卧侧头试验(supineroll test,SRT)又名:Pagnini–McClure法,是诊断水平半规管耳石症(HSC-BPPV)的经典体位诱发实验。此试验通过观察患者眼震的方向及强弱来判定患侧。但是有时两侧眼震强弱差距不明显时通过此法难以定侧,此现象在背地性眼震时更常见。除了“试验性复位”,是否有其他方法来协助患侧定位呢?和我一起来学习一下“次要定位体征(Secondary signs of lateralization)”吧! 一、“主要定位体征(primary diagnostic sign)”先复习一下。 仰卧侧头试验(supineroll test,SRT)又名:Pagnini–McClure法: 1、根据Ewald’s第二定律,在水平半规管,内淋巴向壶腹流动时引起兴奋性反应,远离壶腹流动时引起抑制性反应。这两个反应所引起的电位并不对称,兴奋性反应大于抑制性反应。因此,兴奋性眼震强度大于抑制性眼震。 2、方法:患者取平卧位,然后分别向两侧转头90°,再回到平卧。观察患者头转向左右任一侧时水平眼震的方向及强弱。 3、结果: 向地性眼震患者:当患者转向患侧,内淋巴向壶腹流动,导致兴奋性刺激,患侧眼震强。 背地性眼震患者:当患者转向健侧,内淋巴向壶腹流动,导致兴奋性刺激,健侧眼震强。 二、次要定位体征(Secondarysigns of lateralization): 1、假性自发性眼震(pseudo-spontaneous nystagmus,PSN): (1)方法:首先确定患者在仰卧位时引起HSC-BPPV的类型,然后让患者保持头与躯干在同一轴线的正坐位,观察眼震的方向。 (2)结果: 向地性眼震患者:眼震朝向健侧。 背地性眼震患者:眼震朝向患侧。 2、低头-仰头试验(the bow and lean test,BLT): (1)方法:首先确定患者在仰卧位时引起HSC-BPPV的类型,然后让患者取坐位,低头超过90°,观察眼震方向(低头位眼震,bowing nystagmus,BN);向后仰头超过45°,观察眼震方向(仰头位眼震,leaning nystagmus,LN)。 (2)结果: 低头时: 向地性眼震患者:内淋巴流向壶腹方向,低头位眼震朝向患侧。 背地性眼震患者:内淋巴远离壶腹方向,低头位眼震朝向健侧。 仰头时: 向地性眼震患者:仰头位眼震朝向健侧。 背地性眼震患者:仰头位眼震朝向患侧。 3、低头试验(the bending test): 方法和结果与BLT类似,是另一个人提出来的。 向地性眼震患者:低头位眼震朝向患侧。 背地性眼震患者:低头位眼震朝向健侧。 4、摇头诱发眼震(Head shaking-induced nystagmus,HSIN): (1)方法:以2HZ的频率摇头,观察眼震方向。 (2)结果:快相恒定朝向健侧。 5、坐-卧位眼震(the Sitting to the supinepositioning nystagmus,SSN): (1)方法:首先确定患者在仰卧位时引起HSC-BPPV的类型,然后让患者由坐位变为仰卧位,头部弯曲30°,诱发坐-卧位眼震,观察眼震方向。 (2)结果: 向地性眼震患者:坐-卧位眼震朝向健侧。 背地性眼震患者:坐-卧位眼震朝向患侧。 6、零点平面(null-point in the yaw plane) 在翻滚试验时,有时可观察到眼震方向转换,即第二眼震时相(The second nystagmic phase),这经常在眼震强侧观察到,即向地性眼震的患侧或离地性眼震的健侧。 离地性眼震转为向地性眼震诱发方法:重复向两侧水平转头(慢慢转向健侧,快速转向患侧)。 (上面这段话我自己也不知所云……) 另一篇文献里写到零点平面的方法,拿来用一下。 眼震消失头位(null-pointposition,NP):适用于背地性DCPN患者。方法:患者处于仰卧位并向一侧转头90°,诱发出背地性眼震后,缓慢向对侧转头,在距正中头位10°至20°的位置,若出现眼震消失,则判定同侧为患侧。 三、那么以上提到的方法是否需要全部进行呢?并不需要。文中建议可先观察假性自发眼震,坐-卧位眼震及零平面。当SRT定侧不清及复位治疗无效时再行其他测试。文中列出了流程。(这个图是我一个字一个字画出来的呢!) PSN:假性自发眼震;NP:眼震消失平面;SSN:坐-卧位眼震;SRT:仰卧翻滚试验;BLT:低头-仰头试验;BT:低头试验;HSIN:摇头诱发眼震; 四、所以。离地,背地,背地,离地,患侧,健侧,健侧,患侧……大家晕了吗?晕就对了。索性列成一张表,随身携带,随时查询。
五、零平面有点神秘,需要进一步研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