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立秋养生有门道 健康锦囊请收好!

 埂溪书楼 2020-08-23

一场秋雨一场寒。进入立秋后,天气逐渐凉爽,气候变化很可能会导致旧病复发,诱发新病,这个时间段,我们应该如何养护我们的身体?如何滋补保健?如何预防常见病?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立秋之养胃

长春市中心医院中医科主任裴志梅表示,立秋后首先要注意保养肠胃,“腹部最怕受寒,寒冷的空气会使胃肠道出现痉挛状态,尤其是脾胃虚寒的人,在这个节气很容易出现脾胃不适,所以养胃要从保暖开始。”腹部的保暖尤其是脐部的保暖非常重要,裴志梅建议脾胃虚寒的人可以在衣服里面穿个背心,在饮食方面,不能吃过冷过凉,一日三餐,准时清淡,不吃辛辣,不贪凉。

另外,立秋后很多人的食欲逐渐变好,开始贴秋膘,裴志梅表示,脾胃功能还没有完全调整到秋季状态,大吃特吃很容易增加肠胃负担,使人出现腹痛腹泻,呕吐等症状,所以在进入立秋之后不宜大补特补。体质虚的人可以适当补充一些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蔬菜水果,但类似于高脂血症类人群不宜过度油腻。脾胃是后天之本,立秋养胃可以喝一些粥品,比如山药粥,体质偏热者可在白粥内加蒲公英,偏凉者加生姜,小米粥、萝卜汤也是不错的选择。

立秋之养肤

立秋时节既要防夏的“暑”和“湿”,又要防秋的“燥”。入秋后空气逐渐干燥,空气湿度降至低于人们生活所需限度以下,因而“燥”是秋的主气,所以立秋后皮肤病也相对多一些,比如说由于外界原因出现感染激发性的炎症,红肿热痛,进入秋季,皮肤干燥、缺水的情况我们普通人也会遇到,一些皮肤病患者,由于冷热不均的天气有时也会复发。所以立秋养肤也要提上日程,裴志梅说,“尽量让皮肤别太燥,抹点润肤的产品,比如说护手霜或者是一些油质的东西。秋季应多吃新鲜的水果和蔬菜。”

立秋之养心

秋季,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明显提高,高血压病人秋冬之交血压往往要较夏季的血压增高20毫米汞柱,因此容易造成冠状动脉循环的障碍。此时注意多摄入含蛋白质、镁、钙丰富的食物,既可有效地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也可预防脑血管疾病的发生。还应防止进食过饱,晚餐以八分饱为宜,晨起喝杯白开水,以冲淡血液; 日间多喝淡茶,对心脏有保养作用。

立秋之养神

自古逢秋悲寂寥。立秋是由阳盛逐渐转为阴盛的时期,也是人体阴阳代谢出现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部分人会出现心情低落的情况,裴志梅表示,一定要调整自己的情绪,养好精神,做到内心宁静,神志安宁,心情舒畅,切记悲忧伤感,遇到伤感的事情要主动排解,才有助于气血运行,疏导肺气,同时应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

立秋之防

防过敏

立秋节气后,有些人会经常感觉自己的鼻子、眼睛痒得不行,尤其是清早起床,连续打上十几二十个喷嚏简直是让人头昏眼花、叫苦不迭。

吉林省前卫医院耳鼻喉科主治医师郭志强指出,这有可能是因为患上了季节性过敏性鼻炎,立秋后,科室日接待过敏性鼻炎的患者每天至少增加20人到30人,秋季过敏性鼻炎患者80%以上是与花粉和豚草过敏有关系,豚草开花时间在7月30日到9月30日,所以长春市的过敏性鼻炎患者一般要持续两个月左右;此外,立秋之后早晚空气变凉,一部分人对冷空气过敏,遇到冷风后打喷嚏、流鼻涕症状非常严重;家里的粉尘、空气中的霉菌也都可能会导致过敏性鼻炎。患者可通过口服抗过敏药物,鼻腔外用激素类药物治疗。

在防止过敏性鼻炎复发的方法上,郭志强表示,要避免接触过敏原,过敏原有可能会到达到鼻腔,呼吸道,眼睫毛引起过敏,尤其是立秋后的花粉可以说是无处不在,一定要戴好防粉尘的口罩,口罩防护为主,今天春季过敏性鼻炎患者较往年大幅度减少,和春季佩戴口罩有很大关系,有效防止过敏原进入到鼻腔。

有人说吃提高免疫力的药物能够防止或者减轻过敏情况,郭志强表示,这种方法对过敏性鼻炎的意义不太大,临床上并没有发现这么有效的药物。

可以通过增强体质,前一年加强锻炼,第二年过敏性鼻炎的症状会减轻一些,有常年性过敏性鼻炎的患者反映经过游泳锻炼第二年症状有所减轻。也可以到空气更好的地方,如在近两个月到海边的城市旅游度假,鼻腔症状也会有所缓解。

防感冒

立秋来凉风至,暑去凉来,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凉爽的秋天即将到来。吉林省前卫医院耳鼻喉科主治医师郭志强表示,立秋之后,很多人会出现感冒的情况,也会混淆过敏性鼻炎和感冒。实际上,感冒和过敏性鼻炎是有区别的。过敏性鼻炎具有多部位的症状,打喷嚏、流清涕、鼻腔痒、双眼痒,咽喉部痒,鼻塞等等,避免接触过敏原后即可缓解,且病人多有每年同时期病情发作的病史。感冒症状通常是逐渐出现,多以咽部、喉部痛开始,接着打喷嚏,后来才流鼻水,一般不会引起眼睛及喉咙发痒症状。

郭志强说,立秋后的昼夜温差变大,在衣着和居家休息方面都要注意,尤其要注意防止夜间着凉。立秋后的天气虽然逐渐转凉,但还没有真正出伏天,温度有时相对比较高,也被称为“秋老虎”。郭志强建议可以在午间少穿一些衣服,出门穿一件单薄的外套,所以,注意保暖的同时也不要捂得严严实实,防止暑温未消又穿多带来的身体不适。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发”夏“长”秋“收”冬“藏”,只有在相应季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饮食习惯,才能为之后的健康打下坚实基础。如果您在健康养生方面有任何问题,欢迎扫描二维码加入群聊,我们将帮您解答疑惑。

长春晚报记者 李嘉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