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借力阅读,跳出教育“舒适区” |读书征文选登之27

 新用户0055Uznz 2020-08-23
借力阅读,跳出教育“舒适区”

——读《走进教师阅读》有感

与《走进教师阅读》结缘,还要从2020年的寒假说起。自从2019年入职后参加了“研之乐”读书会这个组织,我就经常下意识地去关注刘波老师的个人公众号:与阅读同行。寒假的某一天,正巧看到了一篇推文下方留言有机会获得赠书的消息,抱着必胜的决心洋洋洒洒写了十几行的感想。结果是让我欣喜若狂的——我收到了刘波老师寄来的这本《走进教师阅读》,内页还附有其亲手写上的“请袁莹梦老师雅正!刘波.2020.4.10”。

提及本书的作者——刘波老师,他在推动仁爱中学、镇海区以及宁波市的教师阅读中,十几年来坚持发挥阅读带头人的光和热,用一个人带动一群人,致力于当今社会教师阅读的思考、研究与推广。从一所普通中学的教师,到区教科所的领导,他对发扬教师阅读始终保持一颗热忱的心。

从这本书的题目来看,“走进”一词,非“走近”,而是真正地躬身入局,也表明之前的状态更像是教师阅读的“看客”。联想到刘波老师之前在公众号中提及的一篇来自北京的李志欣校长写的文章《教师为什么不喜欢读书》,本想一针见血地点出教师缺乏阅读的实际问题,没想到招来了留言区的“吐槽”:“老师读书有时间吗?难道他们已经不食人间烟火、不做家务、不带孩子?”“混碗饭吃,又不当专家,读什么书。”从诸如此类的言论发表中能够看出:在阅读这件事上,“装睡”的教师群体缺乏对于知识的渴求与进取的心态,无法正视教师阅读的作用,更提不起对于阅读的兴趣。

常生龙老师在本书的序言上用审慎的态度发问所有教师:老师,你处在怎样的状态中?常老师提到的三大区域:舒适区、学习区、焦虑区分别代表三种不同教师的心态、行为和态度,并直截了当地指出:教师若始终处在“舒适区”,不仅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还会对自身生理机制造成一定的伤害。

坦白地说,跳出“舒适区”,去做一些费脑耗精力、短时间内又没有收益的事情,是很大一部分教师都不自觉抗拒的。依照目前的教育现状来看,教师所处在的“舒适区”从表面上说毫无任何问题或危机。但反观现代科技更新迭代的社会,缺乏学习与阅读的教师往往无法掌握最先进的教育技术或教育理念,在面临日新月异的教育潮头,“吃老本”的行为并不靠谱。做为教育的时代先行者,我们只能努力地脱离“舒适区”,让自己投身到教师阅读的队伍中去,拒绝再做安逸地“吃老本”的糊涂人士!

一、直面“舒适区”的尴尬——“倒逼”读书的无奈

教师并不代表学习的最高发言人。身为一名教师,如果一直处在“舒适区”状态,“肚中”的存货将日益枯竭,思想将走向僵化。如何能让自己在迭代更新的科技社会、现代社会、未来社会的考验下站上讲台、站稳讲台、站好讲台?唯有不断地阅读,不断地汲取新鲜的知识,武装头脑,才不会导致诸如“学生瞧不起自己的老师”的尴尬境地出现。

刘波老师在书中提到了一篇《中国教育报》上的文章《在学生的“倒逼”下读书》。它讲的是一位初中语文老师在批改学生阅读随记时,不禁为学生在随记下记录的一些关于著作的疑虑犯难,只得去“恶补”学生提问的书籍后再与学生交谈读后感的教育故事。教师被学生“倒逼”读书,从这一点现象上反映出学生的知识获取速度可能比教师先进、高效得多。为人师表,如果自己不加快阅读与学习的步伐,不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涉猎与所教科目相应的书籍,又有什么底气去谈“授业解惑”?

由此,我想到我的处境:虽然自己面对的只是一群不满五周岁的小班幼儿,但在短短的一学年中,他们所渴望的知识已然有些超过我的预估范围甚至承受能力。对世界充满未知与好奇的孩子,往往在不经意之间会提出一些我都难以解释的问题。发自内心的提问是他们对老师的一种信任与崇拜;但惭愧的是,我经常敷衍搪塞,或是没有底气地岔开话题,因为我很清楚——自己也说不出个所以然。缺乏科学知识的储备,也是贫于阅读的直接表现。

可以说,未来儿童的知识面会比现在更加广阔,未来儿童的信息获取渠道与思维方式方法,也远超出我们的想象范围。自觉地跳出“舒适区”,加强自身的阅读,让自己走在学生读书的前列,才有可能破解学生“倒逼”教师读书的怪象。

二、走向“学习区”的准备——明晰阅读的目的

相比“舒适区”的无所事事与“焦虑区”的手忙脚乱,处在“学习区”是教师最适宜的生活与工作状态。而阅读正是教师自主学习、自我成长的一种基本方式。在读书之前,明晰阅读的目的势必最为关键。做任何事情,有了明确的目标,才能指引行动前行的方向,不至于忘记来时的初心与去往的彼岸。

关于阅读的目的,刘波老师在这本书中概括归纳了很多专家的观点,可以用四个词语表述:求知、应用、修身、娱乐。刘波老师的一句点评,既能够代表普遍教师的阅读立场,也更能被大部分教师所接受:只要不走极端,不把实用价值看成是阅读、学习的唯一价值,“读以致用”就应当在社会科学文化发展中担负起重大的责任。

分享近年来几个自己阅读的案例:

1.王福强老师所著的《我,就是教育——一个草根教师的成长启示》。这本书还是我对教师生涯充满新鲜与好奇感时,迫切地想要了解教师如何快读成长与发展所购买的,也成为我入职的第一本教师专业书籍。王福强老师是一个善于讲故事的校长,他的人生经历与感悟能够帮助新手教师在阅读、感悟的过程中少走很多弯路。书中有许多经典的小标题,我都将它们誊抄下来,贴在书桌上:寻找登高的梯子;学习,学习,再学习;担当,让你变得更强大······阅读,就是前进道路上的“打气筒”,在无助与迷茫中给我力量。

2.华应龙老师所著的《教育要给学生留下什么》。读这本书前,被它的标题先吸引,自然而然地明确自己想在书中所找寻的答案。华老师用自己的一个个教学事迹向广大教师说明:我们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启迪智慧,点化生命。这让我由衷感叹做为一名教师的神圣,除了教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一个人对一群人的影响与感染,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成风化人,润物无声。阅读,就是前进道路上的“指明灯”,在困惑与焦虑中给我方向。

3.冯卫东老师所著的《今天怎样做教科研》。这本书也是刘波老师赠与我的,它就像一本教科研工作的“行动指南”。因为刚入职的缘由,我对教师科研工作一知半解,故想借着大咖的视角理解教科研。冯卫东老师做为江苏省南通市的教科院副院长,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亲身感悟与归纳总结凝结成册。书中关于科研的论述分为教育随笔、论文、微型课题、规划课题等章节,还有一些关于教育观察、教育主张等的所感所想,读来深觉其实践与理论并举,高度与广度共存。阅读,就是前进道路上的“试金石”,在寻找与尝试中给我答案。

三、突破“焦虑区”的妙法——阅读造就职业幸福

工作与生活会有“焦虑区”的存在,教师阅读同样也有“焦虑区”。这种焦虑,可以理解为教师阅读时的难题与瓶颈。像刘波老师举办历时四年的“啃读挑战”,要求教师每人每年阅读12本书,且每本书都要完成千字以上的读后感。这项挑战对于年均读书不到四本的大部分教师来说,显然是一种考验。但书中却提到:在2018年举办的“啃读挑战”中,除了情况特殊的3人,其他77位教师中只有7人没有坚持完成这个指标,其他70位教师都保质保量地完成了这个挑战。为何他们能够坚持阅读并突破自己的“焦虑区”,我想应该是对阅读的信赖,造就了教师砥砺前行、静待花开的决心。阅读是教师专业成长必不或缺的子弹,同样也是造就职业幸福的台阶。

朱永新老师在《专业阅读造就职业幸福》中写道:“专业阅读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第一宝’,也是最根本的基础。只有教师真正提高阅读的内驱力,才能激发出对阅读的热情,保持持续的阅读兴趣。”对于专业的提升来说,加强专业阅读,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方面。从阶段性来看,专业阅读的引领能够让一名教师在入职前期快速摆脱职前迷茫,端正心态、迸发热血投入工作状态;专业阅读的开导能够让出于瓶颈期的教师通过汲取成功教师的经验,找到职业水平提升的突破口,跨出迈向成功的一大步;专业阅读的升华能让处于饱合期的年长型教师总结过去,展望未来,破除安于现状、固步自封的困境,从而向着名优教师的队列行进,取得职业生涯中的另一个小高峰。因此,不管是处在哪个阶段的教师,选择将专业阅读纳入生活与工作、成长中的一部分,都会在日积硅步、滴水石穿的过程中赢得一份意想不到的收获和喜悦。

放眼未来,提升专业阅读水平是教师生涯中不可缺少的“必修课”。让自己快速跳出“舒适区”的安逸,以书为师、与书为友,读思相伴、读写相辅,去阅读中找寻不一样的精彩人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