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26年,河北一个县能集中60多名博士,这就是“博士下乡”活动

 古稀老人赵 2020-08-24

民国时期,曾在河北定县(今天的定州)有过“博士下乡”活动,这是咋回事呢?

1926年,河北一个县能集中60多名博士,这就是“博士下乡”活动

晏阳初先生

活动的发起者是晏阳初,近代著名平民教育家。晏阳初先生早年曾在耶鲁大学就读,拿到了学士学位,后来他转入普林斯顿大学就读,拿到了历史学硕士。

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可谓是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在1923年夏天,回到祖国的晏阳初和陶行知、朱其慧(熊希龄的夫人)等组织起了以“除文盲,做新民”为宗旨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总会”。

1926年,河北一个县能集中60多名博士,这就是“博士下乡”活动

熊希龄

在晏阳初先生看来,当时的中国大患是民众的贫、愚、弱、私“四大病”。他主张通过办平民学校对普通民众,特别是是农民,先教识字,再实施生计、文艺、卫生和公民方面的“四大教育”,培养他们的知识力、生产力、强健力和团结力,以造就所谓的“新民”。他主张在农村实现政治、教育、经济、自卫、卫生和礼俗“六大整体建设”,从而达到强国救国的目的。

当时的促进总会中,晏阳初先生担任总干事,不久后在各方力量的支持下,全国18个省和32个市陆续建立了分会。1924年9月,晏阳初决定本着就近原则,先从华北农村地区开始平民教育的实验。1924年的11月,他们在直隶(今河北省)保定道的20个县宣传平民教育。经过半年多的努力,这20多个各县均建起平民学校,招收学生6000余人。随后,他们又将实验点扩大到宛平、获鹿等县和北京周边的县区。

1926年,河北一个县能集中60多名博士,这就是“博士下乡”活动

通过实践和实地考察让晏阳初认识到:乡村的精神和物资都是今日中国的主干,也是中国未来的基础。

1926年8月,晏阳初选取了直隶定县(今河北定州)作为试验区推行平民教育运动及农业科学普及,他致力于对定县乡村开展了综合性的社会改造实验。同时,晏阳初的教育观点不是孤立存在的,他主张教育必须与建设结合。教育为建设服务,建设反过来促进教育。这二者相互促进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1926年,河北一个县能集中60多名博士,这就是“博士下乡”活动

陶行知先生

在“定县实验”最鼎盛的时期,这里聚集了近500位知识分子,其中有60余位是学有专长的归国博士、大学教授等,当时,甚至有媒体把晏阳初领导的平民教育运动称为“博士下乡”运动。

当时的农村基础教育尚不能完全开展,遑论这么多高级知识分子汇集河北农村了。晏阳初为了说服这些知识分子扎根于农村乐于服务农村,下了很大的力气,让他们逐渐意识到服务精神和自我牺牲精神。

1926年,河北一个县能集中60多名博士,这就是“博士下乡”活动

梁漱溟先生

定县实验为开启民智改善民生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随着抗战的爆发,晏阳初等人被迫撤出定县。之后他们转战湖北、四川、重庆等地,继续工作。在民国时代,晏阳初提倡的平民教育和邹平、梁漱溟等教育家所从事的活动都是当年乡村建设运动的一部分,为后世的乡村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1926年,河北一个县能集中60多名博士,这就是“博士下乡”活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