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庸”做人好办事

 昵称7469542 2020-08-24

“中庸”做人好办事

消费时代的来临,导致现代人越来越倾心于感官的享受,这引发了许多对名利、金钱、地位的过分追求的典型现代病,使人不能平静地对待自己的际遇。在这样的大背景、大前提下,中国古人提倡的“中庸之道”又重新回到了我们的视野。    

“中庸”,是中国古代一个至高的行为标准,它是哲学上讲的最合适的“度”。对于一种行事方法的判断,无所谓什么是正确的方法,只有什么是合适的方法。就是不走极端。    

中庸之道,强调的是做人的艺术和做事的方法,其实质是物极必反、以柔克刚的辩证哲学,它源自古人对世界的洞察与体悟。我们所在的这个世界,总是阴阳相对、黑白相依的:有吸引就有排斥,有物质就有反物质。可以说,我们生活在一个“相对”的世界,任何事物都是具“二元性”的。 

“中庸”做人好办事

中庸之道,是让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监督、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内外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孔子把中庸称为至德,这既说明他把中庸视作道德的最高准则,也说明中庸是他的哲学基础。    

不但孔子身体力行中庸之道,他最喜欢的学生颜回更是深契其精髓,孔子曾经这样夸奖颜回: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下面我们来看看,颜回学“中庸”以致用,未卜先知的故事。 

“中庸”做人好办事

有一次,鲁定公饶有兴致地问颜回道:“先生,您听说过东野毕很擅长于驾马吧?”    

颜回答道:“擅长是很擅长,不过他的马将来必会跑掉。”    

鲁定公听了很不高兴,东野毕擅长驾马是众所周知之事,可如今,颜回却说他驾的马必会跑掉,不知颜回是何用心。便对旁边的人说:“原来君子也会诬人啊!”    

颜回听后,没有辩白什么,默默退了出去。

“中庸”做人好办事

颜回离开后第三天,掌管畜牧的官员突然跑来报告鲁定公说:“东野毕驾的马不听指唤,挣脱缰绳,车旁的两匹马拖着中间的两匹马,一起回到马厩里了。”    

鲁定公一听,惊坐而起,急忙唤人派车将颜回召来。颜回到来后,鲁定公便向颜回请教道:“前几天,寡人问您东野毕擅长驾马的事,先生您说,擅长是很擅长,但是他驾的马必将跑掉。不知您是如何预先知道的呢?”    

颜回起身答道:“臣是以政事推测出来的。以前的时候,舜帝善于使用民力,造父擅长使用马力。舜帝不穷尽民力,造父不穷尽马力,因此在舜王那个时代,没有避世隐居或逃走的人,而造父手下,也没有不听指示的马。但东野毕在驾马的时候,虽然骑着马,拿着缰绳,姿态很端正,驾马的缓急快慢,进退奔走,也很合适,只是当经历险阻到达远方之后,马已经筋疲力尽了,他却仍然对马责求不止,臣是从这里推想到的。”   

“中庸”做人好办事

鲁定公很赞赏地说道:“原来如此啊!果真如您所言。不过,先生您话中的含义很深,能不能再进一步说明呢?” 颜回说:“臣曾听说过,当鸟被逼急时就要啄人,兽逼急了就用爪子乱抓,而人被逼得没办法时便要欺诈、叛乱,马被逼过头了自然就会逃奔。从古到今,没有使其手下处于极点,而自己没有危险的啊!”    

鲁定公听了颜回的话后很高兴,感到非常受益,也很佩服颜回的智慧与德行,便将此事告诉了孔子,夫子听后,微笑着说:“这就是颜回之所以为颜回了,他一直都是这个样子啊!”    

颜回观东野毕驾马,却以舜王政事断定有佚马之后果,二者之间看似并无关联,然而道理却相同,那就是:过犹不及,物极则反。

“中庸”做人好办事

舜为一代圣王,仁心爱民,不穷其民力。人民都能安居乐业,自然会拥戴他了。东野毕虽然很有一套御马的技术,但对马却无体谅之心,马自然不堪忍受而奔逃。    

凡事做过了头,必然会走向反面,最后让你没有好果子吃。当我们时时以平和中正之心待人接物,事事不偏不倚,弃其两端取其中道,定能无往而不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