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元节:爱伤中的缱绻

 大地菲芳 2020-08-24

………………………………………

苍茫大地 菲芳人生

中元节

哀伤中的缱绻

————————————

孙梦秋/文


今天,农历七月十五日,中元节。

中元节在民间俗称鬼节,佛教称为盂兰盆节。是与除夕、清明、重阳并重的祭祖大节,也是流行于汉文化圈重要的传统文化节日。放河灯、焚纸锭、上坟扫墓、祭祀祖先,是中元节传统习俗的内容。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在天地圣人的漠视之下,百姓刍狗们的七月前半,居然有两个哀伤的节日,一个是七夕,被现代商业文化硬生生绑架成“中国的情人节”,一个是中元节,大概是与鬼有关,对讲究趋利避害的商家没有多少利用价值,所以被遗忘了。

商人们遗忘了,传统文化没有遗忘。情人们遗忘了,未亡人没有遗忘。君不见每年此时,夜色沉沉之际,城市乡村的十字楼口,焚纸烧香者大有人在。河两岸人流如潮,河面上河灯闪烁……

祭祖祀先,当然是值得弘扬的文化传统。因为,祖先是我们的生命来路和文化根源。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祖先是一切的起点。生命的意义就是活着。活着的意义就是传承和创造。相对于寂灭,活着的过程很重要,却很短暂!

有人在中元节祭祖,有人在中元节悼亡。中国文学史上,哀悼逝去的情人(妻、妾)的文字,少之又少,却精而又精。

有人知道苏轼的“十年生死两茫茫”,潘岳的《悼亡诗三首》,甚至有人也知道贺铸的“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这些对死去的妻妾缱绻哀伤的文字,传递着人世间最美好、最温暖的情感,在中国文学从洪荒到现代的曲折历程中,闪耀着人性的光芒。

那么,元稹呢?可有人知道元稹的《遣悲怀》?那也是一篇悼念亡妻的沉痛之作呀!与前述三首一起,构成了中国文学史上悼亡之作的“四大名著。”

可以肯定,这些诗词的创作时间都不在中元节。然而,同样可以肯定,这些诗人都会在每年的中元节祭祖祀宗之际,在内心最深处给去世的情人留一席哀伤柔软之地。那是他们心中永远不会忘记从来不需要想起的情感故事,不在昨天,不在明天,不在今天,而是在天天!

封建时代的中国,女人是没有地位的。贵为皇帝之女还有被《打金枝》的时候,无数的皇家女子,能够为后世所知的更是寥寥无几。李白的妻子是宰相的孙女,李白似乎也没有为其留下什么可靠的文字,而被悼亡的四位女性,包括在沈园邂逅陆游的唐婉,都是因了一个有情有义的男人的文字而被后世熟知。从这一点上看,这些女人或许是幸运的,这些男人们,也是值得尊敬的。


中元节的前夜,网络上刷屏的是一个娱乐明星和他善于出轨的妻子的八卦新闻。有几个人能想到中元节这个重要的节日?有几个人能在这个时候,想起祖先的繁衍之德父母的养育之恩?又有多少人会在这个时候,好好地思考一下人生,检视一下自我?然后温柔地对待天天陪伴着自己的家人?

“不知死,焉知生。”生死本来就是一体循环的过程。在祭奠亡人的节日里,洞彻死生要义,明了人生真谛,对更好地活着,或许是不无裨益的。

元稹《遣悲怀》

 

元稹的《遣悲怀》三首诗,约作于公元811年(元和六年),当时元稹在监察御史任上,是元稹为怀念去世的原配妻子韦丛而作的。

元稹的原配妻子韦丛,是太子少保韦夏卿最小的女儿。公元802年(唐德宗贞元十八年)和元稹结婚,当时她二十岁,元稹二十五岁。婚后生活比较贫困,但韦丛很贤惠,毫无怨言,夫妻感情很好。过了七年,即公元809年(元和四年),元稹任监察御史时,韦丛病死了,年仅二十七岁。元稹悲痛万分,陆续写了不少情真意切的悼亡诗,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遣悲怀三首》。

(点击链接听朗诵)

遣悲怀三首

【其一】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其二】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其三】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

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赏 析

第一首追忆妻子生前的艰苦处境和夫妻情爱,并抒写自己的抱憾之情。一、二句引用典故,以东晋宰相谢安最宠爱的侄女谢道韫借指韦氏,以战国时齐国的贫士黔娄自喻,其中含有对方屈身下嫁的意思。"百事乖",任何事都不顺遂,这是对韦氏婚后七年间艰苦生活的简括,用以领起中间四句。"泥",软缠。"长藿",长长的豆叶。中间这四句是说:看到我没有可替换的衣服,就翻箱倒柜去搜寻;我身边没钱,死乞活赖地缠她买酒,她就拔下头上金钗去换钱。平常家里只能用豆叶之类的野菜充饥,她却吃得很香甜;没有柴烧,她便靠老槐树飘落的枯叶以作薪炊。这几句用笔干净,既写出了婚后"百事乖"的艰难处境,又能传神写照,活画出贤妻的形象。这四个叙述句,句句浸透着诗人对妻子的赞叹与怀念的深情。末两句,仿佛诗人从出神的追忆状态中突然惊觉,发出无限抱憾之情:而今自己虽然享受厚俸,却再也不能与爱妻一道共享荣华富贵,只能用祭奠与延请僧道超度亡灵的办法来寄托自己的情思。"复",写出这类悼念活动的频繁。这两句,出语虽然平和,内心深处却是极其凄苦的。

第二首与第一首结尾处的悲凄情调相衔接。主要写妻子死后的"百事哀"。诗人写了在日常生活中引起哀思的几件事。人已仙逝,而遗物犹在。为了避免见物思人,便将妻子穿过的衣裳施舍出去;将妻子做过的针线活仍然原封不动地保存起来,不忍打开。诗人想用这种消极的办法封存起对往事的记忆,而这种做法本身恰好证明他无法摆脱对妻子的思念。还有,每当看到妻子身边的婢仆,也引起自己的哀思,因而对婢仆也平添一种哀怜的感情。白天事事触景伤情,夜晚梦魂飞越冥界相寻。梦中送钱,似乎荒唐,却是一片感人的痴情。苦了一辈子的妻子去世了,如今生活在富贵中的丈夫不忘旧日恩爱,除了"营奠复营斋"以外,已经不能为妻子做些什么了。于是积想成梦,出现送钱给妻子的梦境。末两句,从"诚知此恨人人有"的泛说,落到"贫贱夫妻百事哀"的特指上。夫妻死别,固然是人所不免的,但对于同贫贱共患难的夫妻来说,一旦永诀,是更为悲哀的。末句从上一句泛说推进一层,着力写出自身丧偶不同于一般的悲痛感情。


第三首首句"闲坐悲君亦自悲",承上启下。以"悲君"总括上两首,以"自悲"引出下文。由妻子的早逝,想到了人寿的有限。人生百年,也没有多长时间。诗中引用了邓攸、潘岳两个典故。邓攸心地如此善良,却终身无子,这就是命运的安排。潘岳《悼亡诗》写得再好,对于死者来说,也没有什么意义,等于白费笔墨。诗人以邓攸、潘岳自喻,故作达观无谓之词,却透露出无子、丧妻的深沉悲哀。接着从绝望中转出希望来,寄希望于死后夫妇同葬和来生再作夫妻。但是,再冷静思量:这仅是一种虚无缥缈的幻想,更是难以指望的,因而更为绝望:死者已矣,过去的一切永远无法补偿了!诗情愈转愈悲,不能自已,最后逼出一个无可奈何的办法:"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诗人仿佛在对妻子表白自己的心迹:我将永远永远地想着你,要以终夜"开眼"来报答你的"平生未展眉"。真是痴情缠绵,哀痛欲绝。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