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土情缘】张勇:远逝的童“年”

 新用户89134deQ 2020-08-24

点击上方乡土文学关注留言

    

远逝的童“年”

文/张勇

  马上过年了,我又老一岁了,正式步入不惑了,想想也觉得可怕。想想过年该准备些什么年货呢?鸡鸭鱼肉,牛羊肉,美酒,香烟,糖果,这些必不可少,可又觉得可有可无。这些东西,平日里没少吃,炖鸡,做鱼,好像也勾不起我的馋虫了。现在的年啊,没啥年味儿了,不像我儿时的过年那般热闹,隆重,喜庆,难忘了。

  八九十年代的过年那才叫过年呢。期盼着,守望着,就进入腊月了。北风凛冽,大雪纷飞,我们一群小孩子在堆雪人,打雪仗的欢乐中,年就慢慢的走近了我们。

  农历腊月二十三祭灶过小年,一家人是要团圆的,一家人开开心心吃顿团圆饭。腊月二十四五家家户户就开始蒸馍了,请亲戚朋友帮忙蒸,要蒸好多呢,好吃到过了正月十五。我家都是我大姑父帮忙蒸馍,纯好的面粉,又大又白,一股浓浓的麦香味,闻闻都舒服。蒸完馒头,还要包包子,肉包子,素包子,最好吃的还是肉包子。

  从把肉包子摆进笼屉里,我就一直呆在灶屋不出去了。我帮奶奶烧锅,拉风箱,静静地等着掀锅的那一刻。马上掀锅了,灶屋里烟雾缭绕,香气四溢。奶奶刚从锅里捞出来放进馍筐里,我就快速地抓起两个,飞也似的跑出灶屋。

  “饿死鬼托生喽,别烫住了,小乖乖!”奶奶在灶屋骂着,我大半个包子就下肚了。两个包子两分钟不到,我就吃完了,然后又从堂屋馍筐里拿两个。我记得那次我一连吃了八个肉包子,把我撑得直打嗝,直淌酸水。“孬吃货,全家又没谁跟你抢,撑着了吧”,奶奶还不住地嗔怪我。

  腊月二十七八,就该赶年集。买菜,割肉,买春联,买鞭炮了。小孩子还能做两身新衣裳,理个发,洗个澡,收拾的齐齐整整。逛街,疯玩,还真好。父母也都给我们小孩几毛钱,让我们自由支配。那时候男孩子一般都是买几盘电光炮。我们没事就在雪地里,点燃,放响,把雪花炸的四散开来,落在脖子里凉凉的,很过瘾。最美的就是买几个“大炮”,偷偷地放,捂紧耳朵远远地躲起来听响。

  腊月二十八九,家家户户就开始贴春联了。一般都是父母贴,我们打打下手,递一下春联,看看歪正,然后半生不熟地响亮地读出来:“春回大地风光好,福满人间喜事多。”“花开富贵家家乐,灯照吉祥岁岁欢。”有时间把顺序念倒了,或者念错字了,也引得看热闹的叔叔大爷哄堂大笑。

  一般都是把过油炸丸子,煮肉的活儿,放在大年三十。大年三十下午,家人们就开始忙碌,先过油,炸油馍,炸丸子。等到太阳偏西,夜幕开始降临了才开始煮肉,先把肉洗净,切成肉方,把骨头,肉方,放进大锅,放上佐料,架上劈柴,大火烧。一家人围着锅台,凑着热气,磕着瓜子,吃着花生,糖果,静静地等待火苗把锅烧开一两次,而后小火慢慢煮,慢慢炖。烧好后,再焖半个小时,出锅。咦,那才香呢。一般我家啃骨头的活,奶奶都是交给我。我也乐意,啃得小嘴油乎乎的,啃得认真,嚼得带劲。最后家人们还要团团围坐包饺子。

  吃过晚饭,我们几个小孩子凑在一起开始商量着去谁家看电视,谁家吃好吃的,去谁家听上年纪的人讲故事,在村里四处窜腾。那时间也没有羽绒服,没有毛棉裤,皮靴就更没可能了。可我们在寒风中,在雪地里疯跑,疯玩,就是不嫌冷。现在我真真佩服那时自己超强的抵抗力。

  除夕的晚上,我们几个小伙伴是不睡觉的,看完电视,过了十二点,村里就开始有零星的鞭炮声了。我们听见谁家有响动,就跑去谁家,看看有没有没响的炮竹,我们去拾啊。来回在村里奔跑,逗引全村的狗都叫起来,“汪,汪”的尖叫声打破了冬夜的寂静。过不大会,全村的鸡也叫起来了,“咯咯咯”,雄鸡一叫天下白。这时候全村“噼里啪啦”的鞭炮声都响起来了,此起彼伏。这时我们就得好好辨别了,凡是有“咚咚咚”声音,说明放的是“大炮”,我们就飞速地跑过去拾。当然也有事先踩好点的。谁家买了“大炮”,我们就有意识地在谁家附近瞎溜达,耳朵时刻听着动静。那一夜我们跑的热汗淋漓,全身湿透。

  我们在来回的奔跑中,拾了两口袋爆竹,除夕夜也就慢慢地离我们远了。我们把爆竹带回家,吃饺子,饭后就开始给爷爷奶奶,父母,和村里的叔叔大爷等亲人拜年了,一句句的“过年好”换来了一张张一块的,两块的,最多五块的压岁钱。到下午小伙伴们碰到一起就开始比了,看看谁的压岁钱多。

  初二是出嫁了女儿回娘家的日子,也是没结婚的新女婿去老丈母娘的日子。那是要拿几样像样的礼物的,尤其是后者,活公鸡,活鱼,一大块猪肉,那是必不可少的。中午吃饭时,娘家要找几个能喝酒的青年去陪客,新女婿大多要喝到量,陪客的才能满意。我们几个小伙伴就去有新女婿的家里去看,看看新女婿喝多是啥样。最主要的是还能弄几块喜糖吃。

  我们这的规矩,初三只要没有白事,是不允许走亲戚的。大都是在家各吃各的。我就吃奶奶给我做的肉汤泡丸子,在锅里一蒸,咦,人间美味呀,现在想想还是不住地吞咽口水。初四以后开始大规模走亲戚了,姨家,舅家,姑家,叔家,每次去走亲戚,孩子们都要跟上,能收个一块,两块的压岁钱。亲戚少的两三天就走完了,当然也有亲戚多的,一天走两家也要走到初十以后。那时间,一般亲戚相互走动,就是拿几个蒸馍或者包子,拿些麻花,几个苹果,一串香蕉,几封糕点,真的很简单,但还真没有谁会在意礼物的多少。

  元宵节放了烟花,看了云灯和灯笼以后,年就慢慢地走远了,这又开始了新一年的征程了。

  我的童“年”就是在一次次对年的殷切期盼中,在“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中,在“咯咯咯”的雄鸡报晓声中,远了,渐渐地远了…… 

责任编辑 朱玉华

发稿编辑 陈小平

投稿用稿规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