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乡土文学关注留言 土炕的礼仪与情爱 文/白云 炕,在我们北方农村家家户户离不开它,少则一处,多则几处。炕,夏天休息之地,清凉爽快,冬天既取暖又休息,屋子温暖人舒畅。几千年遗传下来的习俗,至今没有改变。 我们这里都是土炕,做这样一个土炕要提前准备东西。首先需要土坯(也就是基子),选择一个宽敞平整通风能晒上太阳的地方,平好土坯的场地,拉一些好土,借一个土坯模子来。土坯模子放在平地上添上土,脱掉鞋和袜,站在土坯模子两边上,用平底石柱子抬高打三下,再放低打七下,搬开土坯模子,一片土坯子完成。就这样花四、五天时间,做炕的土坯子完工,晒上好些天,等土坯干了,就可以拉回家备用了。其次拉土和泥,泥用两种,一种长柴泥,一种麦叶泥,准备两堆。最后请个师傅盘炕,一个炕最少要用三个人,给师傅送泥、送土坯等等,一个炕要盘两天才能完工,接下来就是用柴草烧炕,炕烧干后,铺上席子,方可休息睡觉。 盘炕有好几种花样,有实炕、花炕、空心炕。在六、七十年代,为了地里增肥,家家每年秋季挖炕打细顶肥料,接着盘新炕。新炕盘好到干需要十几天时间,可农人们在地上放几片板,铺点麦草入睡。农业社期间盘的炕叫实炕,炕里面用的土坯越多越好,因为炕土过称,赚工分,所以大多数盘的是实炕。此炕结构简单,四面用土坯垒砌实,用长柴泥铺上土坯闹严实就完成了。实炕土肥多,添炕柴叶少,炕很不热,少有疏忽就有可能导致火烟流通不畅,甚至堵火、返烟,堵塞就麻烦大了。有时候翻建几回也找不出原因,劳神费力,要拆了反复检查再盘,农人们对此都不怎么待见,但在那个年代没办法。 八十年代,土地承包到户,化肥代替了农家肥,也代替了炕土粪,家家更换炕,由原来的实炕改为花炕,这种炕结构复杂,造型奇特别致。原来盘一个大炕需要七、八百片土坯,花炕只需要四百多片士坯,而且添炕费柴叶,炕热,每年积攒的草木灰多,既解决了地里的肥料又解决了冬天的取暖。 进入二干年以后,土炕进一步改进成了空心炕。不用土坯子了,改用砖。一个炕四面用砖砌四个墙,买几片用水泥和钢丝做成的炕面抬上去,上面用麦叶泥裹平,添些柴叶满炕都热,盘起来省工省料又省时,炕又灵活。 我们农村的炕大小相差不大,大炕都在六平方左右,在大庭房屋,小炕三四平米,在偏房屋。但大家对土炕不同位置的叫法都一样。临近炕眼门口的地方都称为“炕头”,靠着烟筒眼的位置都叫“灶稍”。大庭房屋的炕必须要大,能在中间放一小方桌,四边能坐八个人,能安排一席人,这是有讲究的。通常长辈上炕坐上面,辈分低的年青人都是坐炕稍儿或炕沿儿的。 取暖与休息,是炕的主要功能。我家乡一带,农人们憨厚实惠,为人忠诚,处世和谐,民风淳朴,待人接物时对于礼节十分讲究,这是千年留下来的好习惯代代相传。当下,虽说城市化建设不断加快,可农村人获取知识的渠道也不断增多,传统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或多或少受到一些冲击,但尊老爱幼、礼待宾客的美德一点也没削弱。说到礼待宾客,我的家乡那里广为传承的上炕习俗算是一种最高的礼仪了。 我们农村来人首先招呼上炕,就是把来家的客人迎到炕上坐。坐定之后,再与其或说事拉常家或品茶叙旧或喝酒吃饭,整个过程亲切温馨。不管是春暖花开的季节,还是阴雨连绵,秋月霏霏的夜晚,或是大雪飘落,刺骨寒冰的冬季,主人满脸笑容,流露真诚,客人心无旁骛,两相交融,暖心恣人。真是可喜悦享,福乐逍遥。 从我记事起,家乡的土炕一直以来是接待亲戚朋友、长辈以及公社干部的唯一礼节。一次次在我家上炕时的情景,细细回味,仍有几分暖意在心中升腾。记得爷爷有病时,叫我们当孙子的上炕来,陪他说话。我们在爷爷的再三摧促和嘱咐下,上炕陪伴爷爷闲谈,听爷爷讲年轻时的风流往事,讲逝去流年的故事,讲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爷爷的一席话,至今让我们铭记在心。炕,在农村必不可少,老人过寿、婚娶嫁聚、客人来访等等,进门后首先迎上炕,这是上等的礼仪。 逝去的时间,流淌的岁月,如箭的光阴。随着近年农村的变化,原有的土木瓦房,变成现在小楼房。但炕的温暖没法取代,还是土炕暖和,接地气,通烟火。如今我们家乡一带,盘炕特别精致,炕前面贴上瓷砖图案,炕上面也用瓷砖贴,炕上面凸出一个檐子显得大气漂亮。上炕时鞋脱后放在凸出檐子里边显得雅观、卫生。盘好的炕结构简单,装饰美丽,体现了农村农人们的美好心情和理念。只是再华丽迷人的炕也忘不掉千年遗留下来的礼仪,让那些礼仪永远代代相传。 责任编辑 朱玉华
|
|
来自: 新用户89134deQ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