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校长王海霞:创造适合每位学生发展的教育

 闲云野鹤qpab3u 2020-08-25

看点:北京海淀——几乎是中国教育“富矿区”的代名词。这里有北大、清华、人大等中国最好的大学,也有人大附中、清华附中、十一学校等被誉为“六小强”的优质高中。然而即便如此,由于区域发展水平的差异,海淀北部新区基础教育资源依然相对薄弱。

为缓解北部优质教育资源需求紧张现状、保障适龄儿童就近入学,2016年,一所占地面积19100平方米的优质中学落地海淀北部新区。红砖灰瓦、坡屋顶的建筑,开放的、打破围墙的学习空间,根据专业特点个性设计的学科教室让人仿佛置身于一所未来学校。这就是北京市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师生们眼中的“未来小镇”。

王海霞作为这所迅速崛起并特色鲜明的新建校校长,亲历了“共建龙樾”的每一小步。她和她的团队一起,致力于“创造适合每一位学生的教育”。四年时间,这种教育已经深植于龙樾,成为学校独特的文化名片。

本期搜狐教育《中国校长访谈录》走进北京市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以下简称龙樾),与王海霞校长一起聊一聊龙樾的故事,以及如何打造一所面向未来的学校。

疫情让线上学习优势最大化

实体学校的教育价值需要重新思考和定位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打破了我们平静的生活,在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号召下,在线教育成为全国2.65亿学生的抗“疫”武器 ,线上学习成为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

2月17日起,北京市中小学生开始“线上”学习。龙樾的线上教学也由此经历了从助攻到主攻,从碎片尝试到系统构建,从小试牛刀到自如切换的极速发展。

“刚开始的时候确实稍显被动,老师们体验遴选各种学习平台,摸索什么软件适合直播,什么软件适合跟学生互动,什么软件适合发布和批阅作业。”王海霞介绍,学习方式的改变带来教学方式的改变,给老师们带来很大的挑战。非常可喜的是,龙樾拥有一支学习力超强的教师团队,而混合式学习方式一直是学校重点研究项目。

“前瞻性探索和持续学习力让我们相对从容一些。”王校长笑着说道。

建校之初,龙樾就着手教育信息化全面布局。2018年,全面推动“芝士圈”教师一站式工作平台建设并开始普遍应用。2019年,学校被评为“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活动优秀学校”。 疫情期间,在线学习需求的增加催生了“芝士圈”的成长壮大,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多元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龙樾的常态。

“芝士圈”简单来说就是“一库两台六系统”。“一库”即师生生产和沉淀后的校本知识库;“两台”指教师工作平台和教师发展平台;“六系统”包括协作备课系统、混合教学系统、学情分析系统、项目研究系统、线上学习系统、学术积分系统、资源管理系统。“六系统”覆盖了教师日常工作的全部流程,基本实现了教师线下80%以上的案头工作的网络化和可视化。

“现阶段的在线教学中,还是需要几个平台同时使用,没有一个各项功能兼顾的在线教育工场。我们特别希望有一个平台能够兼具教学过程中需要的所有功能,通过技术的方式发现孩子学习过程中的问题,看到孩子的学习过程,从而给孩子一些精准的指导,更好的因材施教。”王海霞说,“所以,疫情一方面推动了学校在线教学模式的快速成长,开拓出了一条新的道路;另一方面也让我们重新思考实体学校线下教育的定位和独特价值。”

那段时间,王海霞经常走在空荡荡的学校里,看看昔日里热闹的教室,摸摸学生们常用的教学设备。实体学校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如果孩子们可以在线上学习了,那么实体学校还有什么不可替代的价值?如何让这种价值得到充分彰显?她常常会陷入深深的思考之中。

“实体学校是有情感有温度可感知可触摸的,它为师生提供面对面交流碰撞、具身体验与实践、社会性情感发展的机会。它可以帮助孩子用全部感官感知真实的世界,这是实体学校的不可替代性。”王海霞表达着自己的想法,“如何更充分的发挥线下学习的优势,和线上学习方式实现互补、相得益彰,这是实体学校向前再迈一步的一个突破点,后疫情时代学校和老师如何变革学与教,我们正在行动。”王海霞带着这所学校的教师们已经翻开了新的探索篇章。

学习空间是无声的老师

丰富可选择的课程满足每个孩子的成长需求

在龙樾,每一间学科教室都有自己独特的命名,“藏经阁”“π队”“悟理吧”“达尔文号”“稷下学宫”……,每一个名字的背后都是一位教师对学科教育的研究和学科文化的表达。

以一个完整的小镇生态打造学校,让每条走廊、每间教室各不相同各具风貌,“小镇模式“彰显着这所未来学校独有的空间气质;电梯边展示电梯运行原理,楼层储物柜用摩斯密码表达学校的文化,学校像一本打开的”百科全书“处处传递教育声音;,每一位社区居民都是学校周边潜在的学习者和学习资源,与社区产生联系构建一个开放学习场域,“社区学校”让龙樾的内涵和外延更加丰富。“小镇模式”“百科全书”“社区学校“龙樾在以自己的方式发掘学习空间的教育意义。

“学校空间不是一般的建筑物,而要发挥教育的作用。龙樾学校空间的设计完全是为了支撑课程落地,而不是为了追求时髦,也不想标新立异。”王海霞认为,“学习空间是孩子无声的老师,是学校的教育合伙人。”

十一学校是教育改革的先行者,在李希贵校长的带领下很早就开始了走班制、学生选课、课程融合等方面的尝试与探索。年轻的龙樾在传承十一学校教育理念和文化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因需而变,建立起校本化分层分类的课程体系。

“课程建设的出发点是希望学校的课程能够满足每一个孩子的需求,希望丰富可选择成为龙樾课程的一大特征。”王海霞认为,提供丰富可供自主选择的课程,是帮助不同学生自我发现的前提。“

“因为龙樾都是初中段的孩子,所以我们非常关注课程的延伸性。向下延伸需要做好小初衔接,所以我们设计了新生学院课程和青春成长课程;向上延伸要为升学和职业方向准备,所以增加了书院课程和职业考察课程。同时,关注国家课程高质量、校本化落地,依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设置个性化定制课程,也是我们的课程特点。”王海霞介绍。

校长要做一切有助于孩子成长的事

创新教育活动让学校成为一个好玩儿的地方

龙樾学生的生活通常是这样的情景:

“龙市”上,老师、学生、家长摆摊出售自己制作的产品,同时大家通过用自己劳动赚取的“龙币”进行交易,或者开展慈善活动;狂欢节,所有同学可以根据个人意愿随意装扮成喜欢的形象,同时把老师装扮成喜欢的各类样子一起走秀;泼水节,全体师生放下书本,拿起水盆,奔向操场戏水池,将美好祝愿泼向大家,将压力情绪挥洒一光……

传统节日、节气,重要纪念日、大事件等都纳入到龙樾系列教育课程之中。例如:中秋,从典故到诗赋,从历史渊源到区域特征,从原料采买到月饼配料,从小伙伴一起做月饼到吃月饼赏月猜谜……老师们将地理、历史、文学、生物等与中秋元素所有相关的知识进行整合,设计为有趣有料的体验场景。孩子们“玩中学”“做中学”,这样的学习,哪个孩子能不喜欢呢?

龙樾法庭、校园电视台、龙商行、小镇农场……丰富的社团活动和综合实践活动让教育成为生活本身。这里的确不仅仅是一所学校,更是一所有独特教育生态的未来小镇。

“我们希望让教育更真实更有趣一些。”王海霞说到,“兴趣是学习的前提,我们希望通过创新教育活动和教育课程,挖掘每个孩子的优势长项,发掘每个孩子的兴趣,让孩子们在自己兴趣领域成长发光,激发孩子的内驱力。内驱力是孩子终身成长的真正引擎。”

有时是天使精灵,有时是孩子们喜欢的龙樾吉祥物……每个狂欢节,王海霞都会被孩子们装扮成喜欢的角色和他们一起狂欢; 篝火晚会尬舞,泼水节纵情泼洒,和学生一起观察蚕宝宝的生长,成为学生作品的头号买家……她愿意和孩子们一起去做传统学校校长根本不可能做的事,这位校长更像是孩子们的一位大朋友。

“我觉得作为一名校长,最重要的是要敬畏成长。走近孩子才能发现教育机会,才能发现孩子们的需求,才能发现学校努力的方向。看看那一双双干净的眼睛,望望那一张张花一般的笑脸,我们怎么能辜负这样美好的生命和成长呢?校长要尽一切力量做有助于孩子们成长的事,这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啊!”王海霞动情地说着。

传承优秀的文化和基因

像呵护眼睛一样保护教师的教育热情

关于办学理念,我们和王校长就两个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作为十一学校集团校分校之一,龙樾是如何处理优势继承和个性发展,在固本溯源基础上实现创造性嫁接呢?

在王海霞看来,分校发展中最重要的是要抓住两个核心点:文化和机制。

“作为分校,最重要的是传承集团校最优秀的文化基因,比如十一学校的核心理念之一是“学生第一”,所有的资源要为学生成长服务,聚集一切力量去创造适合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教育,这种“学生第一”的文化基因已经深深植入龙樾的方方面面,并且用多种方式在体现;其次是机制,把十一学校的现代学校管理机制发扬光大。只要抓住这两个核心点,就把握了十一文化的根本。”王海霞认为,“如果没有继承最核心的文化基因,而只是学习一些具体的做法,那是舍本逐末。分校要有基于数据和现实的自我定位和正确评估,在此基础上因地制宜继承,创造性嫁接,这一点非常重要。”这也许是龙樾短短几年就能以优异成绩和鲜明特色凸显出来的重要原因。

教师是一份容易产生“职业倦怠”的职业,然而在龙樾教师脸上很难看到那种倦怠感,这种现象背后的文化和支持是什么?

“教师是学校最宝贵的财富,我们要像呵护眼睛一样呵护教师的创造力,保护教师的教育热情,不遗余力的帮助老师提升教育的幸福感和成就感。要把教育权放给老师,信任老师,学校全力以赴提供各种支持。用尊重保护热情,用信任激发创造,用支持催生成就,这就是我们的教师文化。”王海霞说道。

“创造一切条件让老师处于研究状态,”王海霞认为,学校要帮助教师保持持续的学习力,帮助教师不断的发现高峰,走在教育创新的大路上,看到自己的工作意义。研究和实践是教师教育生命的氧吧,爱和创造让每位老师闪闪发光。

未来教育的发展一定要加上科技的引擎

未来学校应该培养孩子应对未来挑战的能力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VR等技术的快速迭代,也给未来教育带来很大的想象空间。在王海霞看来,未来教育的发展一定要加上科技的引擎。

“我希望在未来,技术和大数据让学习过程可视化,帮助学生不断提高元认知能力,帮助教师更好的因材施教。在学习评估方面,教育科技和数据分析系统能够更好的助教育一臂之力。目前,我们的学习科学实验室、多元学习方式研究项目组、学生成长过程性评估数据中心也在从不同维度进行与之相关的研究。”王海霞说道。

龙樾被很多教育工作者和媒体称为“未来学校”,在王海霞看来,未来学校应该把教育的着力点放在对孩子应对未来挑战的能力的培养上,帮助学习者面对未来各种不确定性的时候,依然可以战胜这些挑战。“在我们倡导的龙娃八大素养中,我们引导孩子成为梦想家、科学学习者、自主管理者、建立成长型思维等,就是希望从儿童视角,让孩子们清晰努力的方向。”从这些原点出发,打破学校的围墙,促进真实的学习,围绕“学生的学”展开深入的研究,创造适合每位学生发展的教育,龙樾开启了新一轮的深度探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