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七一 | 辄筋 | 足少阳胆经 | 胸口边的车耳朵,肋骨如车辄

 蒙蒙紫芽 2020-08-25

中医亲子小广播 

收听提示 

这是专门为小朋友们

录制的3分钟身体航行指南。

放下手中的作业,

安静地休息一下,

要和爸爸妈妈一起收听哦,

随着声音的引导,

用手指头在身上点一点吧!

紫芽小铜人

正文 | 第二百七十一期

绿眉毛离开深深的渊腋,来到一道道山梁中的矗立的小站“辄筋”。

解字

辄(zhé),是古时候战车左右板上端向外翻出的部分,也称“车輢(yǐ,车侧板,可倚靠)”、“车耳”挡住飞溅的泥水。形状弯曲,就像人的肋骨,筋肉。筋脉充塞在肋骨间;

也有医生说,肋骨一条条并列连排,就像车辆碾过的痕迹,所以用“辄”字。辄筋穴在侧胸部,腋窝中点直下三寸,约平乳头渊腋前一寸,与渊腋一样,在第四肋间隙中。

典籍

二七一

辙筋

之二十三

足少阳胆经

《针灸大成》

辄筋,一名神光,一名胆募。腋下三寸复前一寸三肋端,横直蔽骨旁七寸五分,平直两乳,侧卧屈上足取之。胆之募,足太阳、少阳之会。《铜人》灸三壮,针六分。《素注》针七分。

主胸中暴满不得卧,太息善悲,小腹热,欲走,多唾,言语不正,四肢不收,呕吐宿汁,吞酸。

明·杨继洲

通常雨水泥泞处才有明显的车辄痕迹,雨过天空也格外晴朗。有医生说,胆经气血下降,天空水气稀少而显得明亮清晰,故名“神光”。

募穴,就是经脉气血汇聚汇集的地方,但未必就在本经上,除了肺经募穴在中府以外,其它的都在别的经络上。

其实募穴都在脏器的下面,你看肺的中府,肾的京门,脾的章门、肝的期门……心的巨阙与心并不直直对应,但是相距也不远,六腑也是这样。

基于此,后世很多医生说这里可不是胆的募穴,与《针灸大成》书说法不同,而多以“日月”穴称作胆募。

不过既然有医生说这是胆募,想必和募穴有很多类似,治症也相近,重要的是这儿也是胆经气血聚集的地方,所以治症庞杂,从说话音声不正、唾液多、到小腹热,四肢没力气,吐酸水等等。多为气活血,平喘降逆

“募穴”呼应里面,“俞穴”呼应外面,俞募治疗就是把“阴”的病引导“阳”的方向去,把“阳”热的引导到“阴”的脏腑来,医生李东垣说:“凡治腹之募,皆为原气不足,从阴引阳,勿误也。”就像在高高的山上,凿开一条隧道,这样火车、小船就可以通过了。歌诀里就唱“从阴引阳是妙诀”呢。

小朋友,你能找到每一个募穴吗?

肩井刺五分,渊腋刺三分,辄筋刺六七分,腧穴不同,深度也不同,即使是同一条经脉,同一条河流也有深深浅浅,高高低低的河床嘛。针刺的深度可是一门大学问。

皮、脉、肉、筋、骨一层比一层深。哪一层生病了,失火了,都要准确的爬到那一层去救火。高矮胖瘦都要考虑。

黄帝问曰:愿闻刺浅深之分。

岐伯对曰:刺骨者无伤筋,刺筋者勿伤肉,刺肉者无伤脉,刺脉者无伤皮,刺皮者无伤肉,刺肉者无伤筋,刺筋者无伤骨。

——《素问·刺齐论》

比如平时田地里劳动的“布衣”和办公室里敲键盘的“大人”就不同。

刺布衣者,深以留之,刺大人者,微以徐之,此皆因气慓悍滑利也。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调阴与阳,精气乃光,合形与气,使神内藏。

——《灵枢·根结》

针刺的深度还是正、邪两军战场的分野,这里又有三层楼了,阳邪在地下第一层,最浅;阴邪在地下第二层,稍深;谷气在最底下那一层,在肌肉深处了。所以刺的时候呢,要由浅入深,“邪气之来也紧而急,谷气之来也徐而和”,小朋友灵敏的手一定会感觉得到。

当然不能太深啊,不然精华的“谷气”就都溜走了,针刺只是要让邪气独自悄悄地溜出去。

脉之所居,深不见者,刺之微内针而久留之,以致其空脉气也。脉浅者,勿刺,按绝其脉乃刺之,无令精出,独出其邪气耳。

——《灵枢·官针》

凡刺之属,三刺至谷气,邪僻妄合,阴阳易居,逆顺相反,沉浮异处,四时不得,稽留淫泆须针而去。故一刺则阳邪出,再刺则阴邪出,三刺则谷气至,谷气至而止。所谓谷气至者,已补而实,已泻而虚,故以知谷气至也。邪气独去者,阴与阳未能调而病知愈也。故曰:补则实,泻则虚,痛虽不随针,病必衰去矣。

——《灵枢·终始》

所谓三刺,则谷气出者。先浅刺绝皮,以出阳邪,再刺则阴邪出者,少益深绝皮,致肌肉,未入分肉间也;已入分肉之间,则谷气出。故刺法曰:始刺浅之,以逐邪气,而来血气,后刺深之,以致阴气之邪,最后刺极深之,以下谷气。此之谓也。

——《灵枢·官针》

还要看天时啊,“风光不与四时同”,你看春夏秋冬一层比一层深,中国医生针上如果有刻度,那一定是时间、是四季、是甲乙丙丁、是子丑寅卯。

春气在毛,夏气在皮肤,秋气在分肉,冬气在筋骨。

刺此病者,各以其时为齐。故刺肥人者,以秋冬之齐,刺瘦人者,以春夏之齐。

——《灵枢·终始》

当然还有一点都不能刺的“禁针”之地,《素问·刺禁论》就会说“刺缺盆中内陷气泄,令人喘咳逆;刺膝膑出液为跛;刺关节中液出,不得屈伸;刺面中溜脉,不幸为盲;刺郗中大脉,令人仆脱色……

明朝医生高武说:

一穴而有宜针禁针,宜灸禁灸者,看病势轻重缓急。病势轻缓者,当别用一主治穴以代之;若病势重急,倘非此穴不可疗,当用此一穴。

若诸书皆禁针禁灸,则断不可用矣。针深浅、艾多少,则以素问十二经深浅刺法为主,诸书相互参用,不可偏废也。

不过中国医生的办法很多啊,这条路达不到藏宝的山洞,就换一条路,换一条经脉;直接灸不行,也可以试试隔姜隔蒜;直接针刺不行,还可以斜刺;既要尊古,又要灵活。

你手里的针啊,既不能像长长的铁钉,也不能像嗡嗡飞的蚊子,既不能用拘泥于标准,也不能不顾胖瘦虚实,这是你和身体间的默契。

*版权归“杭州紫芽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所有。

新增小二一枚

交流 | 分享

ziyakid@qq.com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