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是由词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所组成的符号系统。例如汉语、英语、日语、德语等都是这样的一种符号系统。(注:所谓符号,是一种超越事物本身的刺激,其作用是代替该事物。符号能代替的范围很广,它能代替物、人、事、行动、状态,甚至也能代替其它符号。) 语言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类祖先在社会生产劳动中产生的。一种语言的词和它的语法特点,亦即一种语言的规范,是在许多世代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语言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言语是人们运用语言表达思想感情和进行交际的过程。例如,我们用汉语进行交谈、演讲、作报告、写文章等等都是不同方式的言语活动。言语交际活动总是在人与人之间进行的。说话的人或写作的人,通过发音器官和手的动作把言语说出来或写出来,这是言语的表达过程;说话的人或读书的人理解着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这是对语言文字的感知和理解过程。在解决问题时,人还运用语言进行思维,思考时还伴随着不出声的内部言语。因此,语言和言语是有区别的:语言是工具(交际的工具,思维的工具),言语则是对这种工具的运用。语言是社会现象,具有较大的稳定性;言语是心理现象,具有个体性和多变性。不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言语风格,而且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场合,其言语表达方式也不同,研究语言的科学是语言学,语言活动则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语言与言语又是互相联系的。言语不可能离开语言材料而存在,离开语言这种工具,人们就无法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见,也就无法进行交际活动。语言也离不开言语,因为任何一种语言都必须通过人们的言语活动才能发挥其交际工具的作用;一旦某种语言不再被人们用来进行交际,它终究要从社会上消失掉。总之,语言和言语既是互相联系又是互相区别的。 一、言语的分类 由于表现形式不同,言语可以分为下面几种: (一)外部言语 外部言语,根据其表现方式的不同又可以分为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 1.口头言语——即说出的、可以听到的言语。 2.书面言语——即书写的、能看到的言语。 (二)内部言语——即听不到、看不到,隐蔽,压缩的言语,也就是思考的言语。 二、言语的作用 (一)交流作用 人只有将感知、记忆、思维的心理活动宣之于外,彼此之间才有可能交流思想感情,传递知识经验;同时,人们只有通过不断的交流感情,传递知识、经验,才可能掌握人类社会积累的知识。而这些都需要借助于语言。譬如开会谈体会,但把内心的思想感情、经验讲出来,让别人了解,需要口头言语;又比如博览群书,掌握各种科学知识,离不开书面言语。 (二)概括作用 在言语活动中使用的每个词,都代表着一定的对象和现象。这种对象和现象,可以是个别的,也可以是指某一类的。我们说“娃娃”、“玩具”、“娃娃”这个词不是指某一个具体的娃娃,而是概括了各式各样的娃娃,是所有娃娃的总称;玩具这个词,又概括了娃娃、皮球、汽车、小船等许多的、可供孩子用来进行游戏玩耍的材料。。 通过词的概括,人们就有可能根据事物的共同特征,舍弃其余的个别特征,把它们在思想上联合起来,形成事物的概念。借助于这些概念,人们就可以判断推理,进行抽象思维活动,这大大地促进了人们认识能力的发展。 (三)调节作用 在交际过程中,言语不仅与具体事物建立联系,而且也与事物的表象建立联系。语言能唤起和组织人们的表象活动,对人们形成稳定的、丰富的内心生活起着重要作用。言语参与人的心理活动以后,就积极调节、支配人的心理,使人的活动带有目的性、自觉性。比如幼儿想起妈妈说过的“不可以吃别人的东西”的话,就会把手收回去,拒绝吃别人的食物。儿童的言语水平越高,对其行为的调节作用就越大。
|
|